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存在"本身的词意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会呼吸的、有生命的,具有意义感的。在生命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追寻它的意义,它决定着个体的眼界和发展的道路,给予个人重新定义并且不断地超出自身的界限。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以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理解和毕加索艺术作品为例阐述对艺术理解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所谓生命意识,也就是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先秦儒家学派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与探寻有着自己独特的智慧,认为生与死是生命意识的核心问题.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国同构"组织形式密不可分.先秦儒家的生命意识主要涵盖了尊重生命、以生为乐、哀死慎死等内容,这种生命意识的本质不在于对死亡的超脱,而是在于积极尽生,凸显其生命价值.它造就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对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价值现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非虚构"写作特点是从小的方面入手,从普通人的经验入手,去发现时代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与现场感。"非虚构"写作深入理解和表达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事件,彰显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精神。阿列克西耶维奇以纪实文学,用真实访谈的方式表现战争的严酷与人性的坚韧,以弱者的边缘姿态,用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为无名者正名,为沉默者发声。  相似文献   

4.
宗教行为是宗教奥义的物化形式,并以自己的存在诠释和体现着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宗教行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对土族个体而言,贯穿于其社会化过程的始终,并对土族个体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因而,特定的民族文化,对该民族个体的社会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即它是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和民族灵魂的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韦伯(M.Weber)界定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科学,并试图建立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和经验的一般化过程。纵观人类学思想史,尤其是后来的解释学派继承了韦伯的衣钵,人类学也被定位于一种建立理解"他者"的学问。学习他者的世界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其成果形式是可供理解和分析的民族志。但问题是,在理解他者的世界之后,作为人类学家,还必须用人类学的解释呈现他(她)所理解的他者世界。这个再现他者文化的过程可以称之为"理解他者之理解"的知识性再生产的过程。从文化的解释学(如格尔茨的"深描"当地人的意义系统的民族志)到20世纪末开始的反思主义,人们发现,这种理解还涉及针对理解的道德判断及其针对自我的理解,问题直指知识的公共性与共建问题。它已经超越了传统人类学的他者观。此时人们已经不能将解释性理解还原到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德语:Idealt-yp)。那么人类学的理解何以可能?它的主体又将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7.
工具化和生命化是学校教育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工具化教育价值理念将学生看成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并以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行为规制等方式教育学生.生命化教育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本目的,通过对现实生活和经验世界的关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个体特长、道德人格等.在学校教育中应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用生命化教育理念消解工具教育化所带来的种种困境,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8.
"人类生命宁重在社会生命之一面……即人生以求人心,若只留意在个体生活上而忽于其社会生活间,是失之矣."① 梁漱溟这话,让社会学主义者听得痛快--梁漱溟对于社会生活,态度果断,如同社会学神话的讲述者涂尔干,偏向有别于个体生活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向阳 《民族论坛》2007,(12):20-21
土家族孝亲思想主要是指善待父母,它的核心内涵是"顺"与"思"。忠君也是土家族孝亲思想的重要方面,它是土家孝亲思想的扩展。土家族孝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意识,它是生命意识在亲子血缘关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鸡蛋确认生命,界定人生各阶段,充斥人生各礼俗,成为客家地区极其普遍的文化事象.对它的解读,有益于理解客家心灵深处的族群内质,解构客家人生命中的文化价值和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剖析隆林彝族为应对生命的意义以及为向主流社会求同而建构家屋的历史过程。通过供奉祖灵,繁育后代,成为祖灵的生命历程,彝族依照祖灵信仰完成自我生命的意义建构。清中期随着改土归流的深化,在宗族制度为主导的国家秩序的支配下,承载祖灵信仰的神圣空间从祖灵崖转移到了家屋之中,通过在家屋之内实践个体从供奉祖灵繁育后人到成为祖灵的转化,家屋变成了生命意义转化的神圣空间,是祖灵与后人共同栖居之所。正是为了因应清代改土归流历程中各种力量的推动和主动谋求保全族群信仰的两难选择中,彝族形成了以自我的家为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家屋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生意叉和价值的层面来讲,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文精神作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心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对国家、社会及家庭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虽然它通常表现为一种超人的存在),而人从来都生活在实在和想象世界之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吊诡的是,在既已被广泛接受了的"一般思想"里,它却几乎"不为人知"。在常识化的理解中,社会是一个纯粹人间的、排"它"(物、神、他人)的实体。只要翻开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1那本著名的《关键词》,找到与"社会"直接相关的词条(社会、社会学),对这一吊诡,便能有所觉知。据威廉姆斯,"社会"既有具体的含义也有抽象的含义,而社会科学所接受的"社会"定义,是由这两个含义综合而成的。在具体的方面,它指制度与关系,在抽象的方面,它指形塑  相似文献   

15.
