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海莹 《社区》2011,(35):44-44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苓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忘、难堪的四次教训。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弟弟呢?原来,当时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总督,但他在湖北境内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大小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相似文献   

2.
人名趣联     
中华文化中的对联,简洁明了,蕴味深长,所传的佳话很多,其中以人名人联者,趣味更佳。清朝“中兴名臣”“曾李左”的曾国藩、左宗棠,经常有政见不一、相互争吵的时候,但曾国藩巧妙地施用各种用人之法。网络了一大批人才在他的周围。有一次,曾国藩与左宗棠(字季高)又出现了意见分歧,这时,曾国藩忽然想,何不出一对联来试试他,于是他说出上联:  相似文献   

3.
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作为清朝一代名臣,非常注重官员的真才实学。据《南亭笔记》记载,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熟知西学,尤其是对于西方当时的制造业相当精通。有一天,洋务局有官员来求见他,这位官员虽然是身在洋务局为官,但是对制造却是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4.
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相似文献   

5.
高峰 《华人时刊》2015,(2):50-51
在军事史上,曾国藩的湘军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湘军是所谓的"官勇",即地方政府招募的临时性武装,并非国家的正规军,当时的国家正规军是八旗和绿营。然而曾国藩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这样一群来自草根的散兵游勇打造成那个时代最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部队,乃至令"湘军精神"流传后世,成为"团队精神"的代名词。他是怎么做到的?从改革制度设计入手这得从曾国藩编练湘军时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说起。曾围藩当时并没有  相似文献   

6.
梁纪锋 《社区》2012,(20):42-43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从未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  相似文献   

7.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字劼刚,大学士,勇毅候曾国藩长子。由二品荫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引见,“奉旨以员外郎用,戲分户部”蹇谕ㄉ毯?时代风会转变,中外交涉日益纷繁。曾国藩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曾纪泽  相似文献   

8.
牟丹渝 《中华魂》2012,(22):25-26
今年11月是左宗棠诞辰200周年。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后三次会试进士不第,在已故两江总督陶澎家当塾师,遍读群书,钻研军事。科举制度下的他仕途无望。清咸丰元年(1851)起,他先后充当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幕僚。1861年随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于长沙编练5000人湘军,赴赣、皖、浙边境地区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底他升任浙江巡抚,读书进仕不成的举人,依靠打仗成为掌控一方的大员。清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以理学信徒自我标榜,宣称“一宗宋儒”(《复颍州府夏教授书》,《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表彰他“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御制碑文》: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但他又同时热衷于经世致用之学。李元度说他“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讲求经世之学”(《曾文正公行状》,《天岳山馆文钞》卷十四)。对于曾国藩的理学思想今人论及较多,对其经世思想则谈得甚少。有的同志更断然否认曾国藩与经世致用之学的联系,否认他有经世思想的存在,说曾国藩“成年累月研究的是天理、人性、三纲五常、‘主静’、‘静坐’、格物致知”(董蔡时《左  相似文献   

10.
直隶总督曾国藩奉旨办理天津教案期间,为曲求和局,奏请将平日颇得民心,津案中并无大过的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交部治罪。对于这一情轻法重之举,曾国藩事后十分愧疚。为挽回己疚他对外力争府县免于拟抵,对内力争府县从轻发落。然而张、刘二人最终仍被朝廷从重发戍黑龙江,曾国藩为此而忧伤终生。究其原因,是因为此举违背了他一贯倡导的“诚”和一向自诩的“忠信”的行事为人准则;表现出的是不诚、不忠、不信,犯下欺君、欺友之罪过,因而为之愧疚忧伤无已。而这,正使我们窥见其作为封建王朝孝子忠臣之本质  相似文献   

