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冯梦龙和三言》一书在原书第三次印刷时,著者增添一段文字:“一六三四年,冯梦龙又辑成《智囊补》一书。现在传世的只有《智囊补》一书,《智囊》则尚待发现。”(见第九十四页)此说实误。实际《智囊》一书现还传世:上海图书馆即藏有明刻本《智囊》,为二十八卷,半叶九行,行二十字,评十九字,题空二字,前有张明弼叙、沈几叙及冯梦龙自叙。据笔者所知:明刻本《智囊》,上海图书馆有,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也有。又,关于《智囊》和《智囊补》的关系,有人认为“《智囊补》不过是增订性质的重编本,而不是续编本。”更有甚者进而指出“《智囊补》实际上是《智囊》的‘增订版’,《智囊》的内容已全部为《补》所囊括了。”然而,两说均不符事实。笔者在上海图书馆有幸见到了明刻本《智囊》和清刻本《智囊补》两书,对其进行了统计和核对。从目录看,《智囊》和《智囊补》同为十部二十八类;不同的是,《智囊补》将《智囊》“捷智、术智”两部作了次序前后的调整。从篇目看出,《智囊》为九百六十八篇,《智囊补》为一千一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比较集中、全面、系统地阐发“智”的作用、表现形态及特性,且时露真知灼见者,当推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他于天启六年(1626)编撰成《智囊》28卷付样,受到读者的欢迎,后于崇债六年(1634)补充有关“智”的事例,编成《智囊补)。冯梦龙为是书写序,对所分10部皆有“总叙”,各卷均有小引,不少条目,还附评注。这些理论性文字,连同书中事例,共同构成了冯梦龙对“智”的看法,构成了他的“智慧观”。(一)智在冯梦龙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在冯氏的思想体系中,“智”乃重要之一环。他论“政”,论“情”,论“谐”、论…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1574—1646),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是我国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诗人、戏曲家、历史家、民间文学收集和研究家。他著述甚丰,共有五十多种,其中以他编著的《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统称《三言》最为有名。过去有人认为《三言》只是冯梦龙编集宋元明话本成书,并不确切。准确地说,《三言》是由冯梦龙编著而成,其中的作品都经过了冯梦龙的整理、加工和再创造。这里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由冯梦龙独立创作而成,如《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种情况是冯梦龙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彻底改写,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柳耆  相似文献   

4.
过去讲路线正确 ,没有政权 ,可以夺取政权 ,天下大乱 ,可以变为天下大治。现在可以讲 ,路线正确 ,贫穷变富裕 ,弱小变强大。我国正是靠正确的路线指引 ,才国运昌盛 ,日益强大。正确的路线是生命线 ,发展线 ,是走向辉煌的胜利线。但是深究路线包括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的深层含义恰是人的智慧的凝结。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 ,本在人才的集中 ,智慧的凝结 ,表现在治国方面 ,对正确路线以及方针政策的制定。 2 0 0 0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层智囊》一书 ,介绍了影响当今中国发展进程的十一人。十一人智慧的发展、发挥 ,变为了推动当今社…  相似文献   

5.
雅与俗是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有着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化的、文学的、艺术的等丰富内涵,雅俗不仅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文化与社会乃至人、事、物的重要标准。雅俗问题是冯梦龙“三言”研究的核心问题,雅就是道心、天理,俗就是人心、人欲。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大力提高小说的地位,其“三言”的成功带动了世情小说持续的热潮,《型世言》、《石点头》、《豆棚闲话》,特别是《红楼梦》等一大批世情小说杰作相继问世,冯梦龙不愧为世情小说的伟大先驱与教主。  相似文献   

6.
容肇祖的《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岭南学报第二卷第二期)和谢巍的《冯梦龙著述考补》(《文献》第十四辑),以及易名的补正等(见《文献》第二十四期)文章都对冯梦龙的全部著述进行了考补,近来笔者复得二则冯梦龙著述佚篇。《纲鉴统一》三十九卷论题二卷,作者署名:古吴冯梦龙犹龙父辑,男焴参阅。  相似文献   

7.
明代自万历以来,陆续出现了多部讲述历代智慧故事的书。书中材料主要取自正史,旁采稗乘、笔记和传说,作者据此节录改编,分门别类,并附序跋和评语。笔者统称之为“智书”。其代表作有《智品》、《益智编》,又有《经世奇谋》等。其中《智囊》最晚出(刊于天启六年,重刻于崇祯七年,更名《智囊补》),而规模最大,评语最多,思想精深,堪称集智书之大成。此类专书在万历以前未曾得见,盖为晚明学者首创。晚明智书的陆续问世,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现露出一股活泼蔚盛的崇尚智慧的新思潮。  相似文献   

8.
《明清案狱故事选》是明清时期士大夫文人和官吏狱吏的笔记选集,共收录辑集案狱故事92则.这些案狱故事选自十多部明清笔记,主要是冯梦龙的《增智囊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陆敬安的《冷庐杂识》、采蘅子的《虫鸣漫录》、魏息园的《不用刑审判书》、胡文炳的《折狱龟鉴补》、蓝鼎元的《鹿州公案》,此外还有郑澍的《虞初续志》、外史氏的《闲谈消夏录》、顾公燮的《消夏闲记摘抄》、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吴炽昌的《续客窗闲话》、潘相的《事友录》以及慵讷居士的《咫闻录》等.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的历史小说理论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不是根据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增补而成,而是冯梦龙的独立创作。冯梦龙创作《新列国志》带有总结历史经验的动机,小说结构有其独到之处。在创作中形成了他对历史小说的基本认识,要求历史小说创作要严守史实,对历史小说和故事小说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冯保善 《文史哲》2020,(6):128-135+165
晚明通俗文学巨擘冯梦龙籍贯问题,迄无定论。有充分资料证明,冯氏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此"吴县籍"乃指其庠籍,其里籍则为长洲。冯梦龙早岁因何成名,并非如人所说,因类似于其小说人物鲜于同,在科举场中有着惊人的表现,而是因为他早岁研究《春秋》有过人的造诣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冯梦龙的进学年龄,也并非不可考证,据其研究《春秋》的时间上限推断,应当在万历二十年(1592),其十八岁以前。  相似文献   

