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羽 《晋阳学刊》2009,(5):88-91
世俗人所穿的道服,无论从式样来看,还是从人文内涵来看,都是源于道士所穿的常服。晚唐五代逐渐渗入世俗服饰领域,北宋则成为世俗人士休闲时间和休闲空间普遍穿着的服装。这标志着道教对社会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同时,道服在被世俗人士接受的过程中,无论是样式,还是象征意义都发生了变异,世俗人士对道服的样式、象征意义又做了选择吸收,削弱了道服的宗教意义,赋予了道服非常世俗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城市系列"描写了都市街巷里弄的世俗生活.本文阐释了其作品中城市女性形象的精神内蕴追求世俗的优胜与注重实利.从而确立出王安忆笔下城市女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城市最真实的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市民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3.
赵煌庚  冯杰 《云梦学刊》2008,29(5):67-70
城市休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误区有社会公共休闲文化缺位、高雅休闲文化退位、市民休闲文化活动低品位,等等.后现代视觉则为城市休闲文化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事节庆的缘起于周末休闲经济的兴起,随着市场的逐渐升温与农事节庆主题的内在契合,近年来日渐兴盛,并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道路.本文以浙江省农事节庆项目的开展作为调研范围,深入剖析了农事节庆的内涵,并就其资源内容的架构做了初步描述,包括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创意农业等,进而从浙江省统计数据、现场调查问卷两个角度分析了浙江省农事节庆的现存状况,认为浙江省农事节庆在办节层次、办节内容等方面仍需深化,农事节庆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蓬勃发展,以特有节庆文化为城市标志,凸显城市特色,塑造文化品牌,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传统节庆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贡井盐文化独有的文化特点,分析了目前制约自贡节庆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节庆文化活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休闲期刊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背景下,外国休闲期刊在中国市场取得不菲的业绩,中国的休闲期刊也应该学会去适应国际化的背景,打造全新的办刊理念.当前中国休闲期刊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不了解合作经营的相关法规;过分依赖国外版权;将国外期刊错误经营方案全搬照抄.在休闲期刊经营方面先要适应他国文化和发行语境,建立出版集团,注重国内外休闲期刊之间的业务交流、注重对休闲资讯的捕捉、提高编辑素质、调整编辑心态.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美学是在商品逻辑验证下,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导,加上现代高科技包装后,被大众主动接受的。大众文化时代,世俗的审美意识成为人们思考或日常审美化的主要理论资源。美学日益走向多元共生并体现在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中,大众在购买、享用产品的过程中让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化的消费因而成为消费时代大众的主要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8.
开发古荔休闲旅游产业,对促进荔枝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古荔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应加强古荔资源保护、建设古荔休闲旅游产业体系和提供古荔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保障,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会展节庆和康体娱乐等不同发展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企业运作、居民参与,实现古荔休闲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9.
梁振华 《学术论坛》2004,(1):131-135
从"市民文化"的角度切入百年中国文学,为世俗时代的文学研究拓展了一方新空间。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有必要结合具体历史情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角中重新认识百年以来通俗文学(包括市民文学)的真实地位与客观价值。进入世纪之交,市民文学已经伴随着市民文化的兴盛初步完成了意识形态上的自我认同,如何扬弃市民文学传统,塑造新的"民族气派"和时代特色,成为了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使命之一。《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将20世纪市民文学置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得出了诸多具有深刻启迪意义的创见。  相似文献   

