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为了抵制英国、丹麦、美国等列强对我国电信主权的侵略,维护国家利益,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州马尾开办了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在1876年4月至1877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了140多名电报人才。该校培养的电信人才,不仅在福建、天津、台湾等地的电报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天津、南京、上海、台湾等地电报学堂的创建工作,并培养了一批后继电信人才,为我国的电信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等学校的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代的不断进步,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国高校现行课程考试制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目前的考试工作还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不合理、试题质量不高、教师自由空间小等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应予改革。考试改革不仅可以使教育的评价标准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接轨,而且可以促进教育者与广大学生从教学与学习上做出相应调整,以考试改革促教学与教法的改革,使学生真正被培养成时代需要人才。  相似文献   

3.
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部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①。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一)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二)创办于1895…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对船政的近代化起到了指导作用,而近代船政则经历了萌芽、发展、短暂“盛世”及衰亡的历程.船政近代化的历程显示,任一事物近代化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先进的、成熟的.在晚清,由于海防思想本身的不成熟,最终导致船政近代化的断裂.  相似文献   

5.
洋务学堂作为培养中国近代人才的摇篮 ,在创办之初 ,重金聘用外国人才担任教习 ,这是落后国家向近代化迈进过程中一种明智而必然的选择。洋务学堂聘用外才 ,对推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培养新式的洋务人才 ,启发民智 ,推进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加强与国际的交流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聘用外才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之下 ,因而往往仰赖洋人推荐 ,受人愚弄 ,难以选到最杰出的人才 ,并且付出了巨额费用的代价 ,从而制约了我国近代化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招生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通过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选拔出来的学生素质越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就会越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选拔人才的手段.高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高校衡量并录取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而依据标准公平录取.现行的高考制度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曾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弊端,如何进一步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套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培养规格和不同办学形式的高校选拔人才需要的高考制度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马桦 《社会科学家》2012,(1):144-147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官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进程、内容与形式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发现其与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有着良好的契合,进一步证实了现代官僚体系的理性化,对正确认识中国公务员考试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科举抡才的弊端日渐凸显,清廷转而向学堂选材。为及时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清廷对于学堂毕业生的奖励由菲薄转为优厚,不仅有出身奖励,更有实官奖励,取士与取官有混二为一之势。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清廷及时有效地任用各类专门人才,为其新政提供了人力资源,但由于其制度有较强的功利性,未能认真核算官缺位置和取官人数的关系,在实行过程中渐渐失去其制度设计原有的本意,最终被废止。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时地变异、因果关系、日积月累进化等法则,论证了只有人类社会进入西周时期以后,国家机器臻于完备,职官制度和学校教育系统初步形成,文字发展趋于成熟,才具备了三大考试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0.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儒家文化圈,这一特性使得两个国家在高考文化方面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西方国家相比,日本与中国在高考文化上的上述相似特质,使得日本的大学入试制度的经验对中国更有借鉴价值.日本大学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经验以及日本宪法和法律对教育平等的有关规定及其实施,皆对中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高考制度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高考史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高考的历史沿革、高考制度、高考的理论与方法、高考的改革与发展四个方面展开的。在高考历史沿革方面,研究以时间为线索或者以内容为线索进行;在高考制度方面,研究的主题是考试和招生;在高考的理论与方法方面,重视应用性研究忽视基础性研究;在高考的改革与发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揭示深层次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逐步从"省考"走向"国考",这对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主要在于目前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素质能力短板,相关专业的学生难以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机遇则在于师范培养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佳途径,诸如加强教师职业标准能力研究,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育实习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与高校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改革的成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考试改革理论探索与实践、考试改革评估与反馈等几个方面对近十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高校考试管理改革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分析考试与素质素质教育的关系,说明改革高校考试管理的重要性,并重点阐述了改革高校考试工作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工科院校考试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传统考试和现行考试方法的分析探索,阐述了高校考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考试功能为依据的工科院校考试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马海涛 《学术探索》2014,(7):144-148
京沪等地推行异地高考的方案存在较大争议,存在着两难困境。产生异地高考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高考录取机会的省际差异过大,各省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户籍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用人单位对学历和名校的盲目追求等。为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稳健式改革。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实质意义,与和谐教育的实然状态趋同。而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教育形态,更应诉求于这种和谐教育的状态。只有将和谐教育理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要素环节,才能形成一个和谐教育的实践状态,才能切实将高职院校学生纷繁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和谐地转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进一步把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具有方向性和灵魂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成人高校德育管理体制 ,是成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任务。为此 ,要切实加强德育管理网络建设 ,加强德育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培养 ,促进德育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化 ,在抓好德育的效果上下真功夫 ,要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塑造成人道德教育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9.
教师培训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强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应然性选择。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是做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基本前提。在设计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时,应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将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看作是一个由培训理念、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内容以及培训途径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以人本、系统、创新和实用等理念为统领,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培训目标,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新教师等五大培训主体的作用,采取校内外理论培训和校企合作实践培训相结合的路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驾驭企业领域新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20.
1920年井田制辩论: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文史哲》2003,(3):32-38
192 0年井田制辩论不仅在经济史上有重要意义 ,更是 2 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代表着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辩论根源于治史理念上的歧异 :史观派的胡汉民、廖仲恺视史实重建为中心任务 ,史料派的胡适以史料整理为首要工作。针对井田制问题 ,双方的立论角度和研究门径截然异趣 :前者侧重于井田制的经济史分析 ,努力借取西方社会科学的成果和方法 ;后者着眼于井田的史料沿革 ,谨守广搜精考、穷源毕流的清儒成法。作为方法之争的井田制辩论 ,史观派最终占了上风。其后史观、史料两派的命运却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