11.
拙作《冯梦龙与侯慧卿——冯梦龙生平及思想探幽之一》中,详细分析了冯梦龙与名妓侯慧卿相恋和分离的原因,以及此事对冯梦龙的影响,认为这是他一生重大的转折点。根据现有材料还可以证明,冯梦龙与侯慧卿分离并“遂绝青楼之好”后,不久又应湖北友人的邀请赴麻城讲学,由此开始了后半生创作的高峰期。因此,麻城之行,对冯梦龙一生的影响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戏曲家,他的“三言”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在戏曲上,他的《墨憨斋定本传奇》同样有着特殊地位。冯梦龙更定传奇遵循两个原则情节可观和不甚奸律。在这两个原则指导下,冯梦龙在剧本的题材上,必然作了严格的选择。《墨憨斋定本传奇》可以概括为四类题材爱情、功名、历史和哲理。这些题材反映了冯梦龙自身的思想形态,也与他的“三言”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于《寿宁待志》中自言“司训丹徒”(《升科》)。据此,冯曾任丹徒训导,这可肯定。至于任职年月,冯未明说,需加考定。但在史料中,冯这一生平重要史实的记载却不一致:光绪《丹徒县志》卷21《官师表》载:“冯梦龙,吴县人,天启中任,升寿宁知县。”这就是说,冯在天启中曾任丹徒训导,并由此升寿宁知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30于冯梦龙《春秋衡库》一书注云:“(冯)崇祯中由贡生官寿宁知县。”民国《吴县志》卷16《选举表八》载:“(祟祯)三年庚午,冯梦龙,犹龙,官寿宁知县。”这就  相似文献   

14.
张志合在《四川师范火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4期上撰文探讨冯梦龙运用其小说理论进行实践时的成败得失。他的论述为小说史研究拓宽了境界。张文指出:冯梦龙“重视的是小说可以‘醒人,‘醒天’的社会作用”,“小说甚至胜过经书史传”。冯梦龙基于“情教”思想,强调不悖情,情合于理,并怀抱“醒人”、“醒世”、“醒天”之志来整理、编纂“三言”。冯梦龙还提出了小说的真赝说,论证了“真”、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88年第三期刊载的易名《冯梦龙同名异人辨正》,读后颇受启发。今就文中未涉及的内容,略作补充。明清时期,有数位冯梦龙并见史载,除最为著名的文学家长洲冯梦龙外,尚有昆山冯梦龙、武进冯梦龙、义乌冯梦龙,还有一位通州冯梦龙。据《通州直隶州志·卷十三·文苑传》: 冯梦桂,字孝原;梦龙,字汉旬……桂岁贡,性迁行正,好汲古,手录书可等身,尤多识里  相似文献   

16.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哲理诗,长诗通过虚构的国王日出、大臣月圆、大臣之子贤明及隐者觉醒四个象征人物之间的关系与辩论对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一系列自然、社会、人生观、人际关系、依法治国、人才聘用、和谐社会等问题的看法,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睦相处的人文精神。文章对《福乐智慧》中的自然精神与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些许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的宅名长期存在争议。新发现的《寿宁待志》一书中,冯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这就说明冯原籍吴县,后寓长洲。[据《明史·地理志》记载:苏州城(府)领辖吴县(城西),长洲县(城东)。]明·梅之焕《<麟经指月>序言》中,称冯梦龙三弟兄为“吴下三冯”,冯梦龙为老二。其兄冯梦桂,字若木系明末名画家。冯梦桂(若木)与乌程董斯张字遐周是好友。据董斯张《吹景集》记载: 予(董斯张)入吴饮冯若木斋头酒,(予)次语若木曰:“兄(指冯梦桂)所居葑门,今俗伪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门,《谷风》葑菲之葑……”。  相似文献   

18.
论冯梦龙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有些属于冯的搜集,有些是冯梦龙本人的创作,即使是搜集,也包含着冯的某种加工、制作),所以能以较好的思想、艺术成就,成为明代短篇白话的高峰,开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新的天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作为编撰基础的冯梦龙的文学观。 如果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角度考察问题,先于冯梦龙的李贽,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比较充分地提到了中国小说的理论问题。李贽的理论给予后代以很大的影响,不仅小说评点的形式影响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而且许多重大小说理论见解影响了冯梦龙,例如对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的论述,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叙》中指出,《水浒》的作者“虽生元日,实愤宋事”。由于“宗室不竞,冠屦倒施”,遂成就了《水浒》这样的“发愤”之作。这样论述小说的社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四书学活泼灵动,对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都不盲从,总体而言,受王学影响明显。在《四书指月》中,冯梦龙对理学的心性气情、理与欲、本体与工夫、经与权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其治四书与治春秋学一样,都是为经世致用之目的,这与晚明实学思想有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20.
明代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搜集、整理、编写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作品,数百年来广泛流传,其生平却鲜为人知,其著作也未得到充分肯定。王凌同志有鉴于此,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就是这方面成果的结晶。收入书中的17篇文章,从总体和各个侧面发掘并剖析了冯梦龙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在“探幽”的基础上提出了独见,填补了冯梦龙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