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勤 《江汉论坛》2007,4(3):101-103
1931年、1935年两湖地区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水灾不仅招致两湖地区的工商、贸易、金融、农业等方面的衰退,也对灾区灾民的社会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水灾使灾民对灾害产生恐惧心理,一些人以自杀作为逃脱灾害及饥荒折磨的办法,一些人常常在无奈中显露其野蛮、残暴和为求生存不择手段的一面,一些人在灾害面前往往产生"在劫难逃"之感,不得不把自己的这种企盼和追求寄托于上天神灵,每逢灾害发生时,两湖地区农村中的民间迷信活动就会急剧增加.与灾后困境格格不入的奢侈之风在灾区也随处可见.消除灾害的消极影响,树立良好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体系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一直在与各种自然灾害抗争着,上演了一幕幕的可歌可泣的威武话剧,总结出许许多多防灾、抗灾的经验和办法。尤其在当代,灾害管理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灾害防御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体现。防灾、抗灾水平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和标志,社会文明正在呼唤我们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张书庭等主编的《黑龙江省灾害管理》一书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它不但填补了黑龙江省灾害管理方面的空白,而且将会对提高我国灾害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灾害的伦理二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突发性事件。灾害具有明显的伦理二重性。从成因上看,灾害是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变异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从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影响上看,它主要在给人类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包含有积极的成分,如增强民族精神,促进道德文明等。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社会多么发展,科技多么进步,它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因此,正确认识灾害的伦理二重性,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提升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抗灾救灾水平,有利于我们趋利避害,化灾为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灾害防减基本法的立法宗旨是及时发现突变征兆、尽量减慢量的积累以及全力弥补突变损耗;并以实证研究与比较分析的方法探求灾害防减立法框架,指出该框架应包括常设双重多级防灾组织体系、多元定期直列防灾方案系统、临时应急联动统筹指挥机制等,其重点应放在明确各级政府与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保障灾害防减行动特别牺牲者的合法利益,从而形成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以及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1931年江淮大水在民国水患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灾害使人成熟,大灾往往促生新的救灾机制。在应对江淮水灾的过程中,以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为代表的官民合作型的救灾组织,通过社会文化资本双重考量下的用人制度、两套账务独立运营的经费开支制度以及威慑性的惩戒法规体系等措施,构建了内嵌于救灾组织治理结构之中的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6.
防灾救灾措施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其防救灾害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灾害的种类多、时间跨度大、频率高、破坏性强,社会性因素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该时期的防灾措施包括重农政策、义仓制度、水利政策等,救灾措施主要有赈济、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防灾救灾措施注重科学性,凸显多样性,但存在惠及面较窄,水平较低等弊端.  相似文献   

7.
滕五晓 《社会科学》2005,(12):65-71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灾害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和灾害应急过程中存在管理缺位,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和灾害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造成管理责任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灾害管理方法与灾害应急技术落后则是造成我国灾害事故损失过大的主要因素.从灾害管理体系的角度看,应该强化地方政府灾害管理责任,发挥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素有"地震国"之称.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日本形成了一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制,主要表现在灾害对策立法、灾害应对机制及防灾教育机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防灾减灾投入的优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灾减灾的投入与灾害处置的效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分析防灾减灾的投入优化机制,尤其是作为防灾减灾重要主体之一的政府,其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现行投入机制在主体、环节、结构和责任分担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政府防减灾投入优化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宋朝首都,开封发生气象灾害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应对,采取多种措施救灾和消减灾害。主要包括政治应对、政策应对、人事应对、经济应对、人道应对、治安应对、司法应对、人力应对、工程应对等方面,多数情况下都是综合应对。这些应对大多积极有效,从而减轻了灾害的损失,维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稳定了首都的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安全。统治集团勇于承担责任,降低姿态接受批评以缓解民怨,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和谐等等,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古多灾难,灾害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减灾防灾工作,使我国的抗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过度干预或破坏,加之人口的恶性膨胀和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灾害的潜在因素也在增加,灾害的成灾损失越来越严重,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因素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因此,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经济建设产生的负效应,已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极为紧迫和严峻的课题。本文…  相似文献   

