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与《老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大虑周的古代文论巨著。据刘勰自己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文心雕龙·序志》。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所谓“道”,就是规律。然而我国儒、道、佛三大派,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想规律和创作规律的理解都在歧异,因此,探讨《文心》的思想渊源和归属、便成为“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理清刘勰美学思想的脉络,而且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推崇的儒家思想,其实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思想,而是荀子吸收了道家、法家思想所发展了的儒家思想。他对道、圣、经的看法是和荀学一致的,所以可以和道、玄、佛等思想熔为一炉。同时,荀子的人性论、发展观、研究方法,也对刘勰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讲:“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意思是说,《文心雕龙》的撰写,首先是本之于道。在《原道》篇里,他对此又作了进一步具体论述,认为一切“文”,包括天、地、万物乃至入之“文”,都是“道之文”。也就是说一切“文”都原于道,本之于  相似文献   

4.
作者不同意将《文心雕龙》之道看作是一种超历史的理论现象,不应从个别词句阐释或从先秦两汉思想材料中来寻绎其思想渊源,而应从它出现世纪的文化心理背景及其理论整体的精神意蕴方面来加以考察。通过对“道”的本体特征、自然特征、认识特征和总摄特征的探讨,本文认为它基本上就是以道统儒、兼通内外、富于思辨性的玄学之道。正是此道塑造了《文心雕龙》融合儒、道、佛的思想品格和博大精深、条贯分明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作者不同意将《文心雕龙》之道看作是一种超历史的理论现象,不应从个别词句阐释或从先秦两汉思想材料中来寻绎其思想渊源,而应从它出现世纪的文化心理背景及其理论整体的精神意蕴方面来加以考察。通过对“道”的本体特征、自然特征、认识特征和总摄特征的探讨,本文认为它基本上就是以道统儒、兼通内外、富于思辨性的玄学之道。正是此道塑造了《文心雕龙》融合儒、道、佛的思想品格和博大精深、条贯分明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玄学为六朝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化思潮,刘勰也屡屡论及玄学,并对其著作予以极高的评价:“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论之英也”。那么,《文心雕龙》是否受到玄学的影响呢?本文不揣浅陋,将从玄学本体论的角度对此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汉儒论宇宙自然主要谈构成,至王弼始用“得意忘言”这把“奥卡姆的剃刀”删芜削繁,建立起玄学极其精致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玄学本体论是玄学探讨世界万物本原或本体的理论,何晏、王弼诸人视“道”为宇宙本体,故尔亦称“道论”;王弼改造《老子》思想,以“无”规定“道”,“道者无之称也”,“无之为用,无爵而贵”,表现出浓厚的贵“无”倾向,故尔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与《艺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和《艺概》都是对前代文学实践和理论批语的总结,二者有着颇多一致之处。本文从宗经思想、文学史意识、立足文学实践、兼容并蓄的批评态度、范畴应用五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异同。《文心》因其关注形而上的“道”之哲学探讨,并形成其文学上的“原道”--形而上理论,使《文心》的宏观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能够以开阔的视阈作细致的微观探寻,结合历代文学实际,建构了其“体大虑周”的宏观文学理论体系,在古代文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艺概》因缺乏这种上溯于“道”(本体)的形上意识,故尔其理论性、系统性,均不可与《文心》同日而语,尤其在近代变革动荡的时期缺乏时代气息,而显得传统的包袱相当沉重。  相似文献   

8.
梁代儒生兼佛教徒刘勰(约466—约520年)所写的《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广。我们认为《文心雕龙》是宣扬孔盂之道的儒家文艺经典,是继承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反动思想政治路线,把儒家文艺理论系统化,在文艺领域内定孔学为一尊的儒家重要著作。当前,批林批孔运动正在普及、深入、持久的发展,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孔孟之道在文艺领域内的流毒进行一番认真的清除,很有必要。一刘勰一生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由齐入粱后,他做过好几任官,最后,经皇帝批准出家当了和尚。他是一个顽固地反对进步,宣扬倒退,反对革新,宣扬复古,反  相似文献   

9.
略论《文心雕龙》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质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刘勰巨著《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以文质结合新范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文质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更是传统文质观的理论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章,是为艺术本体论,《原道》即从根本上阐释《文心雕龙》的思想。"原道",源于道,本乎道也。犹言《文心雕龙》之源在于"道"。所以,"道"是理解《原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讲的"道"与"道"之间有同有异。就《原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在根本上取自《易传》,即"《易传》的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精魂"。  相似文献   

12.
文质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刘勰巨著《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以文质结合新范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文质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更是传统文质观的理论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对《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作为“文之枢纽”本义的把握,应与该著基本的理论体系对照互见。《原道》之“道”的涵义有两层:一是“自然之道”,即有其物必有其形,二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儒家政教之“道”。前者强调文学的感性形式存在,后者则赋予其以内容。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在总的归属上,属于儒家范畴。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自然文学观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文心雕龙》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分析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与玄学之名教与自然合一观之间的关联 ,并以此推论《原道》篇之“道”所体现的思想乃魏晋玄学思潮在文论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齐梁时代的《文心雕龙》“体大而思精”,有着深厚而广阔的文化背景。第一,六朝文学创作的繁荣给《文心雕龙》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二,齐梁时代儒、道、释三教同时流行带来了思想的活跃与解放,给《文心雕龙》的产生提供了大环境;第三,齐梁文坛复古与新变两种思潮的斗争为《文心雕龙》的产生创造了小环境;第四,魏晋以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以及刘勰强烈的“树德建言”的欲望给《文心雕龙》的产生创造了理论批评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詹福瑞《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是书的总论,《宗经》为总论之一。《文心雕龙·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所谓“体乎经”,指的就是《宗经》。大凡研读《文心雕龙》的人,...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涉及到许多重要文学审美范畴的论述,本文仅选择其中三对加以分析,借以把握刘勰庞大体系的内在线索和倾向。文学本质论:“道”与“文”《文心雕龙》的开篇之作是《原道》,它一般被人们看成是刘勰整个文论思想的理论基石;而他对文学本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文心雕龙》寓言诗学的逻辑起点和元范例。《周易》最突出的寓言文本特征是“隐”,所“隐”者为“精义”,所以“隐”者为“四象”;刘勰欣赏由这一表意方式所形成的辞近旨远、精义深隐的风格。《周易》和两汉易学的寓言式思维方式还体现在《文心雕龙》的整体篇目结构上,刘勰希望通过对“大易之数”的认同与仿效使《文心雕龙》与《周易》一样成为天道与神理的寓言。“道”与“神理”等终极观念在《文心雕龙》中的意义并非实质性的,而是功能性的,即让河图、洛书、易象等符号与数字有所寓意。  相似文献   

20.
由于刘勰所处的"六朝烟水"时期佛学、儒学、道学,道儒兼综,佛儒兼综等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故而使得我们在以往对刘勰精神世界和《文心雕龙》文本世界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分割体认文本的道理、学理、术理和单一性定刘勰世界观的误解和偏差。其实,刘勰的精神世界应该是由构成世界观的三要素组成———即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价值观;《文心雕龙》文本则是由构成学术研究三要素———基本原理的"道"之理、基础理论的"学"之理和操作理论的"术"之理这样一种基础框架构成的。这一双向三位一体研究框架的构建,是《文心雕龙》研究"解难爬坡"向深度拓展必须应该重新认知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