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二十年来,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翻译理论被陆续引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翻译学界对翻译研究方向的讨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文本的"语言转换"还是"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上是该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当前影响中国翻译研究的西方主要翻译理论来解析翻译语言研究与翻译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就两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文化何以能影响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但文化何以能影响经济的内在机制,学界讨论不多.本文从经济行为的社会文化本质、经济人假设与人的社会性这两个视角分析了文化何以能影响经济的内在原因,指出,经济行为不纯粹是经济的行为、经济主体不纯粹是经济人构成了文化影响经济的两个根据.最后,从历史或动态角度考察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认为文化影响经济的程度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的,即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越大.  相似文献   

3.
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和经济之间的互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两大经济和文化现象,都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文化是以制度创新、投资理财、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现象为中心形成的观念文化。积极加强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建设对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对21世纪汹涌而来的老龄化浪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政策的全球共识",这应该也是"共同体意识"的一部分.本文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长期照护政策理念相通的思想观念,如"老有所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闻名于世的中国的"孝文化",并尝试以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中国社会政策参与建设长期照护全球共识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曾经在西方产生重大的影响,而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日趋广泛,中国也同样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威胁。在当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其发达的传媒体系和文化产业对中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入侵,这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并非像“魔弹”那样能够对受众一击即中,它的效果也是有限的。本文通过对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传播学理论和社会实际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尝试从文化多元论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交叉视景中 ,省察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一视景中 ,包括经济全球化在内的全球化理论与实践均被看做一种“现代性”事件 ,其间所集中表现的“一”与“多”、现代化与文化乡愁的矛盾 ,构成了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之紧张关系的基本内涵 ,它们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运动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文化限度 ,而且也是作为“现代性”事件的全球化本身所必须接受理性反省和文化批判的基本原因。通过这一反省或批判 ,我们可以对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形成某种必要的预备性理解。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布迪厄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按照"结构产生惯习,惯习决定实践,实践再生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其文化消费理论,本文则主要对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在该理论中,布迪厄充分探讨了文化消费行为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资本总量、资本构成比例以及资本的时间延续三个维度考量的社会空间位置,在消费者主观能动的长期实践下,内化成不同阶级独特的阶级惯习,并产生了不同阶级特有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品味;而不同阶级文化消费行为则进一步实现了阶级之间的区隔与融合,改变了消费者的社会空间位置。布迪厄的从阶级与阶层角度出发、揭示隐藏在消费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关系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我们了解贫富分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特征提供了独特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刘士林 《学术界》2007,4(1):255-261
都市文化研究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物不重人”问题,是相关研究过渡到都市社会学、都市文化学、都市美学、都市传播等领域的原因。中国当下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其重政治-经济层面而轻社会-文化层面直接相关。都市文化研究本身肇始于全球席卷全球的都市化进程,并随着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而明确了研究对象与应用范围。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文化研究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各种城市社会与文化问题,提升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文明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成动因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推进 ,文化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文化的进步不仅成为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 ,而且已构成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 ,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两股潮流正融合为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主流。本文运用社会学理论 ,对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动因、一体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以及加速一体化过程的方法途径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茂松 《船山学刊》2000,(4):121-125
在大生产条件下,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文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湖南是农业大省,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积淀深厚,对当前湖南经济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科学地对待湖湘文化,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健康人格的文化圈,这对于湖南现代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一、“李约瑟之谜”与“湖南后进之谜”解说 凡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14世纪前,中国曾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都非常发达的国家。同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早在公元前…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文化生产力、能够保障国家传播力以及能够提升国家影响力等几个方面。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以及中国传播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壮大,国际文化软实力格局正面临着新一轮重构,中国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由著名学者、作家李陀主编的“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之一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的《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是一本研究我国 90年代文化的最新理论著作。它以宏阔的理论视界,面对 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针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我们描述、阐释了全球一体化景观中我国文化发展的地形图。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现状的全景透视,同时,也为逐渐建立适应现代中国实际的文化理论研究和方法寻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应该说,以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这本…  相似文献   

13.
共文化传播是指未被充分代表的群体成员与优势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活动。共文化理论作为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为理解文化内部各群体间的互动机制提供了参考框架,也为探索文化、权力与传播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在全面引介共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跟踪国内外共文化传播研究前沿进展,发现其具有研究方法多样化、实践类型丰富化、身份界定复杂化和理论应用世界化等四大趋势,并认为共文化理论在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增长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特别是网络与卫星通讯技术的普遍使用,推动了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利益重组和权力格局的演变过程,使得心理意义上的社会不安全和各种损失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随着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们对现代各种制度控制确保社会安全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人们的风险意识在增加,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也在深入,从而形成了一种风险文化现象。风险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社会研究。处于社会双重转型期的中国,因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迁与体制转型,使当代中国进入了高风险社会。就地缘政治而言,包括国家信息传播在内的信息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凸现在国人面前,成为风险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在确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信息文化安全方面,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视野和更深层的内在文化理性去观察与思考,以营造有利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潜质和价值判断的舆论环境,推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认同和行为取向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产生以来,对民族生态学和生态人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俄罗斯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局部和具体化的区域中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厘定中,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16.
文化经济全球化中的世界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阶段。世界城市与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对外文化贸易之间的联系已经上升到新的水平和高度,理论研究也亟待拓展、深化。现实的发展也愈益表明,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世界城市时空延续的根基,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的依托与催化剂,而且提升其水平恰恰顺应了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总结顶尖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包括经济与文化要和谐共生,文化经济要多样与包容,城市与文化要融为一体,文化城市要站高望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英雄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集中代表,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的主要价值载体.中国文化英雄是中国文化价值传播的主要渠道,它与官方建立的士文化是并行的价值传播系统.官方价值代表了社会的、整体的、理论的力量对个体的要求与约束,而民间价值代表了个人的、灵活的、理想化的人生追求.这两种价值体系的互相补充和融合,使中国人的生活有了选择的可能,也有了所谓内儒外道和儒道互补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华裔作家作为传播主体,以自身和华裔文学为传播媒介,以华裔文学作品为载体,把中国文化从物质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精神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与传播。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他们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播思想,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希望达到全球和谐一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经济时代,城市文化形象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层的意义,特别在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促进城市转型、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对现代城市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城市文化形象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文化形象研究与实践根源于城市形象理论,其带有强烈的经济指向性,这是导致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诸多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构建适应文化经济时代和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期需要的新型城市文化形象理论,以城市文化形象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中国城市应该在成立专门的城市文化形象策划管理机构,挖掘城市文化,保护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积极拓展城市文化空间等方面加大力度,构建新型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的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呈现出一个以"中国威胁论"为终极目标的趋同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不管什么样的中国报道,日本媒体皆通过想象乃至编排中国,营造出一种挑战世界秩序、冲击全球经济、干扰地域格局的"中国威胁论"的氛围。我们需要一方面秉承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一方面亦要深刻把脉日本媒体的潜在意图,有力地展开话语批评与形象宣传,加强中国文化传播力的建构。文化传播力的建构应当从创立文化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培养文化传播中的叙事技能、提升文化传播中的整合传播力等三个方面着手,积极推动媒体宣传,正视来自日本、美国,乃至世界媒体的报道乃至挑衅,正面积极地宣传自己,加强文化传播力的建构,树立起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大国国家形象与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