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岩 《人文杂志》2008,(1):170-176
全球化正在形塑出一种新的劳工政治,当阶级话语在西方日益沉寂时,中国沿海地区崛起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对工人阶级话语的挑战,通过对海内外学者关于工人阶级意识和反抗特点的文献梳理后提出,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已经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国家组合主义的劳工保护理论正在面临着跨国网络力量和劳工抗争意识觉醒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工人阶级的权益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他国经济模式中的工人、工人阶级、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当前中国工人阶级存在的特殊性,提出了工人的权利保障与提升工会组织的必要性及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启动了新一轮劳动保护立法,旨在改善劳动者的权益、约束劳资冲突、缓解劳资矛盾,但是劳动保护立法的推进并没有改善工业领域中的紧张关系,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劳动保护立法的悖论必须放置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国家发展战略决定了劳动保护立法只能采取适度限制工人政治权利的方式来维护工人的经济与社会权利,也就是说将工人的政治权利整体性地赋予中华全国总工会,并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主体构建劳工治理体制,然而此种劳工治理体制的实践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地方政府与资本之间联盟的影响,难以切实起到维护工人的经济与社会权利的效果,但是它刺激了工人以集体行动的方式争取工业生产领域之中的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4.
工厂政治是指生产领域中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模式,而蕴藏在权力结构与行为模式之中的内容则是国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特定关系。以制度性依附、控制和半顺从为内容的全能主义条件下的工厂政治由于自身的衰退,故而在国家退却和市场冲击中蜕变成工厂政治的专制主义,然而工厂专制政治的危机提出了实现工人的集体性权利的要求。立足现有的制度空间和组织资源,通过工人的再组织化从而重构"内部国家",可能是重塑工厂政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 手工业工人在历史上是一个过渡形态,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小资产阶级,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而仅仅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个游离阶层。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随着大机器工业的迅速发展,手工业工人日益为现代工人阶级“并吞”掉,成了对社会影响甚微的“残余”者。但是在近代中国,手工业工人却是一股人数众多、影响颇大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带有无产阶级的倾向。中国手工业工人中存在的无产阶级倾  相似文献   

6.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与工人的关系是一个重大政治课题.新中国成立前后,从最初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会议,到之后的职工代表大会的制度设计,都是以工人作为工厂的主人翁行使管理权为考量的.在"大跃进"期间,鞍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在党委制下受到重视,成为落实工人参加管理,党委动员生产以及反映、解决职工生活问题的基本管道.在这一过程中,重建的职工代表大会从工人参加管理的机构逐步成为党委动员生产的平台.鞍钢党委依托职工代表大会动员生产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指标,党委制比厂长负责制领导管理生产显得更有效率.其原因很大程度既是革命传统使然,又与鞍钢权力结构有关,更在于它更容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方式,来达成动员组织工人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高兹认为要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只有诉诸于生态社会主义。由此,高兹认为要以劳工战略来实现社会主义,即在资本主义国家框架内,以“新工人阶级”为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采取非暴力的合法斗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渐进武的改革,以最终达到自治社会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吴玉彬 《天府新论》2016,(1):110-115
农民工是否工人阶级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预设和判断,而是一个现实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非正规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理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取向时,如果还秉持二元经济体系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和农民—农民工—工人的线性进化观点就会变得不合时宜。此外,自下而上的阶级力量日益式微,农民工各项权利的落实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调节。在中国政治制度、经济现实和文化背景的制约下,农民工所从事的非正规就业已演变为一种常态的社会现象,并将长期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徐力方  徐丽慧 《理论界》2009,(7):198-199
分配的公平依赖分配的程序正义.劳工团结权的本质是实现劳资双方力量的平衡,以实现平等的分配程序.而我国劳工团结权在实现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工人联合力量的发挥,进而难以有效地构成对资方的制约.因此,改善我国劳工团结权的实现的途径,实质是增强劳工团结权的自主组织性,而关键在于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理念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美国劳动仲裁的兴起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推动与工会权利的增强,经历了制度混合到独立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成功构建起以申诉仲裁和利益仲裁为重点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应回归仲裁特有优势,增强工会实际权利,平衡劳资双方力量,以完善的司法审查作为劳动仲裁公平性的坚强后盾,以争议分流与裁审分离提高仲裁效率。  相似文献   

