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科技作为人类智慧的尖端体现,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与享受的同时,逐渐出现了使人们精神空虚,行为非理性化的倾向;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精华,在给人们感官享受的同时,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由此,可以尝试沿着历史流程采解析艺术与科技这两个影响人类生命进程的关键因素,结合艺术与科技的历史事实,解读它们在不同时期各自的内涵,说明现代社会科技的困惑,探求在科技理性的衰败中,艺术理性精神的重生,之后重点说明科技艺术重新融合后生成的数字艺术.  相似文献   

2.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物态化显现,它同古代各个时代人类的文化模式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有着本质和内在的联系。敦煌艺术虽历经千难万险,却最终能够声震寰宇,泽被后世与它所彰显的敦煌哲学精神是分不开的。敦煌艺术的包容博大、认识理性、自由精神、坚定信仰、超越创新正是它牢牢地吸引和锁定整个世界目光的原因所在。敦煌艺术的独特气质、高雅风采显示了中国哲学精神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袁芃 《社会科学》2003,(8):125-128
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美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充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这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审美形象的封闭空间 ,但同时由于其消费主义操作使得大众化时代的艺术趋向一种意义的缺失。在这个意义上从审美角度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关怀 ,通过用美学的文化功能来整合和弥补大众化时代艺术的精神内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通过对科学技术、科技理性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分析,提出了艺术与社会物质基础一般发展不平衡理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艺术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独特的历史过程,虽然时而处于不发达阶段,时而又处于发达阶段,但艺术永远不会停止其脚步,它不断地对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进行反映.艺术通过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引导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艺术形式是精神物化的结果李燕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向导,它引领人类远离当下感觉的物质世界,它教导人们去理解真理,给人以精神的满足。雾海般的生活使绝大多数身在其中的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人类之茫然与感情之波动,需要对自我生命价值的体验,需要理性,需要灵感,更需要...  相似文献   

6.
布克哈特是19世纪瑞士杰出的历史学家,出生于巴塞尔一个政治地位极高、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一生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阅历,成果绰约,尤其是《希腊文化史》中,在神话和艺术两个方面对希腊人智能和美学欣赏能力予以诠释,探讨了神话、艺术与精神自由的关系。在布克哈特眼里,希腊文化源泉是精神自由,通过精神自由才能形成影响后世的希腊文化;他对古希腊悲剧意识理解深刻,对人类苦难、悲剧与精神自由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权力提出了自己的理性见解;布克哈特文化史观暗含着重塑历史科学的意图。布克哈特认为,希腊人无疑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具理性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值得我们从文化历史角度进行回忆。  相似文献   

7.
杨文会 《河北学刊》2006,26(4):152-156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环境艺术教育尚属新兴学科,环境艺术大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公共空间、城市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品以及室内空间、公益性设施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体,不仅协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导和设计着社会和人类的行为。今天,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为此,应当加强环境艺术理论的探讨和设计水准的提高,使环境艺术与高科技相结合,与人类文化相结合,在总结中国传统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有益的设计意识和技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化中,艺术与科学都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创造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反过来,艺术与科学又滋养着人的精神,滋养着人的感性与理性,培养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和真理价值是其本质的规定。但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艺术在向技术性、娱乐性、情欲性、物质性滑落,其精神性、思想性、真理性被消解和冷落;科学被理解为技术、工艺、物质手段,科学的文化品格、理性精神、认识功能、真理价值被忽视和遗忘。西方学者黑格尔、文德尔班、雅斯贝斯、迦达默尔等对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真理价值做过许多深刻阐述。今天我们深入思考和认识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真理价值,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艺术需要与艺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需要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 ,它既关联着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生理的、社会的欲求 ,也是人类渴望生命自由之精神的必然选择。与人类的艺术需要相联系 ,人类关于艺术价值的确认 ,依其发展水平的先后 ,大致也可概括为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等三个方面。但无论以哪个方面为主审视艺术价值 ,都应确信艺术的价值是与人类的生命精神关联在一起的 ,艺术的本体存在也必将是以人类生命精神的永恒需要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3):116-123
随着以审美无功利为基础的现代艺术理念的形成,艺术开始作为特殊的精神领域而存在,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就具有抵抗现实社会中的市场原则和商业精神的特性。然而,艺术的发展又离不开艺术市场的推动和支持,艺术市场的繁荣也给艺术本身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进入市场作为商品而存在的艺术在根本上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集两种对立、矛盾的属性于一身。鉴于作为商品的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性,艺术市场就在艺术与商业、审美与经济、神圣与世俗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张力之中展开,形成区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独特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命运与现代媒介技术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情感交流方式的艺术,不仅深受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和人们的心理欲求的影响,同时也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急剧的媒介技术更迭,使得艺术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当代电子媒介格格不入的艺术,其惯常的命运就是越来越处于边缘地位,或者是变成一种精致的符号,在张扬自己的高调雅致品格的同时,削弱了自己介入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松泉 《北方论丛》2002,(3):127-128
"什么是艺术?""艺术在社会人生中居于何种地位?""艺术何以成为人类精神的栖息地?"如何科学地解决这些艺术的形而上问题,在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领域中向来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都曾经给出了种种不同的答案,有些经典性的论著还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研讨、甚至还曾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普遍的认同,并且载入了思想史册.在艺术美学即将走向新世纪的当前阶段,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在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引起的人类文明的危机,以及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忽视人文教养而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都在昭示人们:高扬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如果人们继续用实用的态度对待科学和艺术,片面地搞"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享有,轻人文教养",忽视科学和艺术的人文涵蕴与价值取向,这必然会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衰退与社会时尚的庸俗化.于是,人们对艺术的形而上追问自然转向了寻求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力求实现科技发展(物质文化)和人文追求(精神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据我理解,这就是于茀同志新著<艺术的位置>出版的现实依据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3.
审美及艺术文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应当深化对于艺术特质的理解,以及艺术与准艺术、非艺术的区别,同时又应十分重视其间的相互交融与动态演进。作为准艺术,在当代艺术发展及其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各种艺术范畴或类型,既要重视其多样化发展,同时又要坚持在遵循艺术特质与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的创新,失去对于艺术特质及其规律的遵循,则会走向艺术的反面。  相似文献   

