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学:从文化研究到都市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士林 《学术研究》2007,1(10):120-125
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最高代表,都市文化为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阶段研究城市文化和文学等提供了现实对象。与都市文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话语谱系:一是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对都市文化结构及其人文精神层面很少触及;二是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由于缺乏必要的切入都市社会现实的理论与方法,也不可能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任务。在当代都市化背景下,如何减少人自身的异化及在现代化大都市中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都市文化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价值理念。与西方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现实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文化研究方向是当代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发生形态,晚近十年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则为其从文化研究转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市文化的包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都市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城市意象"建设,自20世纪初的柯布西耶等人提出关于现代城市建设的理想以来,就形成了建设一种合乎理想的完美都市想象.当代中国的都市建设理念大多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完美都市想象的基础上.这种想象对于都市文化发展而言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都市文化生态问题:理想都市本质上是排斥文化多样性的现代鸟托邦想象,这种想象以"完美"和"进步"为发展目标,造成都市文化的反生态性危机.面对这种都市文化发展的困境.需要提出都市文化生态重建的思路,建立起包容文化多样性的都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着都市中不同文化群落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都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文化身份,因而有助于构建都市文化的生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都市怀旧"并不是对东方文明的想象,而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想象,在想象中却包含着现实的梦想和消费的欲望,这种虚伪的怀旧貌似回归过去,却逃脱不了消费逻辑和景观幻象的制约.西方的都市景观介入了中国当代文学都市景观的生产过程,对中国的景观书写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今天,中国都市文化似乎与西方同步遭遇后现代思潮,但人们常把他人真实的后现代都市状况当成自身的现实生活,这种都市文化是需要反思的.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15,(1):331
近期,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2013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发布,上海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的人均排名上蝉联首位。该报告是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继2011年、2012年之后,连续第三年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指数进行跟踪研究。这份报告仍然围绕着"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队伍"、"公共文化享受"等6个一级指标和"文化事业费  相似文献   

5.
刘士林 《学术界》2008,(1):70-85
2007年,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研究同步发展.在城市发展环境与都市精神生态不断恶化的当下,从"美国梦"向"欧洲梦"的转型标志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新理念与新智慧逐渐形成.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提出昭示了中华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向内转"的创新模式,代表了中国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与方向.出于现实的与学术发展的需要,以环境、生态、精神健康为对象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在全球范围内应运而生,并出现越来越繁荣的研究局面.对GDP的怀疑与批判表明中国经济学家开始"悔其少作",幸福经济学成为"对经济学研究目的和内容的一种回归".都市化进程不仅打破了地理-民族-国家的传统分界,也融化了文化、意识与心理等方面的隔膜,带来了一个产生大思潮、大思想与大学术的大时代.城市(都市)文化成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在都市化进程研究、文化城市与文化都市研究、以艺术之城为中心的艺术与城市文明研究、"新农村"与"城市群"关系研究、都市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运河"申遗"相关的运河城市群研究、江南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都市文化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市文化学研究在2007年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乡土文明向现代都市文明转型的过程.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忠实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我们可以读到许许多多"乡下人进城"的故事.在新世纪,随着汹涌澎湃的"民工潮",以"乡下人进城"为主题的小说更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这些小说大都展示了进城后的乡下人在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冲突中的尴尬处境.其中有部分佳作延续了"五四"的启蒙和人道主义传统,从权力文化、消费文化与契约文化等角度对当下的都市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展示了新世纪文学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7.
<正>一、"本土现代性"的文化视野天津在近代曾是九国租界,有史料记载亦有现实遗迹,相对其他城市天津作家也许更有资格谈论西方文化和现代性,然而津味作家的文化选择却是在国际化视野下致力于发现更好的"自己"。不像海派作家那样重新结构"洋化"的都市现代性,他们大多选择了都市民间视角——从都市底层、边缘、传统家族日常生活的内部,重新塑造了带有中国乡土文化气息的都市现代性。这些作品以素朴的世俗文化底子和家庭生活的慢节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后发展国  相似文献   

8.
聂耳与黎锦晖在1930年代初的音乐观念冲突,体现了那个时代都市文化发展方向与革命诉求之间的普遍矛盾.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两种力量即改良的进化力量和进步的革命力量交互作用而造成的.它使中国新音乐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革命诉求成为决定新音乐乃至整个都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美学形态来看,黎锦晖的音乐体现了现代美学形态;聂耳则靠近古典美学形态,是古典美学形态的革命性替换.审思这场冲突所获得的启示是,当代中国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观念理解不同时代精神;当代中国都市文化要渗透时代精神又不能为其所取代;要以反思的姿态弘扬现代美学形态,创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当代中国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9.