11.
新型“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有学者称中国不存在"民工荒",但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用工确实"荒",众说纷纭。其实,中国的"民工荒"并非劳动力的缺乏造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而是由于国内目前由于用工需求不合理、户籍二元制度有缺陷、民工权利保障制度等制度缺陷造成的伪民工荒现象。因此,解决民工荒问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1.完善劳资关系,改善民工薪资待遇;2.增加培训投入,改善用工结构性缺口;3.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实现劳动力自由流通;4.关注民工生活,落实民工权利保障制度,以此来解决中国的"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劳务派遣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但该制度在我国却没有获得良性发展。反而呈现出诸多乱象。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有一定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且未得到严格的执行。要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需要立法与司法机构共同发挥作用。此外。法律之外的社会规制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兼职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非典型用工模式,而我国现行立法对兼职劳动的立场比较暧昧,兼职在促进灵活就业同时,由于其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制,也给劳资双方带来了有关兼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专利权、商业秘密、竞业禁止等法律风险。为了扬长避短,我国应不断完善兼职劳动关系的相关立法,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应采取措施防范兼职的法律风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生是否享有劳动权的争论是学界热议但悬而未决的课题。中国宪法及劳动法律规范分析可以推演出的基本性结论是:中国大学生具备劳动者基础法理特征。针对实然法上的中国大学生劳动权益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缺失的困境,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关法律规范,应以非全日制用工对中国大学生劳动行为进行界定。中国大学生享有劳动权益的落实需要对大学生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的期限、劳动工时制度、劳动条件等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厘清。  相似文献   

15.
王蕴哲  高景龙 《河北学刊》2012,32(3):243-245
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劳动法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行为,不以对方的意志为转移,如果解除不当,就会损害劳动者的利益,破坏合同的效力和尊严。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劳动合同的辞退制度,以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帮助企业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上的劳动概念:法理逻辑与内涵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法上的所谓劳动,乃是劳动力所有者在与资本所有者订立用工契约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前提下,按照契约约定或用工者及其代理人的管理指令所从事的具有人身隶属属性和协作分工性质的相关工作或活动。它具有劳动内容的约定性、劳动活动的内部分工性、劳动成果的分配性和劳动保护的强制性等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受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提出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起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新法中劳务派遣制度进行解读发现,新劳务派遣制度在派遣机构准入门槛、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派遣数量和岗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可操作性"漏洞,并指出了新法实施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新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劳务派遣相关制度,并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保障机制,保证执法效果,是实现新法目标、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使派遣员工切实享受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革新劳动用工形式,传统经济从属性标准的解释功能弱化,已不足以支撑司法机关定性平台劳动关系,导致平台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司法确认陷入困窘,平台用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司法救济之殇。虽然突破了传统从属性认定标准,然而平台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本质属性并未改变。由此宜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探究基本的劳动从属资本理论,通过数据信息、算法技术构建经济从属性新的时代内涵,使得经济从属性成为司法机关判断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尺,为保障平台弱势群体劳动权益,实现社会实质平等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20.
知识工作者的能力整合与企业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企业的附加价值将主要是由知识工作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所创造,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也具有更高的不可预测性和迅速变化性,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与企业的效率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实践有效地提高了体力劳动者的效率,但是由于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工作者在商业环境与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基于知识的专业分工和能力整合才能全面提高企业效率。基于系统思维的人力资源能力成熟度模型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成、运行流程以及能力之间在不同程度上的和谐性为着眼点,将成熟度等级、流程域、目标和管理实践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为知识工作者的能力整合和企业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