12.
以黄山市中心城区为例,综合黄山市中心城区绿地现状以及灾害发生点,对城区内防灾绿地的选址进行合理安排,确定黄山学院南区、世纪广场等区域为灾害发生的避难点,并依据黄山市道路结构系统,提出了恰当的一级、二级避难通道。灾害发生点、避难通道、防灾绿地点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避难系统。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南方冰雪灾害的区域性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特大冰雪灾害,由于防灾、救灾的经验不足和准备不充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总结这次冰雪灾害防御中遇到的问题,在认清冰雪灾害的地区特性基础上,系统研究南方冰雪减灾防灾问题;通过提出灾害应急救灾实施流程,以层次分析法(AHP)为理论基础,确立不同层次的指标因子和决策矩阵,初步建立了南方冰雪灾害的区域性应急管理体系,为南方冰雪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面对灾害频发的国情,习近平高瞻远瞩在防灾减灾方面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以及以防为主的理念等,上述理念皆在儒家文化中有迹可寻.诸如儒家的"仁爱""天人合一"以及"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等.这种扬弃的传承使习近平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论述表现出独特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虞力 《兰州学刊》2014,(11):135-143
文章选取产业关联视角,对灾害经济影响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存在密切而又复杂的相互依赖与制约关系,灾害会触发产业关联性经济损失。首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建立两部门两要素均衡模型,推导分析在一般均衡条件下灾害作为外部冲击,引发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发生变动,得到三种命题用以解释灾害影响经济体系运行的机制和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性联系。其次以投入产出分析法为基础,构建实证研究框架。以国民经济体系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六大类产业的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灾害产业关联损失影响。结果表明,灾害带来的产业关联经济损失量并不比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量要小,且农业、工业和批零、餐饮业这三个产业的灾害产业关联损失较大,相互影响程度较深;建筑业、运输邮政业、服务业受到产业关联性损失较轻,相互影响程度较浅,但灾害对此三产业仍具有很强的间接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预警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维平 《兰州学刊》2006,(3):156-161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一定要抓好防灾基础准备工作,使我们在面对灾难时变得更理性、更灵活、更团结、更有责任、反应更快,这既是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管理和防御震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关键环节,也是迅速展开灾后重建的坚实基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业。从理论上讲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预警机制的分析和预警机制的构建等问题都是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在学术上必须认真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来,社会风险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存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矛盾性体现,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失衡。同时,社会风险不仅是社会非均衡发展的外在表征,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内在驱动。从本质上看,制度是调节社会有机体运行关系的集合以及对象化活动尺度的具体化,制度在协调和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同时亦有其局限性,而这又是制度建设以促进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动因所在,具体而言,包括社会有机体的耦合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等制度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8.
减灾包括一切可以减轻或控制灾害事故危害以及通过灾后补偿使受灾主体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活动,如灾害预报、救灾物资生产和储备、防洪工程建设、政府救济、灾害保险、医疗救助等。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灾害的数量及其造成的损失正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长,成为阻滞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减灾工作提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努力推动减灾产业化进程,以促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减灾产业化的理论分析所谓减灾产业化,就是将减灾活动从单纯服从公益目标的公共经济转变为能够按照商品经济原则以…  相似文献   

19.
减灾救灾的社会参与机制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的有效应对充分验证了我国现行减灾救灾体系的动员能力之强、反应之迅速、效果之显著,但也暴露出其财政压力巨大、政府人手匮乏、社会整体参与能力不足等缺陷。因此,重建一个更为合理、科学的社会参与机制,以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已成为政府和社会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周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农业迅速发展,以农具改良、优良动植物品种培育、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等为标识的传统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农业开发进入区域性整体开发阶段。农业发展中各种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减灾防灾活动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农业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周秦两汉时期传统的农业灾害观和农业减灾思想基本形成。传统农业灾害观是与传统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以对灾害的表现和发生演变规律进行初步概括归纳为特征的古代灾害思想。尽管限于科技水平,周秦两汉时期人们在灾害认识上存在诸多片面及谬误之处,但是,这种认识已经脱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