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广灿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5):43-48
老舍爱画。他爱看画,爱积藏画,爱交画家朋友,爱看画展,爱发表观画感。从他与绘画有关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不但是画家的知音、诤友,更是一位高水平的绘画鉴赏批评家。老舍的人格和他对绘画的见解事实上影响了一代画人。 相似文献
2.
胡正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老舍是伟大的爱国者,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著名作家。1922年老舍在北京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入教以后,与许地山、白涤沙等参加了由宝广林组织的“率真会”和“青年服务部”。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研探宗教、文学、教育以及改造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问题。1922年12月老舍翻译发表了宝广林撰写的《基督教的大同主义》一文,该文宣扬基督教的同情、服从、克制等教义和实现世界大同的途径,翻译这一篇文章使老舍进一步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到后来,老舍很少提及自己的基督信仰问题与教会的直接关系也中断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老舍与基督教没有关系了,其小说创作的一些现象就足以表明他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张静民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明显体现宗教影响的作家。本文拟分析对老舍的创作如不考虑其宗教影响便难以得到完满解答的问题。 (一) 1922年老舍在北京领洗,正式加入基督教。在此之前他与基督教会已有过许多密切往来。领洗前一年的春夏之际他参加了北京缸瓦市教堂的英文夜校,在那里学习英语。在学习 相似文献
4.
老舍与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纪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9-13
老舍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讨论“老舍”与“北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性概念——“满族”。老舍与北京并不是一般的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他跟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清初满族悉数入关,北京成了旗族长达二百多年的聚居地。老舍这位满族出身的文学家,有着深深的恋京情结,因为他的人文根须和艺术基石,都深埋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张宇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诗人臧克家在《老舍新诗选·序》中说:“如果向读者介绍:老舍是小说家。得到的回答一定是:多余的话。说老舍是戏剧家。‘还用你说’,读者和观众必如是说。说老舍是诗人,而且是新诗人,不但广大群众,即使文艺圈子里的人,也会有点茫然,甚至愕然了吧。但,老舍确乎无愧于新诗人这顶桂冠,这并非我加给他的,有他大量的新诗创作作证。” 收在《老舍新诗选》(1983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四十八首诗(包括长诗《剑北篇》在内)。老舍作诗的历史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那时他练习写的是旧体诗词。当时他对古典诗词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十八家诗抄》、《陆放翁诗集》等常使他爱不释手,以至诚如其言,在“其他课上别人演题或记单字的时节,我总 相似文献
6.
张静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明显体现宗教影响的作家。本文拟分析对老舍的创作如不考虑其宗教影响便难以得到完满解答的问题。(一)1922年老舍在北京领洗,正式加入基督教。在此之前他与基督教会已有过许多密切往来。领洗前一年的春夏之际他参加了北京缸瓦市教堂的英文夜校,在那里学习英语。在学习过程中他认识了后来给了他以很大影响的宝广林先生。宝广林毕业于伦敦大学神学院,当时刚刚回国,在教堂任职并主持英文夜校。此外,他还正酝酿把教堂从英国人手中接管过来,全由中国人自己办。这使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老舍非常钦佩,于是加入了由宝广林 相似文献
7.
曾广灿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2,(2)
老舍是1938年7月24日,由武汉乘船溯江而上的。8月14日他到达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及其会刊也相继迁重庆办公。从此,老舍与巴蜀儿女就结下了不解的战斗情谊,一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月,他出国到美国讲学。 在抗战八年中,老舍对四川的颂赞是多方面的,这需要作专文评述。这里我们只谈老舍与成都的交往。老舍虽住重庆,但成都却一直是他向往的地方。1942年之前,他就曾先后四次到过成都。第一次,1939年1月14日,老舍和冯玉祥代表文协参加成都文协分会成立会并向成都文协表示祝贺。他在成都住了六天,参观了这个古老城市,留下美好的印象,写了《在成都》一文记述他的观感;第二次,1939年6月,老舍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参加西北慰劳团北征,出川时过蓉小住两天,成都文友为之热诚送行;第三次,1939年底,慰劳团历时五个多 相似文献
8.
王军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十九岁的老舍当上了小学校长,穷小子总算混出了头.他作事认真,人又聪明,把个校长当得顺顺当当.两年后,1920年9月30日升为北郊劝学员.他毕竟少年气盛,想大干一番,得罪了盘根错节的旧势力,陷入苦闷.因为薪水高(100多块大洋),又过上放纵奢侈的生活,差点儿送了命.后来终于辞职,为谋生又开始奔波,在南开中学教过书,当文书.当干事,又入教会,又学英文.生活充实.老舍——未来的作家似乎还嫌自己的经历不够丰富,又“乘桴浮于海”,在生活履历上更平添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10.
从中央档栗馆近年解密的部分中央高层领导档案中获悉:在“文革”中。邓小平被作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打倒后,周恩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邓小平最大的照顾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黄炎培,号任之,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上海川沙县城一个平民家庭,是晚清时期的末代秀才、乡试举人,是远近闻名的江南才子。他曾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与毛泽东、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毛泽东曾一再号召党外人士学习黄炎培,做党的诤友。新中国成立后,黄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相似文献
12.
齐白石与毛泽东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交。1950年春,毛泽东邀请齐白石做客中南海,留他共进晚餐,吃的当然是富有湖南风味的家乡菜肴。毛泽东边吃边对 相似文献
13.
顾雪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4)
齐白石和姚华都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生前交往密切而关系微妙,其间有合作也有矛盾,这在当时文艺界是很平常的事.但一些学者出于“为尊者讳”的考量,往往否认和掩饰他们的矛盾,这种做法有悖于学术研究的准则.文章对齐白石和姚华的复杂关系作详细考证和客观评述,旨在还原被岁月淹没的历史真相,以促进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纪亚光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45-50,110
周恩来与池田大作的情谊,并非寻常私谊,而是体现着胸怀世界的大视野、追求人类和平友好的大公大爱之心、在多元文化中构建和谐世界的大智慧、面对困境舍我其谁的大勇气、直面差异坦诚交流的大信赖。在全球化浪潮迅猛来临的今天,周恩来与池田大作的情谊,如何于各种差异中寻求共性,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中构建和谐,有促人思考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徐德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3)
本文对老舍研究中的“幽默风格”论表示异议。老舍的文艺观、一般的理论常识以及幽默的美学本质都证明,“幽默风格”论是对老舍的误解。幽默与风格是两回事,各有其不同的内涵。老舍的幽默是一种心态,是他解释批评生命的一种方式。老舍的幽默,除技巧因素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由趣味判断而价值判断:二,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老舍风格的形成,既决定于他的真诚人格,又有着桐城派的影响。老舍风格特征可概括为:清浅、朴实、深厚。风格与幽默的联系在于文字的活泼,和包蕴情感的共性。 相似文献
19.
徐海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4):81-85
老舍与北京的关系早已是一个不鲜见的论题,但却仍然具有研究的价值。从异乡的寂寞、回忆的情调、理想的图景这三个层面入手,逐次、递进地深入探讨这一议题,以期拓展和挖掘老舍与北京这一议题所可能蕴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0.
刘社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论述了老舍与表现主义具有相通性的原因所在 ,对二者如何运用艺术变形表现人的异化、揭示社会的荒诞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反映异化与荒诞时 ,表现主义比较悲观 ,视之为人类及其社会的必然而且永恒的厄运 ,老舍则比较乐观 ,他认为异化和荒诞只是暂时现象 ,国民性可以改善 ,社会也必然进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