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于首次把"双性同体"作为艺术家理想的创作状态提出.从其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一诗学思想的形成除了与其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相关,它的形成还与其对已有的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个人化创作倾向的批判,非个人化创作的欣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最终沉浸在对未来小说创作理想状态的构想中.它是其在对传统小说创作方式的批评,对现代主义小说成就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小说发展方向的预测中提出来的,它既是对女性作家也是对男性作家而言的,既是对创作个体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一颗巨星,是一个少有的自觉为女性而写作的作家。她以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视野和胸怀,积极探索女性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出了女性作家与她们的生存空间,创造性地提出“双性同体”既是女性创作的最佳状态,也是消除男女差别的最好途径。文章从妇女写作的困境、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及追求两性和谐与互补三个方面探讨了伍尔夫对当代中国女作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与拆解。女性主义批评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颠覆男性中心主义传统对女性创作的误读,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本文试图从男女作家对女性的写作角度,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正确解读西方男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观。  相似文献   

4.
走出“性别”美学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西方女性主义倡导的女性写作的“差异论”,重点探讨性别与创作的关系,指出:男女性创作不存在所谓的“固有的”差异;男女性别与文本美学特征间不存在同构关系;片面坚持女性写作的差异,实质上压抑了女性作家内部所存在的差异性。文章从而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某些误区。  相似文献   

5.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在其代表作《觉醒》中通过男女主人公形象与性格的对比以及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运用,以"双性同体"的创作方式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的概念,体现了"双性和谐"、"二元融合"的女权主义创作思想,反映了20世纪之交美国"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摆脱父权制社会赋予传统女性的角色、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商业大潮的侵袭使得作家的创作心态和文化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女性作家而言,她们更加敏感于时代与女性生存空间的变化,因而掀起了一次女性写作的高潮,女作家的文化立场和写作姿态在这一浪潮中以迥异于男性的文化心态呈现出来,凸显了女性主体精神的特异性和潜在性.  相似文献   

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一名双性恋女作家。她的"双性同体"思想既关照两性差异,也提倡两性融合;既是与异性恋霸权和父权制的抗争,也是经受残酷现实的打击后作出的妥协。这在其代表作《幸福》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体现。她以复杂的两性情感经历和独特的小说创作展示了女性对自我的追寻和关注,也流露出双性同体理想在男权社会中注定无法实现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8.
雌雄同体是一种艺术想象,它涉及到女性主义作家的先驱们在理论和创作中探讨过的重要思路。对性别经验的正视和描述是女性文学在20世纪以来最有冲击力的一举,但我认为,性别之于文学的意义还需从艺术技巧,从叙事的层面来加以考虑。本文探讨了一位香港男性作家有影响的作品,意在说明,性别在叙事中,是可以选择的一种立场,它会带来与此立场相关的另类想象。而作为作家,无论男女,正需承接某种异己的身份,并将异性的素质纳入自身。这对90年代中国的女性写作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从早期的英国小说《奥兰朵》,到今天的香港小说《双身》,都为此双性写作积累了有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卫慧的创作在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中较有代表性。近年来对她的作品评说较多,但大多是从"后现代"、"后殖民"等角度,只看到与传统的断裂方面,而忽略了对传统的承续。事实上,卫慧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作家,并且身处90年代的上海都市社会,其作品还有另一种为评论者所不见的情绪、意蕴———类似古典阴柔美的审美意蕴。这既是中国传统阴柔美文化对作者创作的潜在辐射,也是作者为扩大作品影响的一个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0.
苏青和林白是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女性作家,并且成名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然而笔者发现,就是这两位不同时空的女性作家在创作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私人化写作”倾向。文章试图以两位作家为基点,论述其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的“私人化写作”,从而揭示“私人化写作”这一独特的景观对20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旅美作家严歌苓在创作中塑造了一批特别的女性形象,意图通过作品颠覆"第二性"这一概念,提出"女性也是第一性"的观点。但其创作中雌性、奴性的凸显展现了女性"第一性"不过是作家一场华丽的白日梦,从这个角度可以窥见其小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席。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芙既是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又是一个女性主义倡导者. 她尤其关注女性写作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主要以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为文本,探讨伍尔芙如何力图把现代主义的小说艺术和其女性创作理论相糅合,为现代女性创作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作为一名当代女性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不仅受到来自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而且也深深受到西方当代文艺思潮特别是女权主义的冲击,而这些影响的痕迹分别在她不同时期的小说文本中以不同的女性意识形态体现出来了。试就王安忆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的不同表现来探求其女性写作道路的变化发展轨迹:即从欲望写作到民间叙事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徐坤的《相聚梁山泊》对中国目前的女性意识特点和女权主义者的现状做出了形象深刻地认识和揭示,通过对徐坤创作转折标志之作的重新解读,以斑窥豹可得到这样一种认识:找不到女性自我言说方式使作家无法言说,男权文化的异常强大使作家无力言说,女性写作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匮乏使作家无话可说,这种种写作困境促成了徐坤的创作转型,也成了女性主义文学后继乏力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陈染以个人写作的创作姿态,超性别意识的写作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舞台上来抒写着来自其生命体验的女性仪式。她以女性立场关照女性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并达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无处告别》是作家这一写作特色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6.
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述其写作的基本动力之一是自我治疗,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症候。它首先意味着文学边缘化时代作家的一种无奈的退缩,也是文学市场化时代一种看起来更高尚和更为艺术本位的写作伦理,当然它也是创作观念改变的结果。另外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心理精神危机的普遍与严重,因为作家们——这些时代最敏感的神经的确需要写作来进行自我治疗。  相似文献   

