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刘轶 《社会观察(上海)》2005,(7):38-39
1947年2月,苏青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怨愤之气,说出了一直以来憋在心里的话:“……把一个艰苦写作的女文人当作放荡不堪的妖妇来描写,在我简直是梦想不到的事。于是大部分以耳代目,‘苏青’两字遂为人所不齿,连带一班冰清玉浩的女作家都遭殃,普遍被人当作讥笑的对象。”说完,苏青又意犹未尽地讽刺说:“(有人)索性老实不客气地称我为‘文妓’,主张国府‘严惩’……(总算)国府要人来不及注意,因此拙作尚得苟延残喘迄今。” 相似文献
3.
裘山山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14,(5):68-69
几年前,我因获得鲁迅文学奖荣立了二等功。父亲得知后欣慰地说:“我们家终于有个二等功了。”我问:“你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地修路架桥。怎么就没立个二等功呢?”父亲说:“只差一点点,被一个处分给抵消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你还挨过处分?”父亲点头.笑眯眯地给我讲起了发生在60年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回忆起我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的情景时,可不像有些电视剧描写的那样,知识青年在农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轰轰烈烈,场面宏大。当时,我们与贫下中农在一起生活、劳动,充满了和谐、温馨、人情味。插队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记忆中的那些生活趣事,仍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闪现。 相似文献
5.
那天傍晚,听见敲门声,我以为是妻子下班回来了。可是,一打开门,就见一个年轻人“扑通”一声跪在面前。定睛一看,咳,这不是楼上李阿姨的儿子小东吗? 相似文献
6.
送鸭梨砸“鸭梨”,“人面兽身”卖萌减压〈br〉 2012年11月25日,在山城重庆,有一位年轻人感觉平日工作和学习压力大,在网上宣泄时博得一群网友同情,他们决定发起一次减压活动,借此释放压力,呼吁全社会关注“鸭梨山大”人群。 相似文献
7.
天安门的传奇并不仅仅局限于天安门这座建筑本身,更包含着其他丰富的内涵,毛主席纪念堂就是这个传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天安门城楼上望去,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广场南端,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1976年举行奠基仪式,1977年5月落成,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是我害了儿子和儿媳呀!”一辆120救护车呼啸着驶进了一个居民小区,从一户人家中抬出了一男一女两个血淋淋的年轻人。邻居们都惊问,这对结婚才一年的恩爱夫妻,怎么突然间成了“血人”? 相似文献
9.
李亚林是谁?现在的年轻观众恐怕知之不多。他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很著名的电影演员,1962年经周总理提议,当年评选的我国“二十二大影星”中就有他。他与白杨、秦怡、上官云珠、王丹凤、崔嵬、王晓棠、谢芳、祝希娟、张平、王心刚、庞学勤等齐名,在影坛上红火了好多年。当年的观众知道他,就像现在的观众熟知姜文、陈道明、张国立等影视演员一样。 相似文献
10.
11.
近来偶翻笔记本,发现自己八年前写的一份回顾与展望,记录了当时的家庭变故与个人的精神状态。读后感到:当时是面对现实的,展望是正确的。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痛苦的经历早已忘却,期望正在逐步达到,十分欣慰。现将这份笔记原件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参加革命60多年,经历了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其中最不能忘怀的是“文革”期间与王洪文、张春桥一伙的一次较量。这场“官司”惊动了毛泽东、周恩来、李先念以及党中央政治局的许多领导人。1968年,我担任国务院第六机械工业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参与主持六机部工作达6年之久。1969年9月的一天,六机部所属的上海沪东造船厂给部里发来一份急电。电报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指令该厂挑选1000名技术工人到上海市新组建的一个工厂去工作。电报还说,王洪文已打电话给该厂“造反派”头头,限令完成任务。上海沪东造船厂感到十… 相似文献
15.
16.
年轻人还知道这段历史吗?——美丽的千岛湖,是在五十年前修建的新安江水库大坝的基础上形成的。足有三千个西湖那么大的水库,淹没了淳安的贺城、狮城两座古县城,茶园、港口、威坪三座古名城,还有数不清的古村落。不夸张地说,当年淳安人口集中的富裕村,都在水库底下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华东电力极度缺乏,当时上海的全部电力是30万千瓦,浙江电力仅仅4.1万千瓦。新安江水电站上马,每年能平均发电18亿度,相当干当时14个浙江省的发电容量。 相似文献
17.
我是共和国同龄人,出生在工人家庭。1963年我14岁,在后台小学上六年级。当时,全家7口人,父亲每月67元工资,既要赡养老人,又要维持生活,还要供我和几个弟弟上学,负担之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小学的学杂费只有几元钱,但是开学时几个孩子的学杂费一起交,这对于生活拮据的我家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相似文献
18.
我在1981年接了父亲的班,开始到十多公里之外的县城工作。那时家里经济比较拮据,上班回家只能步行,直到三个月后,我用积攒的八十多元工资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才结束步行上下班的生活。把自行车推回家的那一天,我激动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大概就和现在的年轻人刚提一部新车的感受差不多吧。 相似文献
19.
大约是1972年,好像是个百花凋零的深秋。这天下午,不知是哪个的神通,把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接到我们这个地处偏远的工厂。同来的还有名丑李罗克及汉剧院宣传队。礼堂是简陋的,舞台也是简陋的,没有布景灯光,一切从简,一切都符合“革命化”。台下人头攒动,黑压压,闹哄哄。忽然,骤然安静了。台上走出一位妇人,白白净净的,两手随便地插在黑呢外套兜里,边走边微笑着望着台下。这就是陈伯华?家庭妇女的装束,普通妇女的形象,文革的风刀霜剑已将当年“红牡丹”的绰约风姿剥噬殆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