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洪军 《老年世界》2013,(19):39-39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很多人感到口干舌燥、鼻子发痒、咳嗽、打喷嚏,甚至有拉肚子的症状。这些不舒服的症状往往与天气有关,是燥邪伤肺所致,应从润肺入手。  相似文献   

2.
入秋以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天高气爽,空气干燥,传统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而且最易伤肺,这是因为肺主呼吸,通过支气管、鼻咽部与外界相通,而燥邪伤身,多是由口鼻而入,加之肺为骄脏,喜润而不耐干燥,遇燥邪则伤人,常会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甚至痰中带血,气喘胸痛等病症.  相似文献   

3.
张洪解 《老年世界》2006,(17):39-39
传统医学认为,燥是秋之主气,燥邪伤肺,耗损津液,出现皮肤干裂、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燥症。此时,应适当选食一些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功效的新鲜秋令果蔬,以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常见的有:  相似文献   

4.
药膳润秋燥     
中医认为,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秋季雨量明显减少,空气干燥,于是燥邪当令。燥邪作用于人体,耗伤津液,导致阴虚津亏,于是出现口燥咽干,鼻腔干燥,两眼干涩,皮肤干燥皲裂,毛发干枯,大便干结。燥邪侵犯肺脏,则出现干咳少痰,有时痰中夹带血丝,伴随咽干咽痛。防治秋燥,药膳有奇功。现介绍几则药膳供老年朋友参考。一、银耳沙参饮配方:银耳60克,沙参30克,冰糖50克。制作:将银耳浸泡、清洗、掰碎。沙参洗净用纱布包好。二者一起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滚,再用文火慢煎,30…  相似文献   

5.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秋季是一年中开展各项活动的黄金季节。但秋季里,由于气温由高转低,湿度由低变高,且日夜温差较大,对人体健康是个“多事之秋”,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程度不同地产生“秋季过敏”等不适症状。为了避免和减轻秋季气候对人体的不利影响,饮食调节尤其重要。依据传统中医的有关理论,秋季饮食关键是要润燥、滋阴。秋季人们易患鼻干、唇干、口渴咽干、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症及风热感冒、咽炎、气管炎等疾病。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主气。燥易伤津,更易伤肺。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津”,所以这种燥气…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句古语:多事之秋。秋天不仅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落英缤纷、万木凋零的季节,此时也是人们最易生病的季节,因而人们用“多事”来形容秋天。祖国医学认为:男属阳,女属阴;男主精,女主血,燥邪易伤阴血,妇女若感受燥邪,易出现闭经、月经错后、月经量少、产后虚弱、产后奶水不足、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从中医角度看,秋季人体新陈代谢渐缓,尤其是身体较弱的女士容易感冒、咳嗽,除了上呼吸道毛病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或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失调。故秋季养生在一年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秋季养生得宜,人们就能健康地度过冬天。  相似文献   

7.
霜枫 《女性天地》2007,(10):52-53
“秋季进补正当时”,应该是大家一致同意的说法。但为什么进补,怎么补最适宜?相信没几个人能说得清。其实简单地讲,就是经过炎炎夏日,人体内的燥热还没有散尽,加之秋季风干物燥,致使肺气过盛,而肺气过盛,极易损伤肝的功能,这就是中医“秋养肺”理论的缘由。因此,我们在这多“燥”之秋,应根据“燥则润质”的原则来调整饮食结构,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秋季气候干燥,常常使人感到口、鼻、咽、皮肤等部位干燥不适。这时如果能吃一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同时具有食疗保健的功能。正如《饮食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  相似文献   

9.
月月食谱     
《老人世界》2013,(9):46-47
9月,又到了秋天,天气渐凉,气候干燥,燥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此时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出现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秋燥症”。故宜吃些具有生津养阴、润肺、多汁的杂粮。适宜秋季养生的杂粮很多,本期介绍三种常见的杂粮:燕麦、花生、芝麻。  相似文献   

10.
邓凯 《老年世界》2009,(17):41-41
中医学认为,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由于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秋季养生应遵循中医养生中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  相似文献   

11.
唐凤碧 《老年世界》2009,(21):41-41
入秋以后,阴气渐盛,燥气当令。初秋气候较为干燥,昼热夜凉,外感病邪之症在临床上多以“温燥”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肖国士 《老年人》2008,(10):54-55
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皮肤黏膜上的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头痛、手足心热等现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燥症。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润燥是秋季养生的要法。落实到饮食上,就是要注意防燥护阴,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气候的6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传统中医依据人与自然统一的框架,把自然气候要素定为“六气”,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同时还认为,如果气候反常或发生急剧变化,超出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则“六气”就可成为致病的“六淫”。中医所说的“湿”、“燥”两气,与气象学中的湿度内容基本一致。当空气湿度过大时,人就容易遭到“湿淫”的侵害,而当湿度过小时,则需防的是“燥淫”(也称“燥邪”)。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也不容易引发疾病。空气湿度过大或过…  相似文献   

14.
彦吉 《女性天地》2013,(9):56-56
"秋老虎"来了,孩子容易出现健康危机,妈妈要有预案,做好护理工作,才能保证孩子安全度过哦!1.秋季咳嗽原因:小儿咳嗽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为致病因素,秋季是一年中气候由热转凉的过渡季节,多是燥邪活动旺盛的季节,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经,常可导致小儿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症状:临床上常常出现秋季慢性咳嗽,特点是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潮热或手足心热,可伴有盗汗、舌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弱且快。治疗这类咳嗽,多遵循生津、滋阴、润肺的原  相似文献   

15.
贺玉强 《老年世界》2009,(17):33-33
秋高气爽,天地清肃,干燥少雨,谓之“秋燥”。传统医学把“燥”与风、寒、暑、湿、火合称为“六淫”,即六种致病的魁首。“燥”被认为是阴中之阳邪,其表征是津液不足,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毛发不荣等,统称之为“秋燥综合症”。  相似文献   

16.
近来,小区的周先生一家先后遭遇感冒袭击,无论是刚上小学的女儿、60多岁的父母,还是他们夫妻俩都出现头疼、嗓子疼、发低烧等症状。是什么流感这么厉害?这段时间感冒的患者非常多,这是由于季节交替气候变化复杂,温差较大,呼吸道粘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致使粘膜上皮纤毛运动紊乱,功能失调,防御能力下降所致的。另外,秋季雨水渐少,人体常常反应出“燥”的征象,感冒患者多出现皮肤干、口干、舌面干燥、头疼、周身酸楚、怕冷、轻度发烧等症状.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秋燥”的反应。患上秋季感冒,患者要多休息,适量多喝水,服用一些生津止渴中药,如银耳、百合、麦冬等。  相似文献   

17.
黄治铌 《老人世界》2011,(10):46-47
中医认为,秋季有利于调养生机,除旧更新,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但秋季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此类补品首推芡实。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2008,(10)
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皮肤黏膜上的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头痛、手足心热等现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燥症。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润燥是秋季养生的要法。落实到饮食上,就是要注意防燥护阴,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肺为华盖”,居于诸脏腑之首,秋天燥邪较重,若通过口鼻、皮肤等侵入人体,肺往往首当其:中受害,所以秋天当把防燥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20.
医生问答     
问:秋季为什么会常常犯困?在传统中医看来,秋困是由于人体在夏季消耗了太多的气血、体力和津液。在秋季气血、津液供应不足,加上秋季以燥邪致病为主,易伤津液,从而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