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月6日,重庆。7岁的小琳喉咙疼痛,输液治疗中,突然全身抽搐,手脚乱舞,几分钟后,孩子停止呼吸。 1月30日,沈阳。年仅4岁的达达因感冒在家附近的诊所打点滴。结果点滴扎上几秒钟,孩子就口吐白沫了。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2.
大河 《老年人》2008,(5):18-19
2007年7月15口中午12时,家住安徽合肥市红旗建材市场的乇克富对老伴说:“我去社区诊所打点滴,家里的事你多照应点。”老伴于桂红帮丈夫理了理衣服,担忧地说:“你感冒都好几天了,也打了两天点滴,怎么不见好转?要不去大医院看看吧。”  相似文献   

3.
曹晓霞 《老年人》2003,(11):52-53
陆续收到一些老年朋友的来信,反映生病打点滴时,血管容易破裂,有时吊一瓶药水需反复扎好几针,换好几个注射部位。甚至一个疗程未完,两臂已扎得满是青紫,既痛苦又影响治疗。为此,本刊特约请湘雅医院护理专家曹晓霞就老年病人静脉输液治疗时如何选择注射部位和穿刺方法介绍一些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4.
输液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有不利于病人的一面。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有4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静脉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畏寒、发热、水肿等,严重者还会导致肝肾等器官损害,发生过敏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5.
幽默与漫画     
《老年世界》2010,(9):34-34
惊叹号之妙用 老张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医生诊断后,只在处方单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让他交给护士。老张很不安,心想:我以为是小毛病,怎么医生打了惊叹号,难道我病得很重吗?他便请教护士。护士淡淡地答道:没什么,打点滴。  相似文献   

6.
“能帮我引荐上门输液的护士吗?我爸爸上下楼困难,最近因支气管炎发作要输液,已经输了两天,今明两天还有两次,我家住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旁,我们愿意出劳务费。跪谢啊!”这是南京市民林老师向好友群发出的求救短信。  相似文献   

7.
动物开公司     
小娟 《当代老年》2011,(5):48-48
蚊子:想办个医院,名字早想好了,就叫“零距离接触大众医院”。打针、输液、抽血、验血,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8.
上海王老太准备去菜场买菜,一抬头被突然出现在大楼边缘的“男子”吓了一跳,导致她心脏病发作,不得不接连两天前往医院输液。记者发现,王老太所看到的实际上是一名艺术家在大楼外悬挂的名为“受伤天使”的艺术品。(《新闻晨报》3月28日消息)  相似文献   

9.
案主扬扬(化名),男,198.年出生,大学本科(休学)学生。200*年6月,扬扬被送到**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生诊断其患有“抑郁障碍伴焦虑”、“慢性精神分裂症”,并安排他输液和吃药。此前他曾两次住进省精神病医院,这是他第三次复发。  相似文献   

10.
妈妈的珍宝     
我出生6个月时,爸爸便另有新欢和妈妈离了婚,妈妈什么都没要,只坚持要了我。有一天我突然发起烧来,妈妈那时的工资是按计件来算的,她只能在工作之余抽空带我去诊所打点滴。可谁知我一烧就是几天,怎么打针也退不下来。妈妈慌神了,最后送我到市医院检查时,才得知我患的是脑膜炎!  相似文献   

11.
正前几天,一位朋友无意间说:“我有点感冒,嗓子疼,明天可能得去医院打吊针。”我听了挺别扭,感冒了就去输液,在如今很多人眼里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不反对输液,但反对动不动就输液。毕竟那一瓶子凉水一点一滴注入人体,要靠体温去暖它,用得好会给人带来清凉,用得不好就会伤人阳气。我对他说:“你可以先吃点药啊。现在就去药店,买1盒银翘解毒颗粒。饭后喝,睡前再喝1包。可能会微微出点汗。明天就不用打吊针了。”  相似文献   

12.
在季节转换时,有些心脑血管病人喜欢定期输液,目的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度,以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甚至在一些老人心目中,定期输液是有病可治、无病可防的有效手段,往往主动要求输液,输了液心里就觉得踏实。其实定期输液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3.
安全 《老年世界》2011,(18):36-36
某公司张经理近两天间断性地出现了胸闷、心悸等症状。他抽空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并输液做留观治疗。输液的药量不多,只有一瓶。护士交待说,液体里配有硝酸甘油,要以每分钟10滴的速度输液,滴数不能随便调。张经理暗自叫苦:“我的天!一分钟10滴,  相似文献   

14.
秋冬相交天气转凉,感冒发烧患者大幅增加,很多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其实,大部分感冒发烧根本用不着输液就能恢复。患者如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只为了好得快点,就要求医生频繁打吊针,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加重肺部负担。  相似文献   

15.
拥有青春的林玲青春是无法假冒的,你尽可以相信自己还年轻,但你无法在抢救室谈笑风生──文任一舟抢救室来了一个慈眉噘嘴的女孩.当时.我因胃出血被拖进医院输血输液.整整两天在病床上动弹不得.从女孩母亲与医生的的对话中,我零零碎碎地听到“头痛……头晕”的话,...  相似文献   

16.
孟戈 《老年人》2009,(9):34-35
住进湘雅二医院十四病室,我和刘品生老就成了病友。那天是周六,我9点钟赶到病房时,刘老正在输液,听他“哎哟妈呀”地喊着,抬眼一看,但见老人一脸痛苦。他的鼻孔上插着一根输氧管,心电监护仪上的5个“巴巴”也“贴”在他的胸脯上,老人正患着重病。  相似文献   

17.
爱情蒙太奇     
前几天,我在医院病房里输液,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孩在我的左边,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在我的右边。 女孩的男友在陪她。两个人的头顶在一起,像两只亲密的小羊羔。她输完了液,他把她的手凑到嘴边使劲吹,疼惜地问:“疼吗?”  相似文献   

18.
秦医 《老年世界》2014,(3):40-40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入姚宏文说: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之一。(据2013年12月11日《新华网》)  相似文献   

19.
康健 《老人世界》2013,(7):52-52
缅甸人的名字实际上是有名无姓的,通常在名前加一个冠词相称,以示男女、长幼、尊卑的不同。青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在称呼时加冠词“貌”,意思是“年轻人、弟弟”;对平辈或青年男性加“郭”,意为“大哥、兄弟”;年长者、长级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要称“吴”,意思是“叔叔、伯伯”,“吴”是对男人最尊敬的称呼。“吴”“郭”都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20.
君隆 《当代老年》2008,(12):56-56
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中,老河口市委老干部局采取四种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老干部的满意度。一是“见面”交流,二是“上户”调查,三是“对点”答疑,四“亲情”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