慈善是一种公共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慈善是指个人和社会群体自愿地对社会或者受益人进行无偿救助的行为.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这一道德现象就已经存在.然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甚至不同的民族国家里,慈善的性质、内容、范围、动机、目标等等是有所不同的,人们对慈善的理解也存在着某种差别.显然,当代社会的人们不再将慈善视为"恻隐之心"的自然表露,不再认为是"善有善报"的宗教心理所使然,不再被理解为对贫穷者的临时的、偶尔的、直接的、消极的施舍,而将其理解为个人或者社会群体的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秩序的存在要求有一种对共同性原则存在的认可和承认,彼此在相互性意识中实现对共同性原则的接纳和践行,这成为共同性秩序可以发生的社会基础所在,它使得秩序的发生真正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因而,理解秩序存在的文化基础的核心就在于可以化分散为一体的价值观念意义上的统合性力量的存在。由此,基于文化意义上的彼此间共同性的构建成为共同性意识得以塑造和强化的根本所在。而这种共同体意识的存在,在形势上犹如一座宏大建筑物,其构成的诸多要素相互组合搭建而成为一体性的存在。我们因此便需要从个人、社会与文化的诸向度上,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作为共同体而持久存在的有着自身包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支撑性力量的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17.
对发生在广西临江镇的"四月初九"事件进行了考察,认为尽管从表象上看这是一起由政治斗争引发的社会事件,但实质上却是以互酬为主导的农耕社会的社会整合模式与利润至上的商业社会的商品交换规则,在磨合过程中所爆发出来的社会整合模式之间的冲突,是临江周边村寨壮族人"有福同享"的财富观与临江人"独善其身"的财富观持久冲突的一种表现.据此认为,商品交换不仅是一个商品的流通过程,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过程,不同群体对于商品交换的意义秩序的理解和社会实践建构了它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18.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产生了寓意深远的"生殖崇拜"舞蹈。"生殖崇拜"舞蹈是人类早期的文化现象,也是原始舞蹈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对自身的认知,宣泄对生理的渴望,彰显对生命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殖崇拜舞蹈是人类生命最本质的体现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正是由于先民们创造了寓意深远的生殖崇拜舞蹈,促使我对"生殖崇拜"舞蹈文化的探索,促使我追寻其舞蹈背后的深刻文化意涵,这也正是笔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李元元  张科 《民族学刊》2022,13(3):57-66, 144
涂尔干将神圣—社会理解为一种外在于凡俗—个体的强制性存在,自我的牺牲成为个体感知和进入社会的前提,以个体自我牺牲为特征的“集体欢腾”也因此成为涂尔干眼中通向社会的最佳路径;莫斯则暗示,“集体欢腾”所催生的亢奋、痴迷与狂暴会反噬个体乃至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个体注定不能通过这一路径进入社会,相反,保持人—神适度分离的“绝地天通”才是日常生活得以持续的保障;为化解与涂尔干的理论分歧,莫斯以礼物为中介,指出了“社会如何可能”的另一种答案:循环往复的礼物交换能够让“社会力”完全作用于个体,使社会的生产和持续得以可能。重现莫斯与涂尔干宗教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分歧,有助于理解法国年鉴学派宗教人类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与理论延承,能够为准确解读《礼物》提供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史料考证和历史哲学的路径方法探究中国蒙医整骨独到理念、手法的由来,提出中国蒙医整骨术源于自然、源于草原、源于民间而生发于"天人合一"生命自然观的科学推断.由此阐明,它是蒙古民族在自己特有的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同骨伤骨折长期抗争的生命探索的结晶,是人类的原创整骨科学这一概念.正确认识中国蒙医整骨术的由来及其科学渊源,对其理论化、学科化发展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