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一、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开办始末甲午战争后,军事上的惨败使清政府认识到编练新军、兴办新型军事学堂、培养基层军事骨干力量的重要性。1904年,仿照日本军事教育体制,练兵处奏定《陆军学堂办法》,对全国军事学堂作了整体规划,拟分为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四等依次开办,均称为"正课学堂"。同时,相继开办在职培训的短期学堂和速成武备学堂,以解决新军急需的官佐问题。但造就高素质的军事人  相似文献   

2.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正> 关于清末留日学生的人数,向来说法不一,所以笔者在这里就所接触到的一些认为较可信的资料作一点考订。清政府往日本派遣留学生始于1896年,共派13名,这在《宏文学院沿革概略》一书中有明确记载。当时从事中国留学生教育的日本友人松本龟次郎也记称:中国官派留学生“实以明治29年(1896年)为嚆矢,当时公使裕庚氏经日本政府以13人学生依嘱嘉纳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于是同校长直使同校教授本田增次郎氏当事,更又聘教师数人,开始日语及普通科之教授。”(《中华民国留学生教育的沿革》,《日华学报》1927年第2号)1898年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和清政府商定增派留日学生,“人数约以二百人为限”,(《约章成案汇览》游学门下,卷32)但由于清政府各级官吏顽固守旧,风气未开,最后只有湖北派出20名,南洋公学派出雷奋、章宗祥等6名,北洋大学派出王宠惠、金邦平等14名,浙江求是书院派出陆世芬、吴振麟等6名,此外尚有两名自费生,共48名。(参见《张文襄  相似文献   

3.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建于1909年8月,校址在昆明承华甫,即今翠湖公园西侧一带。原是清王朝培养新式陆军的地方。当时,清王朝为了巩固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政权,一方面向外国购买军火、派出人才学习军事,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建立军事学校,训练新式军队,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是这种时代背景的产物。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教官多为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来的留学生,大都参加了同盟会,经常利用上课时间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讲武堂中同盟会还编有小组,组织严密,许多宣传革命的进步书刊也在学校中秘密传阅。较早毕业到军队中工作的讲武堂学生,在士兵中播撒着革命的种子,作革命思想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4.
从1875年起,福建船政局先后选派107名学生赴欧留学,这是我国派出的首批留欧学生.与客闳所率的赴美幼童不同的是,船政局派出留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带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些留学生学成后都能返回祖国,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防能力的增强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一些人成为我国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忠实于日本的高级“人才”,日伪政权十分重视公费留日学生的选派,伪华北临时政府(包括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伪维新政府、汪伪国民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权和御用团体选派了不少公费留学生赴日本留学。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资料为主,可以对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内扶植的伪政权及其所属地方政权和御用团体选拔、派遣留日公费生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梳理,进而深化抗战时期的日伪政权留日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日本文化的?我想根据我自己的认识来谈一谈。由于不是长期生活在日本,又不能经常地接触和享受日本的文化,因此在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难免会隔靴搔痒,有些看法甚至可能是奇谈怪论。这一点,我想在我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需要声明在先的。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曾经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一万名以上(一九○六年)。中国派留学生到日本,是否象过去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那样,是来学习日本文化的呢?总的看来,不是这样。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速成学  相似文献   

7.
一、《癸卯学制》系统(《奏定学堂章程》)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癸卯学制》系统(《奏定学堂章程》)是随着“清末新政”制度的产生而颁布的。所谓“清末新政”是1901年清朝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推行反动统治,清王朝不得不打着求富求强的旗号宣布实行所谓的新政。其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军,淘汰绿营,废八股,废科举,兴学校,选派留学生,设立学部(教育部)管理教育,颁布学堂章程等。“清末新政”虽是清朝统治者被迫实施的,而且其中有些部分还带有欺骗性,但它毕竟把戊戌维新等有关内容都基本上付诸实施了,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标志…  相似文献   

8.
自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商会简明章程》以后,商务总会及各商会在各省纷纷成立。其后北京政府及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商会法及工商同业公会法,以文本形式明确了商会和同业公会的权属。不同时期法规文本内容不同,体现了政府与商会、商会与同业公会组织关系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竞业旬报》与胡适早年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夏间胡适离开澄衷学堂考进了中国公学,那年他十五岁。中国公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革命吏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前清戊戌变法之初,朝廷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求学,至1905年时留学生数已达万余人,其中有不少是反清革命志士,一时政治活动频繁,排满言论激烈。在清政府的要求下日本文部省于1905年冬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严定学生入学资格。登时群情忿激,酿起风潮,风潮最烈的时候湖南陈天华,即《警世钟》、《猛回头》的作者投海自杀,勉励国人努力救国,人心益为震动。一大批中国留学生愤慨回国,集中回到上海的留学生在郑孝胥的资助下决定在国内自办一所大学。1905年12  相似文献   

