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魂载沉载浮为书籍所承载,漂泊向时光的流河,一路走来是哪些书构成生命中重要的要素及记忆呢?如那茫茫海域那些若隐若现的小岛——水波澹澹与山岛耸峙是精神生活中的全景。阅读史就是自己心灵成长史。我们必须追踪自己的精神谱系:这里记录下无以磨灭的心魂的纹身!回到记忆中的书便回到了精神的巢穴和生命的禅床!从大师们的阅读背景中,我们阅读到更多的是自己的荒疏与诗歌阅读的贫血!唯一要做的事是,翻开书吧,学会用诗歌为灵魂输液!如张潮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人生的阅历、情、景、境……各…  相似文献   

2.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不争论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的最新散文集。85岁的王蒙以深刻的洞察和直抵人心的剖析,于怀人、忆旧、旅行、读书、社会、历史、文学丰富的面向中,讲述为人、为事的种种道理。书中,王蒙结合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不争"是一种智慧,也是做人的一种大境界,它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涵养和广博的学识之上。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境界     
石鑫 《华人时刊》2020,(2):12-12
说到读书的境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国维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然王国维只是一个清末学者,所以他的读书三境界的理论其实只是讲了做学问的几个境界,所以我更赞赏明朝著名学者王阳明所提出读书之五境界: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老师说读书做大官,然而幼年王阳明却说:"读书做圣贤。"第二重境界:背诵经典,开启智慧。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读书。王阳明认为:"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第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王阳明赞扬孟子的"四十不动心",才涵养出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5.
"游"代表了庄子追求的无束无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之精神。庄子之人生境界维度的"道"即自由的人生境界,而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之境,可说庄子追求的自由的人生境界体现为艺术化之人生境界。而刘勰乃从具体的艺术创作的角度论"神与物游",引入"物"这一美学范畴,将在"游"的自由之艺术化之人生境界中所感受的审美体验凝聚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将庄子的抽象的"游"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创作理论中,将庄子自由之艺术化之人生境界具象化为自由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把读书当作一种悟道的方式.读书不仅仅是以对知识的索取为目的,而是以自己的人生去"会意"古人、他人人生的一种契合中的生命体验,从中进入一种宇宙真际的境界,获得人生"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读书方式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笺注繁琐,而把作为两汉"异端"旗帜的道家"自然之说"接过来,铸造成一套新的思维方式.陶渊明的读书方式是魏晋玄学思潮发展、深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从宏观上把握革命烈士陈辉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蕴。本文认为,陈辉的诗歌是在战斗后的轻松、偷悦的闲暇中写出来的,明丽的格调是其显著特征;陈辉的诗歌擅干把自然形态的生活幻化为情趣盎然的艺术美,幻化的生活意趣是其又一特征;有怎样的人生就有怎样的诗歌,晶莹的人生境界是陈辉最高的审美追求。陈辉有月亮般明激的人生,月亮是其诗歌中最醒目、最有魅力的形象,陈辉是月化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读书三乐     
我一不喝酒,二不抽烟,惟好读书。退休后,生活有了保障,自己成了时间的主人,于是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真正领略到"至乐无如读书"的最佳境界。我的读书之乐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日藏书之乐。古人认为藏书为人生第一要事。藏书是通读之  相似文献   

9.
四季夜读     
彭云 《今日南国》2013,(2):38-38
读书影响人生.读书决定人生,所以读书乃人生重要之事。读书无需论地论时,读书大可随时随地,你可在晨霭中卷不离手,亦可于午后暖阳下书香浸淫;你可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上对字迷醉,亦可于草长莺飞的绿地里轻吟平仄。然而,对于读书人而言,最好的读书时光莫过于夜读。夜读是一种境界。夜读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调。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追求是越上“同天境界”,从而成为圣人。然而,圣人并非因其高远的境界而“出世”,而是“即世”又“出世”即“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正因为如此,圣人是适宜为王的。冯友兰不仅对此进行理论探讨以引导社会,而且自己亦在此哲学观念下度过一生。即,成为圣人,进而成为王,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1.
老子"有无合一"的境界形态哲学思维,在人生社会领域表述为与"柔弱"合一,"有无"与"柔弱"合一是对人生社会领域"无"与"无中之有"统一于"无"之境界的境界形态"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论证。王夫之以实有形态的"有"与"有中之无"合"柔弱"于实有,一方面揭示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虚无"思想根源;另一方面,论证了实有"有无"为思维基础的"有无"与"柔弱"合一于实有之"有"的实有形态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2.
人在中年朋友说,不能让自己忙得没有时间思考,该静的时候一定要静下来。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成四个范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可怜的我,还在低端徘徊。中年学习,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同事请我吃烤地瓜,我第一反应:歪瓜裂枣。我说,怎么这地瓜,长得比我还难看。  相似文献   

