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从对终极本原的追问到终极价值的追寻,即从"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是人不断寻求自己生命本质和探索生活真实价值的过程.而时下流行的后现代哲学则以解构、批判、颠覆的方式消解着人的意义,试图建立一个差异的、多元的、自由的价值体系.然而这种肆无忌惮地消解和解构,使没有获得意义的人却再度丧失了意义,成了"无"、"虚"、"空".恰恰正是这种"无"、"虚"、"空"使人们能够看到这一"颠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3,30(2):77-84
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拓展了"后学"研究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蔽,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根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研究中的争论,对后现代激进哲学--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后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轨迹.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型现代化"可分层为"现代化"、"新型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以传统现代化为参照,长期缺位或发展不充分的心性、生态和政治文明,构成中国新型现代化的主要维度.其主要特点是:在对象上"化物"又"化人";在内容上,将现代化视为具有复合性和多向度的集合体;在路径上,致力于现代化各个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结构上,交织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各种因素,并由此带来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互动生成与建构.解读中国新型现代化,不仅有助于理解此概念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也能为制定新型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4.
张曙光 《学习与探索》2006,3(1):136-143
人的自我中心与理性是现代性的两个主要推动力和特征,也是后现代着力批判的对象."人的自我中心"与现代"理性"具有种种复杂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现代理性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理性只有重新获得德性维度和反省能力,才能在促使人的自我中心的发展之后,与感性和信仰一道,超越人的自我中心.而个人生活的重新社会化同时也是新的生活共同体的建立,则是现代性问题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意识自觉性是传统生存模式向"现代性"生存模式转化的主体动因."现代性"生存模式是介于无序和失序之间的秩序性的生存模式,是集"提升'现代性'精神"与"消解'现代性'桎梏"于一体的动态性的生存模,是借助于"后现代性"实现着内在超拔的永恒性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吃人"意象的象征意义--鲁迅《狂人日记》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连祥 《浙江学刊》2001,1(5):95-98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作为鲁迅所创设的"个人神话",具有象征意义."礼教吃人",其实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对中国人进行文化整合过程中,消解了人性而张扬了兽性,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民族文化心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便是"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学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学性"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尤其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和"文学的"同样成为了问题.值得认真辨析和进一步清理.近来,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辛普森认为,当今世界出现了所谓"后现代文学性统治".这一说法,引起不同的反映.在我看来,只有在对后现代文学性问题各种看法分析的框架中,才能看清后现代文学性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本文的主旨在于:分析文学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语意滑动,并根据当代生活世界及文化现状考察文艺学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薇 《学术交流》2007,(10):168-170
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存在,我们不能企图以某些条条框框来框定这一文化现象。用已经发生来解释目前后现代在中国的状况是负责任的,而基于此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对后现代文学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才是文学评论真正的立足点。分析《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及其人物,探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主题,不难看出作品深刻揭示了信息承载崩溃与人人对话关系丧失下的孤独;建立在"荒诞不经"社会生活基础上的坏;物质缝隙中人的病态与变态。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境域。儒家通过天人交往、"天人感应"达到"赞天地之化育"的圣人境域。道家通过神秘修炼,进入究天地人之际的玄妙无为之境。佛家通过"戒、定、慧"的修行,超脱六道轮回,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天人合一"理论对于克服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说.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是朴素直观的神性"敬畏".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是机械论视野下的遮蔽和断裂,那么,生态文明时代应当积极寻求自然之"返魅",这是人类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重建,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也是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11.
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共同诞生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之中,"思想性"的社会理论和"科学性"的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张力,在后现代社会理论登场之后达到了新的临界点.后现代社会理论总体上对现代西方理性思维方式的质疑、反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知识论上对"普遍真理"的消解以及对边缘话题的关注,全方位解构了以科学性为核心的社会学,预示了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趋向:在反思社会学"科学性"、客观性和把握社会规律可能性的前提下,坚持对社会学常识的反思;倡导多元主义警惕话语霸权;关注偶然性和边缘性话题.  相似文献   

12.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和美国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协办的"走向可持续城市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4~17日在苏州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3.
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对"人性恶"假设的推崇并不能掩盖其对个人自律的渴求.虽然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辩护者们对于在"人性恶"假设下个人自律何以可能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论证,但是,如果追寻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人性恶"假设及其内在逻辑,则其对个人自律的渴求将难免走向自我消解和存在着内在阻滞.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在"人性恶"假设与对个人自律的渴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谬.  相似文献   

14.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具体表现为在精神血脉上割断与传统文化谱系的联系,采用游戏历史和反讽调侃的叙事策略;在时空关系处理上,明显具有古今杂陈、随机拼贴的特点.因此,它是典型的后现代写作,可以归属于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次类型.  相似文献   

16.
潘萍 《浙江学刊》2001,(3):122-12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时尚效应,对大众,尤其是对年轻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它使新的青年一代的生活观深深打上了"反规范、反传统"的印记.新生一代们崇尚新的后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差异与多元,拒斥同一,消解中心性,突出边缘化,在新的世纪、新的文化背景下,开辟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创造出新的生活概念.  相似文献   

17.
文章第一部分在分析封建主义范畴基本规定性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性不是封建主义而是官治主义,中国古代社会是"官治"社会,"官--民"二元结构是它的基本特质.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对官治社会四个方面的特征作了具体的分析,第三部分则分析了传统"官治"社会特性在现时代的具体影响及其消解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J.-F.利奥塔尔曾向人透露说,他提出"后现代"一词完全是心血来潮,仅仅是想指出一个思想阶段的结束,一些重要的体系和根据事实建立的"立法学说"的结束,还有就是易于划分范畴.《后现代的条件》(法国子夜出版社)一书证实了他的这些想法."后现代"这一表达方式从此得到人们的承认并引起了无数的论战.后现代思想不久将成为一种时髦思想.下面,J.-F.利奥塔尔将向我们说明如何正确理解后现代一词.  相似文献   

19.
严军 《社科纵横》2012,(5):82-85
消费主义文化和信息化传播使文化和文学的形态发生重大改变。基于后现代消费文化下的网络文学,借助虚拟、包容交互、去中心的后现代网路媒介形成了新的"祛魅"文学类型。它通过无规则的个人心态诉求展示欲望化表达、即时互动的传播方式和阅读消解权利话语、颠覆传统价值观消解宏大叙事、自由多元的表达解构权威发表体制,表现了后现代游戏性审美。  相似文献   

20.
道教和神道教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宗教,与汉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神人关系"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不同宗教对"神"和"人"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宗教在教义组成、仪式表现等方面的发展.对于道教和神道教这两种极具本土性、原生性特点的宗教来说,对"神人关系"的不同解释通过宗教的创生故事、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仪式场景三个方面得以表现.同时,"神"和"人"的不同定位也形成了汉民族和大和民族各自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中最本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