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产业链是我国农业产销体系创新变革的重要模式。全产业链模式是解决“半截子”产业化现象,破解农产品流通困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农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民就业、转业空间的扩大等条件也为全产业链模式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应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充分保障农民利益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促进全产业链农业产销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对于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以东北粮食主产区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在该地区进行机制创新,进行农业科技支撑等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以来,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社会责任问题成为供应链研究领域的热点。农产品供应链社会责任协同管理的研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归纳总结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社会责任协同管理的内涵,并对农产品供应链社会责任的自组织协同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建立一套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长效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我国在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安全保障体制不健全,法律体系、政府监管、产业治理、供应组织模式等制度与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开展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制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法律体系和政府监管两个角度,在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而农民利益的基础是经济利益。近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给农民经济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失,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农民经济利益有重要意义。根据权利义务互补性的要求,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农民经济利益的保障方式,进而提出了农户自我预警机制,农产品安全生产补贴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和恢复生产基金等应急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系统的框架、功能,对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及其平台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方案,探讨了实现农产品全程跟踪管理的具体方法.对贯穿农产品安全生产整个流程的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及数据传输、信息发布都进行了对应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1.理顺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机构;2.实行农业区域化管理;3.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加强执法力度;4.建立农业标准化责任制;5.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8.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质量安全信息在供应链上的正向传递不顺畅、不充分;另一方面,质量安全问题发生之后,质量安全信息在供应链上的逆向追溯难以实现。本文主要从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和逆向追溯角度来探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和优化问题,对比分析了五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认为"连锁零售网络+生产基地+农户"模式是质量安全最有保障的模式。可以从提高生产端和销售端的组织化程度、对供应链进行垂直整合、建立跟踪和溯源系统、充分发挥品牌的"信号"作用这五个方面来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应该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中1461个家庭农场的追踪面板数据,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方法实证分析农业信息化对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家庭农场进行质量认证及进行认证的个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化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主要通过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信息化通过破解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技术约束,降低技术成本,为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内在推力;另一方面,信息化通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破销售市场狭窄的困境,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为农产品质量认证行为提供外在拉力。据此,提出继续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速度,提高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和应用能力,强化信息化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路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视角,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武汉市200个家庭农场进行深入调研,通过146份有效问卷对影响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探讨家庭农场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基于分析得出,家庭农场可以为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日益重要,产业链管理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有必要在农产品产业链框架下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研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合作关系、产业链管理行为、产业链管理绩效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合作关系对质量安全管理效率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外,产业链管理行为、产业链管理绩效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效率直接影响都是显著的,因此企业应积极加强产业链管理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从农民发展权理论出发,对订单农业发展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不完全契约理论对订单农业中履约困境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通过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探寻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分析认为,应该从利益产业机制、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等角度构筑订单农业发展的利益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订单农业履约困境的分析,认为其内在根源是由价格引起的风险在订单双方主体之间分担不合理造成的。订单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可能还是将期货引入订单农业。通过对黑龙江省某企业与农户玉米“期货+订单”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订单中引入期货,不仅能为企业在制定订单产品价格时提供指导,而且能有效分散企业事后由价格条款所带来的风险,保证企业履约。  相似文献   

14.
农业合作社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有效载体,它可以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有效的结点组织,可以作为协助政府实施质量监管的重要组织形式。实践中,农业合作社在控制和维护食品安全、增加农户收入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绩效。  相似文献   

15.
订单农业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农户参与度降低、满意度不高的问题。文章以农户的续单意愿为切入点、以湖北省22个行政村制种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户续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创新性地引入农户对订单农业的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农户对订单农业续单意愿的影响模型。结论认为龙头企业对订单执行过程的管理、生产设施与生产条件、生产要求和质量标准、政府的支持与组织、订单农业的比较效益、订单的收入等因素都显著影响农户对订单农业的参与意愿,而农户前期参与订单农业的满意度对上述影响因素与续单意愿之间的关系又存在着显著的中介效应。最后结合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订单农业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经营模式,对其核心价值与创新动能进行深入探析意义重大。通过静态混合博弈均衡及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凝练出三个重要结论:(1)订单农业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订单农业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缔约双方是农业龙头企业与规模化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则通过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实现融合发展来参与订单生产;(2)订单农业的创新还表现在将简单的商品交易契约内化为生产流程中系统的生产阶段性服务契约,订单提供者以社会化服务供应为代价,促使订单承接方让渡/共享生产的管理权限;(3)提供农业生产全流程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订单履约环境的优化。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来保障订单农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地承包经营制表现出经营权权能不完善、承包经营权不够稳定等缺陷。国有永佃制与承包经营制相比产权主体更明晰,权能更完整、更稳定。提出了国有永佃制初步实施方案,并就可能伴随产生的问题提出了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地区的番茄产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农户与企业订单合作中产生的"学习效应"、"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现象进行了经济分析和解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利用经济学理论,从信息不对称性、合约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等方面分析了订单农业的效率弱化的原因,并从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订单农业中违约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我国订单农业实践过程中的违约案例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归类,通过对订单农业中参与主体的违约行为分析,认为订单农产品的类别、订单农业参与主体、农产品市场结构等因素对订单农业违约率有显著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