13.
老子以"有无"境界,对人生实有领域的观照与觉悟,就是"虚静","有无"与"虚静"合一就是老子以境界形态的"有无"思维论证人生领域"无中之有"的"虚静"与"无"之境界的合一,这体现了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特征。王夫之以万物实有为思维起点,以实有形态的"有无",即:"有"与"有中之无"论"虚静",统一"有无"与"虚静"于"有"与"无中之有"的实有境界之中,从而从哲学思维的深度论证了"有无"与"虚静"合一于实有,即"有无"与"虚静"统一于"有"与"有中之无"合一的万物实有。  相似文献   

14.
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曾经向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妈妈,我发现爷爷是咱家最聪明的人。不论我的玩具坏成什么样,他都能修好。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以及工作中与老年人的频繁接触,我越来越觉得孩子这句话的内涵与分量。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的一句话,才释然:“身体的有力和美是青年的好处,至于智慧的美则是老年所特有的财产。”掩卷而思,饱含哲理。一个人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对生命有了真切的感受和实在的体味,积蓄了丰富的阅历、经验和知识,自然到达了创造精彩人生的最高境界。李时珍61岁写成100多万…  相似文献   

15.
我们每天都挂在嘴上说青春,少年憧憬青春,青年挥霍青春,中年饱受青春的压力,老年则只有回忆青春了。青春是什么呢?词典上说:"春时草木滋茂,其色青葱,故曰青春。因此用以喻少年。"这是最简单的解释了。我觉得,不只是少年有青春,中年有中年的青春,老年有老年的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历史时期,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咏月作品,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诗作中"月亮"诗产生的心理基础即对阴柔美的追求,探究这种阴柔美所积淀的审美形态月神的清冷美、意象的疏淡美、境界的和谐美,以追寻中国古代月亮文学的这种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人生之学每少年,授教之本蒙师原”。此一说虽系俗语。但寓意深沉,这说明少年学习期间之可贵,也说明这个期间对孩子们的培养是学生时期之奠基。因此古人把这个期间的教师喻为“启蒙老师”,可见此期间老师的地位之高贵,责任之重大。 《社科信息文荟》之十三期撰写了对少年儿童的培育情况,反映了社会和家庭对孩子们启而厄之,欲育而不达,以尽心而力不尽之不同境界。笔者以此赏意,幽然而心现往事。记得去年季秋的一天中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为对象 ,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它与个人的人生境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不同的层次并构成一个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生境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人生境界 ,对于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境界与实有相对,它表达人们对于现实及人生的基本态度,是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判断与确认之后所达到的心灵意境。从境界论看,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旨在寻求心灵之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庄子寻求"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亦以人之心灵、精神的自由超越为第一义,庄子和孔子都内求于心灵,以"通"为最后的境界回归。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内直与外曲;2.虚、静;3."通"境,进而来解读庄子与孔子思想中的境界旨趣。  相似文献   

20.
感悟老年     
如果说人的一生大体上是由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阶段组成的话,我用亲身的感受说,少年是人生的起步,老年则是人生的高度,这个高度是用孩提的欢笑、青春的脚步和中年一串串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一篇大文章的话,花季不过是一个起笔,青春是一个铺垫,中年的人生才真正步入了正文,老年是灿烂的正文的延续。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资格加入到老年的行列,不过在对照政策规定的退休年龄限定,我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