10.
程芊 《南方论刊》2011,(3):90-91
本文分析市民的休闲文化活动的现状,说明其组织形式、结构和种类,论述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文化活动,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做好市民的休闲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职责和义务,是考量检验我们工作能力和作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上海沦陷时期市民大众杂志《万象》前期小说形态上,立足市民"融合新旧":以从市民大众根本利益出发为新的统一的叙事立场,体现出可贵的民生关怀与民族意识;同时这些小说又保留为新文学所忽略的与世俗人生相贴切的一面.小说富于现代市民娱乐趣味,这既是适应了当时的市民娱乐口味,也体现了沦陷时期批评现实的精明策略.不同的文体各以其文体自身特点参与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休闲学的休闲城市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休闲学关于休闲本质的研究出发,借用哲学中主体、客体、介体的划分探讨了休闲城市的系统结构,深入分析了休闲城市的全面内涵,提出"城市休闲发展度"是衡量休闲城市的根本标准,并以一个基础(城市休闲发展度)三个雏度(体闲主体、休闲客体、休闲介体)两个因素(外来游客、当地市民)为基础构建休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在以市民社会为读者群的小说创作中,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对话:不同于新文学以知识分子及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张恨水明确表示,其读者群是市民阶层,作品突显出了文学中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作家始终自觉地让文学作品与大众站在同一阵线;在女性婚恋主题上经济与道德的对话,张恨水塑造的仍然是与时代俱进的女性,然而不同于新文学中强调女性“灵魂的提升”与对崇高生活的幢憬。张恨水注重描写在生存经济压力下的爱情,其笔下的女主人公始终处于选择与被选择的位置,着眼于市民社会中世俗的生存与爱欲的挣扎之中:人物活动空间的转化中,人物心理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话。张恨水小说文本所描绘的多数是大都市的图景,这些描述深深地打上了已经被都市化了的作者本人的精神烙印,而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无所归依,这正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自己所来自的乡村无法摆脱的眷恋.而作者更为重点表现的是人物对城市的深沉的依赖和以城市作为自己最终归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讲究休闲的国度,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把休闲仅仅定位于实用主义层面,无休不闲或只休不闲,只属于休闲的"致用层",是休闲境界中的较低层次;休闲的"比德层",注重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以道德内涵、人格蕴藉和情感寄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相互关联;而休闲的"畅神层"则是一个主体更加自在澄明、更加注重审美情趣和形上哲理意蕴追求的自由审美境界.由"致用"到"比德"再到"畅神",展现了中国古代休闲的不同境界,折射出古代休闲的追求之路与审美历程,更彰显出华夏民族对于休闲所持有的独特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5.
殷俊  喻婷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88-192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融、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都市市民的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结合数字媒体的发展,从分析影响都市市民生活习俗变迁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内在动因入手,探究都市市民习俗变迁的衣食住行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外在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微时代”背景下的都市市民生活习俗,正在经历着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的历程,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征以及虚拟化、体验化、兼容并蓄、全方位共享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学观念的变化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变化.新时期之初批判了文艺界长期以来的极左路线,呈现出现实主义回归的文学主潮.1980年代在引进国外文学思潮中,注重模仿借鉴,强调文学形式的创新.90年代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大众文化的流行中,注重对日常生活世俗人生的描写.新世纪在关注市场、关注读者中,消费成为文学生产的主要目的之一,文学的良莠并存成为事实.回眸这30多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轨迹,我们为中国文学的成就而欣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学发展的某些隐忧.  相似文献   

17.
体育信息传播为大学生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一环境对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1)手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休闲品,能使学生在休闲娱乐中观赏或接受体育信息;(2)大学生接收体育信息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解自己喜爱的项目动态,其次是为娱乐消遣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3)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或对某一项目的喜爱,与体育明星的表现和发挥是分不开的;(4)影响大学生接收体育信息的主要因素,与大二、大三阶段各学科课程密度、外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大四就业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非遗美学视角看,在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华民族的节庆体系历经漫长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事象之美",并渗透于各类节庆之中.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节庆传统逐渐蜕变,节庆文化面临解构与重构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节庆文化的"事象之美",有的依然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有的面临固化成遗产的命运,有的则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演化成新的"小传统".当下,我国的节庆"事象之美"重构路径包括:一是对于依然适应当代文明的传统节庆"事象之美",应当科学保护和传承;二是对于已经异化或者蜕变的节庆"事象之美",要分析并适度改造;三是对于全新的节庆"事象之美",要理性看待并积极引导,使之成为当代中国节庆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并参与建构中国新时期的节庆文化符号体系,最终形成节庆文化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9.
霍然 《天府新论》2007,(1):154-158
市民文艺作为市民阶层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形式,一定要在像南宋临安那样成熟的大型消费城市,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市民文艺只有到了农业社会的成熟阶段,才有可能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并且成为美学领域的主要思潮。  相似文献   

20.
休闲是对生命的积极追求,休闲的意义在于“从工作处获得自由”,将人的发展和创造成分作为主要成分,是一个“成为人”的过程。但是在目前在有闲社会背景下日益突显出休闲的异化现象:排斥休闲、沉溺于不健康休闲方式、休闲符号化,使得人的自我创造性发展和需求沦为次级需求。休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究竟是解放还是异化?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休闲观的重廓和传承。而休闲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将选择权回归大众,这是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大众休闲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