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福建船政局和船政学堂历史的研究,素为治史者所注目。建国以来,公开发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约达二十余篇。而1986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庆元所著《福建船政局史稿》,则是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福建船政历史的专著,它对福建船政局的历史得失,作了颇为精辟的剖析。这部专著的发表,无疑将对福建船政史的研究,起着积极的影响。最近,福州马尾造船厂和马尾商船学校等十六个单位主办的马尾船政创办120周年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在福建福州马尾召开。与会者提出了七十五篇学术论文和纪念文章,对船政局历史作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并展开了争鸣。福建船政局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的产物,由于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认识差异,所以对福建船政局的历史评价,亦有分歧,本文拟对有关分歧问题,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2.
福建近代的高等教育,从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学堂,至今已整整13O年了。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八十多年的时间,只有厦门大学、省立农学院、医学院、师范专科学校以及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协和大学等寥寥9所高等院校①。因此,虽然它有一个漫长的历史,但发展却是相当缓慢的。本文试就福建近代高等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来探讨这种发展缓慢的历史原因。近代高等教育的兴办和发展福建近代高等教育的兴办及其发展(至建国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①福建船政学堂的创办及书院改革;②教会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创办;③中央苏区和国统区的高…  相似文献   

3.
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我国急需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科技翻译人才,以快速而准确地把世界上最新的科技信息译介进来,为我所用.清末福建船政学堂在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翻译人才,这对我们培养科技翻译人才颇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抵制英国、丹麦、美国等列强对我国电信主权的侵略,维护国家利益,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州马尾开办了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在1876年4月至1877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了140多名电报人才。该校培养的电信人才,不仅在福建、天津、台湾等地的电报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天津、南京、上海、台湾等地电报学堂的创建工作,并培养了一批后继电信人才,为我国的电信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 最近出版的《广东省概况》第22页,断定邓世昌先于1855年.山东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纪念馆,注明邓世昌十二岁考入福建船政学堂.这与前说基本相符,因邓世昌入学堂时间为1867年,推其生年即是1855年.上述两说,可能来自《番禺县续志》(以下简称《续志》)有关邓世昌的记载,因为《续志》记载邓世昌牺牲时“年四十”,中国过去习惯以虚岁来计算年龄.若1894年邓世昌为40岁.推其生年则为1855年.  相似文献   

6.
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部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①。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一)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二)创办于1895…  相似文献   

7.
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上《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析》,建议在福州建厂造船,并打算在造船的同时设局,雇请洋人教习造船、驾驶等技术。他的奏折得到清廷批准,但不久调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在选择沈荷桢主理船政,并聘任法国人口意格与德克碑任船政正,副总监后方离开福州。福州船政局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教育措施,使船政学堂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第一,强调船政学堂的重要地位。1866年12月11日,左宗棠即将离任北上时,在其上《评议创设船政章程析》中说:“宜优待艺局生徒以技人才也。艺局之役,必学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精研算学,…  相似文献   

8.
一代清国驻英大臣罗丰禄在1903年6月7日病逝于福州,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昔日同窗好友严复送其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严复貌似在说罗丰禄的翻译功底深厚,传播儒家经典的才能绝伦无比。但从查证这两句话的出处,找出它们的原本含义,结合罗丰禄一生的主要事迹,可以得出结论,这两句话是说罗丰禄的洋务、外交事迹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在教授西方语言和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也颇有成就。  相似文献   

9.
一代清国驻英大臣罗丰禄在1903年6月7日病逝于福州,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昔日同窗好友严复送其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严复貌似在说罗丰禄的翻译功底深厚,传播儒家经典的才能绝伦无比。但从查证这两句话的出处,找出它们的原本含义,结合罗丰禄一生的主要事迹,可以得出结论,这两句话是说罗丰禄的洋务、外交事迹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在教授西方语言和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也颇有成就。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严复初莅天津水师学堂的职称,《北洋纪事》第十本(天津水师学堂与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往来公文)、李鸿章《天津水师学堂请奖折》清单(军机处录副档)均记载为"洋文正教习",严复觐见光绪帝的履历单(宫中档)则记载为"洋文总教习"。这三种档案材料的记载均准确可信,据此及船政学堂职称等旁证材料可知,"洋文总教习"、"洋文正教习"二者名异实同;"洋文总教习"简称"总教习",以往的说法亦正确无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我国目前督导考核的特点,阐明内激励因素对高职院校建立督导考核机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在对法学教育模式僵化、单一导致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标意在加强对法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国家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对当前的法学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具有内核上的一致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司法考试制度应分别通过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以及考试内容、方式等的改良,以法律思维的培养为基础进行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与高校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改革的成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考试改革理论探索与实践、考试改革评估与反馈等几个方面对近十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刘毅 《阴山学刊》2012,(2):71-75
主流建构主义以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作为核心文本。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兴起具有特殊的理论和政策背景。就温和建构主义理论自身而言,它的观念本位使其有效挑战既有国际关系理论话语;它的规范方法是一种社会学进路,也是一种哲学底蕴,是其在方法论层度获得学理支承的基础;温和建构主义适应了政策话语的应用需求,为政策正当性提供了知识和话语支援,虽然可能非其本意。建构主义理论学术意涵与崛起路向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有多维度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发动辛亥革命与规划中华民国新政权时,吸取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有益内容,又参考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加以改革与发展,创立了考试权独立的学说。这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施的高等文官考试制度,就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考试权学说而建立起来的,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与现代教育史上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虽然由于国民党政治的日趋腐败,而使高等文官考试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腐蚀与破坏,但它对社会曾发生的作用与影响,它的经验与教训,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可以作为当前我国干部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宪法审查制度应当确立人权保障、权力制衡、宪法审查权独立等原则;根据上述原则,我国应建立兼具权力机关性质和司法性质的、独立的宪法法院,并围绕宪法审查权的独立性构建一元二级宪法法院。宪法审查的对象不应当包括普通公民;宪法审查的范围应当在比较分析各国经验并结合我国权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加以限定。宪法审查程序应当借鉴德国模式形成一般程序规定和特别程序规定相统一的审查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7.
工科院校考试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传统考试和现行考试方法的分析探索,阐述了高校考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考试功能为依据的工科院校考试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吴惠巧 《河北学刊》2012,32(5):54-59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即纳入清版图,隶属福建省。随即,清廷在台湾设儒学并开科取士。有清一代,清廷对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并为他们创造了许多机会,提供了诸多便利。其中,专为台湾士子设置保障性中额便是最突出的体现。这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台湾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今日高校,依法治校已成为一个主旋律,而考试舞弊现象的客观存在却考验着高校依法治校的进程。如何对大学生的考试舞弊行为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行政法学的角度,在分析考试舞弊处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科举户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民生 《文史哲》2002,(6):108-113
宋代科举中有一不为人注意的辅助制度———科举户籍制。宋代科举强调应举者须有户籍并自本贯应举 ,对户籍的审查、认证、确定有一整套规定 ,贯穿于科举的全过程。作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户籍制维护着科举质量和选拔程序 ,并在制止种种冒贯应举弊病中不断完善。科举户籍制也是宋代户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过程中促进了户籍制的发展 ,并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示了宋代户籍制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