14.
现代家庭居室强调色彩的艺术感染力,装修趋于简单化,简洁流畅的色彩空间带给人们明亮雅致的心理享受。下面,我们就从家居的七大组成来说明家居彩色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5.
信息社会与数字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数字化信息革命。这次革命将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不仅改变了艺术生产和传播方式 ,它同时也改变了整个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观念。但是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 ,它为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同时 ,也布下了形形色色的文化陷阱。因此 ,对于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要保持人文主义的警惕性和理性文化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6.
艺术生产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表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用美去装点人的生活 ,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艺术生产者往往只有在摒弃功利主义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挖掘创造潜力。艺术生产的成败取决于艺术家精神世界诸因素的共同作用 ,表现出独特性和丰富性特征。艺术生产创造的价值主要是一种审美价值 ,这构成了它与其他产品的质的区别。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同具的商品性使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得以交流和沟通 ,无视这一点 ,将导致艺术走向市场和追求审美价值间的错误对立。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十八世纪的艺术无功利理论,在将功利局限于物质利益的规定下,通过标举艺术应是远离功利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完美而使日益世俗化的社会具有美好的诉求,从而使艺术是否有功利成为对社会中人进行高雅与低俗的身份区隔的标志。然而,来自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艺术本身却表明了艺术从来都与生活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下的艺术产业化发展既是对艺术无功利的祛魅,又是对产业化艺术创造等于经济利益追求的抗辩。  相似文献   

18.
现代艺术作为美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自我救赎与反叛启蒙现代性弊病的重任。现代艺术的发展存在于分裂的现代性视野中,展示了两种现代性之间相互对立却又交错影响的复杂场景。自律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自律地位,承载了祛魅后世俗人生的救赎渴望,是反抗启蒙现代性的第一个产物,但它却与生活发生了抵牾。先锋艺术不满自律艺术对现实的妥协,以美学上的极端主义和实验精神继续着革命性审美反叛,却无法逃脱体制的收编。媚俗艺术在置换了艺术的精神价值后,以虚假的幻想满足和享乐主义本质,开启了文化消费的时代。从自律到先锋再到媚俗,艺术的现代发展逻辑凸显出艺术与生活、体制、精神、消费之间的悖谬关系。在当前喧嚣的文化语境下,人们必须学会正视艺术体制的两面性,透过生活聆听真正的艺术之声,最终肯定艺术的超越、批判与精神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丽妍 《理论界》2005,(12):157-157
人类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起源于对生活的关照。没有生活、人类的意识活动及人类自身也不复存在了,正如马克思所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实际上是生活的产儿,不管这骄子对其母是忠实抑或叛逆,它都无所否认这先天的血缘关系,它的躯体里总有母体遗传的基因,只不过是在态度上有亲近与疏远之别罢了,这种亲疏在艺术形式上的反映有再现与表现之分。再现的艺术,主张客观、真实地描摹生活,作品里应该有生活中物象的塑造,生动的物象使人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  相似文献   

20.
技术语境下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一次根本性技术的发明都会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艺术变革也具有这种性质,现代艺术以强烈的革命态度表示出与传统价值观的决裂。艺术阐释的重心也从艺术创作和美学转向生产和消费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技术异化的批判,仍然具有警示作用;而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人文关怀的一种方式,在新时代的生态语境中,应该重新获取这些崇高意义。艺术变化与技术发展有直接的联系,除此之外,还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精神、观念、艺术家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综合考察这些因素,才能够探明艺术变革的真正原因。但未来发展情形仍然不明了,需要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共同努力。科技“由谁来控制”和“如何控制”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