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廉价美食化解婚姻危机 2012年初,葛优随《私人订制》剧组赴海口拍电影,之后又到广州、上海等地巡回宣传新片,回到北京时已是十分疲惫.那天下午一进家门,葛优把包往沙发上一扔,爬到床上呼呼大睡.妻子贺聪拉着他的胳膊说:"老葛,你都这么久没回来了,陪我去商场买件衣服,晚上咱去爸妈家吃饭吧."我很困,别烦我!"葛优不耐烦地吼了一句,又转身睡去.  相似文献   

2.
电影《甲方乙方》是在葛优的煽情中结束的,带着一贯的独特京味儿,葛优缓缓说道:"1997年过去了,我怀念它。"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贺岁片撬动了中国院线的票房杠杆。更重要的是,贺岁片,这个源自香港的本来具有喜庆色彩的独特片种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3.
川菜文化名扬世界,深得大众喜爱,但大家却往往只知道那一小部分经典菜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需求,很多川菜的菜品推陈出新,形成了新派的川菜文化。四川地大物博,各地的美食别具一格,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美食与美景互相映衬,成了天府之国的靓丽名片。基于此,弘扬四川美食文化与旅游文化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功夫小吃王》是一部有别于其他电视动画系列片的力作,它没有太多的"说教",而是以"美食为主、美景为辅",通过故事的情节发展将四川各地的美食与美景串接起来,自然而流畅地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情怀娓娓道来,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部风光旅游片中去享受美景与美食的休闲时光。本片力求动画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同时也十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可以说《功夫小吃王》是一部动画版的《舌尖上的四川》。  相似文献   

4.
知青旧照     
《山西老年》2014,(2):18-18
葛优的父亲是著名演员葛存壮。"文革"时期,葛优中学毕业以后便到北京昌平插队,因为身体单薄而被分去养猪。为了回城,葛优开始投考各类艺术团体,却屡试不中。在父亲的点拨下,1979年,他以小品《喂猪》叩开全总文工团的大门,当上话剧演员。这年他22岁。1993年,葛优主演张艺谋执导的《活着》获戛纳影帝,接着和冯小刚多次合作,成为中国贺岁电影支柱、当之无愧的百姓影帝。  相似文献   

5.
在康有为数十年的海外漫游中,饮食文化亦是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印度的居留生活,使他深切感受到"印度无美食"背后的印度(东方)文明的衰落,而更加向往欧美世界。冠绝欧美的德国是他推崇的成功典范,味道绝佳的慕尼黑啤酒成为德国文明的符号和标志。然而,列国美食虽好,终不过源自中华,"西食中源"说折射出他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依恋。  相似文献   

6.
在演艺圈里,葛优性格温和、为人厚道是出了名的。无论走到哪里,和谁配戏、演出,人们不仅能领略到葛优的诙谐幽默,更会被他善良宽厚的人格所打动。  相似文献   

7.
1994年5月24日凌晨4时,葛优的父母在睡梦中被电话铃声惊醒。葛母拿起电话,听到一个陌生的声音向他们贺喜,说是葛优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因扮演影片《活着》中的主角而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老俩口又惊又喜,儿子居然拿到了大奖,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演员。这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小时候性格内向腼腆害羞 葛优小时候,腼腆害羞,性格内向。幼儿园里小朋友表演节目,都没有他的份儿。他的父母从来没有想到儿子会做演员,认为他不是这块料。等到葛优高中毕业在农村  相似文献   

8.
丰收 《华人时刊》2013,(5):50-52
陈戴维是美国洛杉矶的华人美食家,几年间品尝过全球6146家中餐厅的美食,被称为中餐达人。作为一名"超级吃货",他立志不但要尝遍中式美食,还要吃透藏在中餐里的秘密和文化!学中餐娶洋妻,勾的是情怀陈戴维祖籍广东台山,祖父早年移民美国。他从小在美国长大,不谙中文,只会几句简单的广东话。家里人偶尔会做些中餐来吃,他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祖母还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饺子,但到了他这一代人,中餐几乎在他们家的餐桌上绝迹了。他的美食生涯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那时候陈戴维在洛杉矶加大法学院学习,学校开设了一门中美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9.
正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汪曾祺大概是跨界最广、"帽子"最多的一位了。如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诗人、书画家等等,还有一顶"帽子"——美食家。尽管美食家得名较晚,但影响力不小,知名度甚高。而在这些众多的雅称中,他可能最乐于接受的就是"美食家"这顶帽子了。他去世后,诸如美食圣手、美食大  相似文献   