卢桢 《北方论丛》2014,(2):35-38
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和澳门的新诗写作者多以都市为触媒,探寻深藏于殖民文化、本土文化之间的城市经验。一些"南来"诗人以怀念"文化中国"的姿态,抒写对本地文化经验的不适应感,或是对都市的诸种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而新一代的"本土"诗人则放松心态,他们大都将都市视为文化母体,通过诗歌表达对它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本土性的强化,正丰富了港澳诗歌城市抒写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和上海一样是20世纪初中国仅有的几个现代都市之一,并创造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丰富的都市文化.由此产生的哈尔滨都市文学走过了它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其文学成就堪比"海派".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实现该目标的两大趋势。中国的都市文化大多为传统都市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关心人与人关系优秀的伦理传统。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是吸纳外来文化的前沿,西方的科学文化、商品文明、法制精神成为中国都市文化传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弘扬都市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1949年以后,革命文化借助国家力量,以一种风行草偃之势"迅速地从一种局部的、边缘的和地区性的文化变为统领全中国的主流文化".当革命文化由农村而城市,与都市文化相遇的时候,二者之间的互动与消长,抗拒与变迁,以其复杂多态牵动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变迁.以多元文化为主体的上海都市文化在1949年后,也迈入革命文化一枝独秀的时代.尽管如此,作为一种隐性构造,上海都市文化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使革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上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士林 《学术界》2007,4(1):255-261
都市文化研究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物不重人”问题,是相关研究过渡到都市社会学、都市文化学、都市美学、都市传播等领域的原因。中国当下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其重政治-经济层面而轻社会-文化层面直接相关。都市文化研究本身肇始于全球席卷全球的都市化进程,并随着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而明确了研究对象与应用范围。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文化研究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各种城市社会与文化问题,提升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文明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都市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都市"是都市文化学的一个新范畴。与传统的政治型、经济型城市不同,文化都市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文明标志的新城市形态。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城市的文化形态与精神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文化"与"都市"在历史上一直密不可分。一方面,大城市聚集的人口与财富直接刺激了城市文化功能的发展;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文化功能又不断地扩展到城市生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使原本主要倾向于实用目的的古代城市在城市结构、功能上发生变化,由此形成文化都市的古典形态与模式。都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都市的形态、结构、功能与性质,使城市文化功能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尺度。以城市文化功能高度发达为基础和特征的文化都市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核心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5.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与都市有着密切关系,但其研究却受到忽略,一方面,研究者受到观念遮蔽,以市井文学偏概都市文学;另一方面,也有其实际困难,都市文化心态角度的选取为古代都市诗歌研究一个可行策略,在还原古代都市本质的基础上,有可能从政治性本质、农业文明背景和商业文化三个方面对古代都市诗歌及都市文化心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展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藉此可以探视"乡土中国"的生存本貌。现代文学文本中的民俗风情呈多样展开态势,诸如观照暗陬的宗法制乡村社会的"乡村风情",描叙"古老"和"现代"都市的"都市风情",探究神秘原始世界的"边地风情",表现在近代文明大潮中蜕变的"沿海风情"。凡此种种,都从不同角度昭示着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提升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都市、都市文化等概念从历史与逻辑、传统与当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梳理,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研究都市与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当代都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形成于都市这个特殊的人类生活空间、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都市文化直接表现为一种与城镇或中小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逻辑分析上讲,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划分为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种语境。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渊源上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有密切关联。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人文语境的存在,为沟通中西两种都市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提供了经验基础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是现代都市的产物,是"五四"新文化的余绪,反映了启蒙背景下都市市民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趋向。蕴涵着新的都市审美情趣的这些流行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内涵,它反映现实、干预现实的文化情怀与都市书写,蕴涵的追求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对古诗词经典意象、词句和典故的移用以及歌词整体上所呈现出的昂然诗意等都体现出独特的文学性内涵。中国早期的流行歌曲之所以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其丰富的文学性内涵,而这种文学性的多层次构成及其完美组合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艺术文化的创新与继承、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真正具有恒久生命力的艺术总是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结合时代感与传统意象,任何激进的偏废对艺术和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诗的都市话语中,革命语境制约着中国诗人对都市的感知.在革命视角下的现代都市表现呈现出双重属性:现代化标志与罪恶性深渊,"母亲"和"妓女"的二重形象成为革命诗歌经典的抒情模式.都市"复活"的神话构成其主要的精神指向.新诗的革命话语与都市话语的复杂联系与内在矛盾形成中国新诗发展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