11.
论曾国藩与晚清政柄、兵柄的下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起义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3年后,他便率领太平军攻克南京,遂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建立了与清朝封建政权相对峙的农民政权。1853年5月,太平天国遣军西征、北伐,八旗、绿营兵望风崩溃,清政府被打得风雨飘摇。就在这时,出于对农民军的阶级仇恨,曾国藩在湖南筹建绝对服从他指挥的地主武装湘军,在湖广地区挡住了西征军的攻势,起到了八旗、绿营兵所不能起的作用。曾国藩组织湘军,开地主官僚组织、掌握军队的先河。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军阀。清政府害怕兵权旁落,对曾国藩猜忌、压制,以至曾国藩几起几落。无可奈何花落去!不依靠湘军,清政府无法镇压太平军,最后终于起用军阀曾国藩,命令他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这是晚清政柄、兵柄下移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官场楷模"、"千古完人",曾国藩家族子弟及其后人共240余人,得到"曾家无一废人"的美誉,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曾国藩在其祖父曾星冈家教方法和形式的基础上,实践完善了家教理念,至今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3.
百科瞭望     
孙中山创译“经济”一词“经济”这个词最早译者是孙中山先生。本来汉语中也有“经济”两字,比如,清末曾国藩曾撰“季子自命才高,与人意计时相左”一联,左宗棠对以“藩臣一心为国,问伊经济有何曾”。又如,20世纪初曾有“司马文章,诸葛经济”的对联。上述二联里皆有“经济”两字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诩,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一乐〈见己未九月《曾文正公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较高。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赞语。何璟在奏疏中说:“曾国藩昔官京朝,即已留心人物;出事戎轩,尤勤访察,虽一艺之才。罔不甄录,而又多方造就,以成其材”(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苏抚奏疏》)。郭嵩焘为曾国藩作的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见曾集附录〕。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一)云:“湘乡……尤善相士,其所识拨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即如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交恶,“彼此不通书问”(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在曾国藩死后,仍书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上)。今天,在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研究中,必须注意到,拥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是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裕钊因会试得主考官曾国藩赞赏,而结成师生之谊,成为"军中秘书"。张裕钊作文作诗皆受曾国藩影响。吴汝纶也因科举而得曾国藩赏识,留用曾府,起草奏疏,影响最大。科场不利的黎庶昌却得曾国藩提拔,"教以作文之法"。黎庶昌成为桐城派一流作家。薛福成因《上曾侯相书》而得曾国藩重用。薛福成文介绍西方风土人情,开拓了桐城派散文新境界,堪称现代散文之先声。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早在雁门师手里就读过《道德经》。这部仅只五千言的道家经典,他从小便能够倒背如流。进翰林院后,在镜海师的指点下,他再次下功夫钻研过它。这是一部处处充满着哲理智慧的著作,它曾给予曾国藩以极大的教益。类似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他笃信之,谨奉之,而对于该书退让、柔弱、不敢为天下先的主旨,仕途顺遂的红翰林则不能接受。那时的曾国藩一心一意信仰孔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王錱决裂是湘军初期的一桩知名公案。曾国藩根据形势变化并结合军饷情况提出裁汰王錱新招募的湘勇,导致两人产生裂隙。骆秉章的微妙态度让王錱看到契机,心高气傲的他选择另攀高枝以实现自立门户。其间,曾国藩一退再退试图挽回关系,然而均未奏效。当确定王錱不愿再受其节制时,讲求号令统一的他毅然把王錱排除在东征队伍之外。王錱的骄傲自负导致岳州之败,曾国藩得知后彻底打消了缓和关系的想法。曾、王决裂后,曾国藩深刻反省,为后来湘军将领提供发展空间,使湘军集团势力得到快速发展。清廷则通过这次事件发现端倪,找到瓦解湘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1864年7月,曾国藩指挥湘军、淮军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当地主、官僚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时,捻军却驰骋黄淮流域,横扫千军如卷席,1865年5月,全歼清政府“剿捻”统帅僧格林沁所部清军。清政府立即任命内战老手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剿捻”。6月,曾国藩率军北上“剿捻”,制定了凶狠、恶毒的战略战术,然而,英勇善战的捻军,照样把曾国藩打得损兵折将,一败再败。曾国藩终于在捻军的打击昌,内部矛盾的煎熬下,承认自己“剿捻”的失败。一、捻军的兴起与取得全歼僧格林沁军的辉煌胜利捻党起源于山东,出现于康熙(1662—1722)年间,起初是一种游民组织,后来,从山东  相似文献   

19.
评曾国藩的历史地位孙映球曾国藩这个地主阶级的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倡导洋务而闻名。对他的历史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章炳鲜曾说过:“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激之则为元凶。”(《曾国藩传》肖一山著,P1)清末革命志士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  相似文献   

20.
伏健章 《金陵瞭望》2007,(23):54-54
唐莫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官员,在贪污腐败横行的封建官场中,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唯以读书求知为乐。他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