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诗学的实践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践"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就是人通过做除欲去执的工夫让实践主体(如良知)在生命中动转甚至完全作主,其动转或完全作主后,人的生命呈现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而这种境界不可用逻辑性的语言分析定义,只可用诗性的语言"托"出,这便是"诗言志".故"诗言志"中的"志"便应解为作者的人格修养境界,这样,诗便与作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同时,读者亦只有加强自家的人格修养,方可体悟到作者在诗中呈现的人格修养境界,这便是中国诗学诠释中的"以意逆志",如是,诗便与读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又因为这种人格修养境界并不是机窍沉浊的"密窟",而是吉祥止止的"虚室",故这种境界由是诗呈现出来,其风格必定是平淡简远的,这是中国诗歌的最高风格,而这种风格不能从审美趣味中"求"得,只能从人格修养中"修"来,这是中国诗学的实践性的究竟了义.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在<爱莲说>、<通书>、<太极图说>等著作中对君子人格进行了阐述,区分了人生追求中的 "大"与"小",认为生命中之道德境界的追求高于和重于生活中之物质与地位欲望的满足,能有如此体认并能力行践履,便成就了"君子人格";以之从政,便是"君子之政".这些观念和实践值得今人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花香满径     
巴克莱 《今日南国》2007,(21):70-71
幸福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有希望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职位。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  相似文献   

4.
佚名 《今日南国》2007,(16):79-80
境界一:"果腹"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填饱肚子。其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境界的吃,不需要费心地找地方。各种商场的小吃城,街头各式快餐店,一盘炒肉,一盘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汤,一碗主食足矣。这个境界的吃,千万别麻烦,一麻烦就脱离了本质,吃起来也就不爽。  相似文献   

5.
以《大学》"三纲"、"八目"为标准,可以发现《大学》所提及的小人、民、人、君子、贤人、仁人和圣人等属于逐步提升的人格境界。小人、民达不到"三纲"的标准,民是"明德""萌而未发"之人;人是有主体意识的,"明德"已发而未发,可能处在"格致正诚"的阶段之中,但是还达不到"修身"境地之人;君子能"明明德"、"亲民",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贤人有德有才,能够"治国",且能坚守与实践仁德,但达不到"止于至善"而"平天下"的理想境地;仁人、圣人属于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尤其是圣人,能"止于至善"而"平天下"。  相似文献   

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诗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悠然自在、宁静祥平的境界,也勾起了无数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要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世界上还真有这样一个读书的天堂,它位于比利时的第三大城市根特市境内。走进圣彼得修道院的葡萄园,你会惊奇地发现,在绿油油的草坪间,摆放着12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教化功能对发展健全人格起主导作用。"人格面具"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一个方面。从人格面具与文化的教化分析人格健全发展有三条路径:一是达到理想人格的外部条件与自身条件的和谐统一;二是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匹配;三是应用人格"大五"模型将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问题是鲁迅先生带着深刻的悲剧性人性体验之后开始这样的思考和探究的.在<一件小事>中的车夫的行为表现里,他认为在国人中仍然有健全的人格和真正的"人"的存在.<一件小事>反映出鲁迅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对"人性"自身建设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田炳信 《社区》2009,(2):1-1
齐白石老人有一句名言:一生只愿做闲人。是啊,写点闲字,画点闲画,见点闲人,说点闲话,写点闲文,看点闲景,这该是人生的一种大自在境界。细想起来,人一生能有几处是闲处,得闲空,有闲情?难!求忙容易求闲难。  相似文献   

10.
一位大师有两位爱徒,谁能做他的衣钵传人,一时难以决定。这一天,大师吩咐他们外出捡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这样的任务看似随意轻松,却最能考验人的心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 :钻研义理之学、镇压太平天国和开创洋务运动。而这三件事都与对传统文化 ,尤其是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分不开 ,因为他起家词林 ,潜心经学 ,对理学有很深的造诣 ,并将读书与修身结合起来 ,即学术、心术、治术联通一气 ,向“修、齐、治、平”的境界努力。他所做的后两件事 ,其实都是学以致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为最高境界,它是"知天"、"事天"、"乐天"、"同天"的统一.这一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观点有许多相契合之处.从认识角度说,这种境界体现了与西方理性主义倡导的二元对立所不同的系统思维;从实践角度说,它倡导限制人的物质欲望,提升精神人格;从审美角度说,人把自然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移情"把自然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使自然与人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钻研义理之学、镇压太平天国和开创洋务运动。这三件事,都与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分不开。他起家词林,潜心经学,对理学有很深的造诣,并将读书与修身结合起来,即学术、心术、治术联通一气,向“修、齐、治、平”的境界努力。他所做的后两件事,其实都是学以致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主题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爱智",而是"求乐".从孔子开始,直至近代,其道"一以贯之".中国哲人追求的不是酒色等肉体享受,而是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个人就能超越他的有限生命而达到永恒存在.但快乐不在天上,也不在世外,而就在人间.个体人格只有在百姓日用中才能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5.
"坐忘"是《大宗师》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十分关键。历来的《庄子》注解者大多倾向于把"坐忘"之"坐"当成动词,从而在一种工夫论意义上理解"坐忘"。但如果仔细玩味上下文语境逻辑,把内七篇尤其是《大宗师》和《齐物论》贯通起来,可以看出"坐忘"乃别有所指,"坐忘"之"坐"并非动词,而是一个虚词。"坐忘"描述的是经由"吾丧我"而来以指向"真人"的超越境界,其实质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暗合于审美精神。通达这种境界固然需要工夫践履,但"坐忘"本身并不直接等于工夫,它只是一种境界的描述语和指示语。  相似文献   

16.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其死亡意识:一是描述死亡,一是描写对死亡的超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识,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7.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学特质理论。本文提出了国学领导特质论中的三重人格境界说:外我境界,即领导者自己或者借助外力做自己的旁观者,随时随地"反观、反听、反思"自己;大我境界,即领导者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缩小人我之界,承载天地之本色,获得"大欲、大智",以借天地之力帮助他人为功;无我境界,即领导者以服务者、公仆的角色自居,做到"无我执、无我身、无我名"。  相似文献   

18.
张载的大心工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载哲学中,心具有客观存在与主观活动、体和用这样的心性两重的辨证结构。张载的大心,就是"复其性"、"复其初"的"心"回复为"性"和"气"的方法,此乃一切工夫的核心。在张载看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正是通过大心实现的万物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宋代理学是宋词雅化的重要哲学背景,理学精神着眼于人生存境界的提升,时社会文化心理和士大夫人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宋词中崇高境界、和乐境界和醇厚境界的开创受到了"养浩然之气"、"寻孔颜乐处"和"民胞物与"等理学思想的影响.这三种境界的开创改变了词轻艳浮薄的单一风格,加深了词的思想内涵,极大地提高了词品.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礼崩乐坏,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士"由此产生。诸子对加强士人的人格修养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对于士人来说,其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浩然之气",具体表现为博大的胸怀、独立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精神追求以及严格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