10.
葛大爷吉祥     
一人担纲《让子弹飞》、《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等三部大片,2010年的贺岁档被戏称为葛优档。葛优说:三部戏一块儿演这事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我想,你们说怎么着都行,我怎么说都不行。我们说啥呢?啥也不说了,您看看,三部电影,基本没有人讨论演员,都在说导演,就当葛优没让观众失望罢。无论如何,葛大爷吉祥。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新型的传记文学作品,《喜福会》的叙事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完整性。《喜福会》对"他者"经历的叙事具有新颖的艺术特色,构成一部关于"他者"的传记文学作品,反映了"他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2.
李劼  陈颖  许健 《社区》2009,(18)
日前,著名演员葛优在做客《超级访问》时,自曝自己曾患上焦虑症,还曾和崔永元分享吃药心得。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郁闷"、"焦虑"并不陌生,甚至还是不少人整天挂在嘴上的口头禅。那么我们经常用来形容自己的"郁闷"、"焦虑"和医学上的"抑郁症"、"焦虑症"是不是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3.
正当过主持人,监制过电影,评论过美食,写过专栏,年过70后,香港作家蔡澜有了个新爱好,就是聊人生。他的《看得开,放得下,才是人生》不久前在内地出版。一气儿读下来,让人忘了暑气,郁闷全消。封面这样写道:顺其自然而想,随遇而安而活,知足常乐而过。的确,看开了,就不烦恼。金庸、黄霑、倪匡和蔡澜并称"香港四大才子"。金庸著武侠、黄霑作词曲、倪匡撰科幻、蔡澜写美食。四位先生之中,蔡澜好像是最不务正业的。写美食,不擅吃喝玩乐怎么行!金庸就说过:"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相似文献   

14.
慢调生活     
生活不是"挣命"!"慢调生活"的"慢",有时不仅仅是一种品味,更是一种品质;而"快",则常常意味着速朽和粗糙。1986年的一天,意大利美食专栏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15.
作品<马丁·伊登>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出身贫苦,却向往上流社会的体面、豪华生活,他为之苦苦奋斗,最终名利双收.可是功成名就后,他却没有了兴致,并感到生活对于他是一种痛苦.马丁心灰意冷,毅然走向自己最后的归宿.这是他梦想幻灭后的选择,也是"美国梦想"幻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知晓法兰西,那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一个孕育了众多文学巨匠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以“法国大菜”闻名于世的国度。然而,文学与美食,作家与餐馆,在那里结下的不解之缘,恐怕就鲜为人知了。文学与美食结缘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生于500年前,他给文学留下了一个神奇人物庞达格鲁埃,维妙维肖地描述了他的享乐主义信念,鼓励人们尽情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幸的是,这个饕餐巨人却从无机会去餐馆享受,原因很简单:在当时,餐馆尚不存在,直到十八世纪.“餐馆”一词在法国表示一种“提神和恢复元气”的肉汤。渐渐地,只提供这种肉汤的场…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特简单的人,每天快乐地工作、平淡地生活。"初见陈志华,感觉他真是个腼腆的大男孩,总是眯着眼笑呵呵的。刚工作两年的他,如今已是上海航天设备制造厂的技术骨干,拥有数控操作高级技工的职称。  相似文献   

18.
《成才与就业》2020,(1):74-75
最近,李子柒火了。她多才多艺,动手能力极强,她能下田干农活,制作各种美食,制作文房四宝,会染布、会自己做衣服、会刺绣、会酿酒……央视新闻这么评价她:"李子柒的成功,在于热爱,爱生活、爱家乡、爱文化。"很多人喜欢她的视频,是因为她拍出了我们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以及对生活"热气腾腾"的爱。她视频中的每个物件、每道美食、每个场景,仿佛都在讲述生活的酸甜苦辣,又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到勤劳、勇敢、友爱、自强、爱护自然等理念。  相似文献   

19.
池田大作童话形象构成完整、规范,无异于一部童话形象大全.童话逻辑运用巧妙,融合了幻想与现实的关系,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剪裁匠心独运,不仅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而且表达了追求终极和谐的东方美学观.尤其是他的童话所特有的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叙事时间和故事发生的时间的一致性、叙事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叙事风格的简单明快、优美纯净,表现出"童话大师"般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20.
陈耀辉 《21世纪》2007,(9):20-21
不仅自己吃,还喜欢看别人吃、谈论吃日本人很节俭,但对"美食"却十分痴迷。据调查,日本人对美食的兴趣,超过他们对政治,或是对一些时尚的兴趣,美食是日本人仅次于"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