10.
清末广西留学热潮的兴起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一词源于日本,唐代日本派学生留居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故名(清朝用“游学”,意亦同)。中国人到外国留学则始于1872年,至十九世纪末,清朝派到欧美日本的留学生约300人,人数不多,影响甚微。而留学作为一个爱国运动,则出现二十世纪头十年,达到1万多人。广西在全国的影响下,也掀起了留学热潮。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湖北新知识分子的来源之一是新式学堂学生和出国留学生.据估计,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1911年,湖北中等以上普通、师范及实业学堂造就的知识分子达1万人左右;在各级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达1千人左右.实际不止这些.癸卯学制颁布后,湖北近代教育从省城逐步向州县发展.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北共有各类新式学堂1504所,学生5万6千余人.1911年增至约2千所,学生估约8万人.湖北为清末派遣留学生较多的省份.1904年,湖北就有留欧学生93人,留日学生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中止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山西在日军的统治下建立了日伪山西省公署,在日伪华北临时政府安排下,曾先后向日本派出了四批共44人的留学生。在此期间还有部分在省外就学的山西籍学生通过其它的途径留学日本。抗战期间的山西赴日留学,是非常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由于国家建设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因而十分重视对留学生的培养以及对留学法规的制定,因而这一时期留学生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就各年留学生出国数量而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派遣国方面,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日、美、法、德、英,留日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在留学费用方面,自费生仍占绝大多数;在留学科别方面,文法类呈现减少而理工类则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性别上,男生的比重依然占绝对优势;就籍贯而言,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中国的沿海地带.在留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比北洋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公费留学生的派遣途径上,采取以省费留学为主的选送方式.  相似文献   

14.
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新式人才 ,是变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一、倡导留学教育的几个重要人物  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魏源 ,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到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① 在这里 ,魏源指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攻夷”、“款夷”、“制夷” ,而最终目的还是“制夷”。最早实现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 :“盖当第四学年中尚未毕业时 ,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 …  相似文献   

15.
晚清的海军留学教育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付诸实践,派遣活动贯穿整个清朝未年,人数累计约400余人。作为早期较为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这部分留学生毕业后多凭借其优越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技术素养,获得清政府的重视与依赖,或投身于军事工程,或负责编练新式海军,或指挥军事作战,为近代海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客观环境和留学生自身缺陷的制约,晚清海军建设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清末江西留日学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的留日热潮,可谓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之壮举。就江西来说,当时留日学生数相当于江西本省高等专门实业学堂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多。无怪乎时人评曰:留日学生“如潮汹汹涌来”。介于人们已从各方面对中国人留日问题作了探讨,本文只旨在对清末江西留日学生派遣时间、规模、特点以及对江西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江西派遣留日学生的时间和数量 江西派遣学生留日的时间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材料来说明。据《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到宣统元年七月各省官自费毕业学生姓名表》中载:在1900年就有江西学生谢晓石(官费)到日本,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7,(2)
学界关于"耗羡归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雍正时期,对于乾隆朝则关注较少。事实上,雍正帝对"耗羡归公"的改革,在乾隆朝才真正以国家制度实现,其标志就是《耗羡章程》的制定与修订。朝廷在耗羡的征收和动支方面,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中央彻底收归各省对耗羡征收和动支的权限。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在他四十年革命生涯里与华侨和留学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关于他与华侨的关系与交往,已有许多专文论述,本文专就他与留学生的关系以及他对各个时期留学生们的看法与期望进行初步探索。(-)孙中山“幼尝游学外洋””,十三岁时随母亲到夏威夷群岛,以后留在那里求学,直到十八岁回国。在国外学习期间,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②。孙中山青少年时期,清政府已被迫开放了中国的门户并且开始筹办洋务,派遣青少年出国到美欧西方国家学习声光化电等科学技术和开设制造军械、轮船以至各种民用企业,…  相似文献   

19.
中英庚款留学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庚款留美的启示 ,英国于 1930年与南京国民政府换文 ,以中英庚款息金的 15%举办庚款留英事宜。从 1933年到 194 7年共选派 9届 193人留学 ,历届庚款留英支用费用约 30 0万元。中英庚款留学生的选拔 ,既遵循国民政府的留学政策 ,又由董事会制定了具体的留英章程 ,留学宗旨为“培养学术高深的人充实中国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学科分配侧重于理工农医类 ,并严格资格标准 ,从而使选拔出的人才都很优秀。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 ,中英庚款留学生具有年龄较大 ,思想较成熟 ,主要来自于苏浙粤及河北等省并出自清华、中央、北大、南开等名校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1945年 ,抗战取得胜利后 ,国民党开始着手争夺胜利果实。由国民党政学系头面人物熊式辉掌握的中央设计局“东北复员设计委员会”已经制定了收复东北的全部方案。经张群、吴铁城等人的游说 ,蒋介石已经内定熊式辉为接收东北的最高人选。1945年 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 3 1日 ,公布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联席会议通过的《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 :“一、国民政府为便于处理东北各省收复事宜 ,特在长春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 ,综理一切。二、行营设主任一人 ,其编制另定之。三、行营内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