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母亲的爱情     
母亲在父亲面前唯一娇憨的表现。就是下班进家门后,端起父亲早就泡好的茶.一口气喝到底,然后用眼睛瞟着父亲,得意地往桌上一放。父亲就很配合地假装不满,说:“看你咯,把茶喝得精干的,又不对起,等下要喝又没有。”父亲说完,又起身去帮母亲给茶续水。  相似文献   

2.
1964年11月,刘杰出生于吉林省长自县佳在水村。他父亲是村小学校长,母亲是这所小学的教师。小学期间,妈妈一直是刘杰的班主任。后来,妈妈生下弟弟后,父亲又是刘杰班级的代课教师。家里家外,刘杰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自然深受父母为人处世方式方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母亲是韩国华侨,中文程度自然及不上父亲。于是我看到,每封母亲写的信上,都会有一个一个的红笔圈着错别字,那是父亲帮她挑出来的,然后又把信寄回给我母亲。  相似文献   

4.
白水之爱     
居家生活朴实如白水,无味,无色却又不可少。 早上六点,房门轻启和关上,母亲早上锻炼去了。十点,父亲取回报纸,在阳台上浏览,实则在望母亲回来;母亲拎菜的身影出现,父亲放下报,欢喜地抱起他的宝贝狗狗,去开门迎接;如果母亲还不回来,父亲便要焦急地引颈四望,不安地在客厅和阳台间踱步往返。  相似文献   

5.
人到后悔时     
包岚 《老年世界》2010,(2):32-33
昨夜,母亲又走进我梦中。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四年。四年里。有多少个日子我与母亲在梦中相见。 母亲依然牵挂着我! 可是我与母亲生前不睦。父亲善良、仁慈,慈爱的目光时时刻刻注视在儿女身上。与周围的人相处,和睦为善。生活中,父亲像是慈母,母亲反像严父。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爱好     
我记得,父亲还没退休的时候,我说:爸爸,你退休后,好好休息一下吧。父亲说:是啊,这些年一直忙,退休后,是该好好休息一下,找时间出去转转。母亲则说:开始的时候,可能还行,时间长了,整天闷在家里,肯定会烦的,又要乱发脾气了,你也没什么爱好。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柔软性”与孩子成长[日本]牧野胜子郭洁敏译一、对父亲之作用的研究兴趣在日本,由于父亲劳动时间长,工作繁忙,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一般都是母亲养育孩子。通常的情况是,母亲生下孩子后就停止工作,专心致志地哺育孩子。"男主外,女主内"这一性别角...  相似文献   

8.
劝母亲再婚     
李春香 《老年人》2013,(12):32-32
母亲命途多舛。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她的两次再婚都是因为丈夫亡故,第一次我坚决反对,第二次我则全力支持。母亲是12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到我父亲家来的,和我父亲共生育了4个孩子——姐姐,哥哥,我和妹妹。我5岁时,先是哥哥夭折,不久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母亲要养老抚小,放牛、养猪、织布,哪样重活脏活她都干过。在我父亲病故3年后.母亲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决意嫁给他。  相似文献   

9.
老爸的微博     
王勇 《老人世界》2014,(11):46-46
母亲最近似乎对我的情况了如指掌。工作遇到点儿麻烦,身体稍微有一点儿感冒,和妻子闹了一点儿小别扭,她总会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虽不直接点破,但嘘寒问暖让我颇为安慰。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心有灵犀,后来还是忍不住问了一下母亲。母亲在电话那头神秘地说:“嘿嘿,不知道了吧,你爸是你的粉丝啊。”  相似文献   

10.
方格 《当代老年》2010,(3):34-35
1990年,张艺谋与前妻肖华离婚时,女儿张末年仅7岁。父母离异后,张末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家庭的破碎给幼小的张末带来了很重的心理阴影,她恨父亲,自从父亲与母亲离婚后,几年都没来看她一次,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给她。看着别的孩子享受父母的疼爱,张末怨恨中又强烈地思念着父亲,她不知父亲这些年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11.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12.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13.
萧维  王井阳 《老年世界》2008,(24):20-21
萧胜勇七岁时,父亲萧峰和母亲赵雯玉离了婚。萧胜勇判给父亲,母亲名下的一套房子留给他和父亲。  相似文献   

14.
自母亲因操劳过度而去世后,琳达一直很伤心。更让她伤心的是,没过几个月,父亲便又娶了一个叫菲莉的女人。让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对新过门的继母产生好感,并友好热情地对她,这无疑难于登天。看着菲莉整天在家里指手画脚,俨然一副女主人的样子,琳达对她更不满了,并将这种不满转移到父亲身上。琳达开始觉得,母亲的死跟父亲有很大关系。如果他不是只知道在外忙着工作挣钱,丝毫不顾家里,母亲也就不会死了。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特权     
梁景容 《老年世界》2007,(20):27-27
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女人,这一生几乎从未与别人争吵.但却唯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个小错.母亲便会揪住不放.除了当面批评和数落,把父亲批得体无完肤外,逮着我也会唠叨个没完没了。哪天如果碰到母亲有批评父亲的迹象,我就赶紧找个理由溜掉,实在溜不掉,也只能默默地听着母亲对父亲的怨词。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婚事     
邱晓冬 《老年世界》2006,(19):11-11
28年前,父亲得了肺癌,抛下母亲及我们兄妹7人,撒手人寰。 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白天在责任田里忙农活,晚上在家里忙家务,那时大哥在部队服役,二哥、我及弟妹们全还在上学。母亲倾注了全部心血,一人独自拉扯我们长大成人。那年,母亲刚刚40岁。后来曾有一位邻村小学离异的王老师有意与母亲再组家庭.但母亲怕贫困的家庭委屈了王老师,又怕影响我们兄妹的感情.同时,更担心乡亲们的闲言碎语。王老师来我们家几次后.母亲便坚决不准他再来.把自己的感情埋藏在内心深处。  相似文献   

17.
浅水 《老年世界》2011,(15):29-29
十岁那年,母亲和父亲分了手,我归母亲单独抚养。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埋怨母亲,怪她让我失去了父亲的疼爱。  相似文献   

18.
女儿的吻     
母亲去世了,父亲和女儿相依为命。可是屋漏偏遭连阴雨,父亲又下岗了。40挂零的年纪,又没技术,只好每天出去帮人家打短工,装修、搬运、送套餐、送报纸,只要能挣来钱,什么都干。好在女儿学习很出色,而且已经能够熟练地做家务。父亲回到家里。一碗清淡但是热气腾腾的白菜汤就会端到他面前。  相似文献   

19.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20.
程勤华 《老年世界》2009,(13):25-25
冬日的暖阳里,藤椅摇啊摇,母亲自发如雪,多皱的手中,捧着她的宝贝录音机,磁带悄悄地转着。母亲在父亲的呼噜声中,又打了一个盹。揉揉眼睛,对录音机说:“老头子,我又抱着你的呼噜打了一个盹,睡得真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