17.
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在文本中对于女人有不同的诠释.女性是被男性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多是在男权话语遮蔽下的空洞、无意识地附属品,而女性作家逐渐尝试着推翻父权制的压迫,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立、自主和追求平等自由的女性.本文试图从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的不同写作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来寻求女性的自主地位,最终消解男女霸权的中心意识,使文学表现更为丰富和谐.  相似文献   

18.
从恶魔到天使——论靳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靳以早期爱情题材小说,以对负心女性的谴责为主旨.不仅为其整个创作奠定了极端情绪化的风格,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创作观。恶魔般的女性形象,在其小说中一直挥之不去,靳以也曾赋予女性一种全新的面貌,即以忧国忧民、鼓动宣传为使命的纯洁少女形象。《前夕》中还出现了静宜这样自愿放弃个人幸福、甘为家庭奉献的人物.既是作家的自我影像.也是坚守个体岗位的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陈染的"超性别意识"小说理念是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概念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陈染的小说中,"超性别意识"涵盖了超越性别的纯粹情感、创作状态与人格理想等精神层面,代表着陈染对自身情感、创作和人格的完美追求及文本实践,其意义在于作家不能局限于对自身性别的书写和创作,不应摒弃异性的世界和视域,应该摆脱偏激单一的性别视角来观察世界,最终抵达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超性别意识"内蕴着温暖的人性关怀,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念,更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在其创作中,陈染避免自身性别局限,努力追求精神世界的双性融合,为男女两性的和谐共融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地域之于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对于相当一部分作家,其生活和创作的地区的文化特征,会影响到其作品。林白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后期的创作与前期相比又有重大转型。林白前期小说的女性人物占据了叙事的主体部分,这些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仅是被男权社会欺骗和放逐的写照,也是来自北流之类遥远异乡对于政治中心的疏离。林白以女性独有的感知叙述女性的生存,以一种封闭、自我的叙述方式,有力拓展了女性存在的生理和心理意识。而在《万物花开》等作品中,作家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中国乡土;在《致一九七五》中,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们不再向镜呓语,而是被作家提到了叙述的前端位置上,这代表作家创作出现了更为敞开的姿态。林白前后期创作转型,实际上蕴涵着当代文学的若干重要问题,如中国女性主义创作如何实现突破、中国乡土景象如何书写、当代作家如何描写底层、中国经验如何呈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