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文化这个概念,在当前影视剧作中有大众化和高雅化两种现象问题的议论,本文着眼于影视作品中的大众化与高雅化现象问题展开探讨,并结合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要更好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时代特征、中国国情密切结合,必须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密切相联、内在统一,其中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根基,大众化是归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共中央对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度重视.在中国和西藏地区以及相邻省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目的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广大群众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实现党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目标任务.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在中国各个地区条件环境不同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怎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在西藏及相邻省藏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途径大致有“五进入”:一是进入学科,二是进入教材,三是进入课堂,四是进入大众文化形式,五是进入大众传媒领域.在中国时代大语境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包括民族化),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担负责任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史学大众化快速发展,在作品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这引发了各界人士对于史学大众化的不同态度。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于对史学大众化作品标准的模糊,体现了不同历史观的碰撞。史学大众化的发展与作用不容忽视,而关于它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其作品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作品、受众、互联网平台都应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高校招生考试体制与模式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对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的解读,总结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体制与模式的利弊,以便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各民族生活的社会化和苏维埃化是一个有许多重大特点、新现象、矛盾、发展机制以及独一无二的特征和特点的过程。总的来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时是片面的。有平均主义和虚伪历史主义缺点的、原先对待这些问题的“大众化”和抽象态度的习惯势力至今还很强大。各民族由封建一巴依制度向社会主义跳跃的构想成了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态度”的圆满结局。说这一地区至少在某些最重要的关系上比共他民族更多地接近社会主义,或者说这一地区已经扎根于这一阶段,这决不是什么奇谈怪论。只不  相似文献   

7.
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速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西藏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间,必须考虑西藏高等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水平、达到一定时间实现大众化的投入要求、未来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文章试图从2007或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一大众化标准,这两个不同的发展速度来探讨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合理进程。  相似文献   

8.
吴煜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22-124
以群众文化为主的文化场馆在新时期高雅艺术走进大众文化构建中有着新的历史任务,文章主要分析了以群众文化为主的文化场馆在新时期高雅艺术走进大众文化构建中的重要地位,阐释了以群众文化为主的文化场馆对高雅艺术走进大众文化建构的重要作用,对如何发挥以群众文化为主的文化场馆力量提升高雅艺术走进大众文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高校的稳定,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并通过探讨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对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对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了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影响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出发,对在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在大众化的实施过程中,其不仅仅是理论传播,还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被检验,同时在被检验中又不断被完善的过程。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和路径,以说明边境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考虑民族社会的特点,评估现阶段大众化的程度,在民众生活实际与情感需求基础上,以国家各种惠民政策和社会福利措施为契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指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当中。纵观当下的中国,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人民大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无疑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文试着从民生视角出发分析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并探析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准确把握其区域性、时代性及群众主体性特征,正确定位其发展方向、价值归宿、主要任务、战略目标等要素,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功实践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为解决苏联各少数民族文化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套以“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理论。该理论在提出后不久便通过左翼知识分子的翻译和介绍传入中国,并且在抗战初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中被援引进左翼文艺界的话语系统。在此过程中,斯大林民族文化理论在中国发生异变,形成更符合中国新文艺发展的“民族形式”理论。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对斯大林民族文化理论加以吸收和改造,为其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汉化”与“壮化”是壮族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深刻影响到这一现象的,除了文化因素外,亦有明显的地理因素.自宋以来,广西壮族地区所发生的“汉化”与“壮化”现象,背后都有人地关系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对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一方面由于"汉化"的所指具有模糊性。另一方面,当前少数民族社会更多地呈现出现代化、全球化、大众化的特征,所以"汉化"一词应当慎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云南白族本主崇拜信仰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了云南白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并深入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期全面进入数字图像时代,图像获取低成本化和传播大众化;木刻版画作为最古老的图像传播手段,在照相图像的"帮助"下获得艺术的独立,在数字图像时代拥抱图像技术,把图像技术全面应用于创作中。本文分别从创作素材、技术辅助、绘画本体、艺术观念、思维方式五个方面阐述数字图像在木刻版画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带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大众化。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大众化理论基础的分析,进而探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多民族国家城乡社区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现象,即社区“多民族”化问题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专利和发明,而是古代社会已有的特征和社会关系模式.进入新时期,社区“多民族”化问题日益凸现,随之而来的民族关系的演变直接促使了社会结构性变迁.作为社会结构的制度,需要进一步调整其框架和意义系统,应对多民族社区社会关系予以关注和干预.社区“多民族”化本身并不是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只是过去,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制度对社会变迁过程仍具有引导和重构作用.这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市场机制调整与多民族社区个体和群体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