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生活垃圾污染已成为困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一些农村地区推行的“户存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垃圾处理的高成本与低效率。而采用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可以将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并充分回收利用,实现垃圾的减量与无害处理。目前这一模式已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成功运用,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可观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目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其正确认识和有效推广对提升居民环境、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府、村民和社会层面困境基础上,从农村垃圾分类治理较为有效的四种运作模式出发,具体分析每种模式中运作情况,探究不同主体合作下的治理效果,根据相关经验和存在问题,从建立新机制、明确主...  相似文献   

3.
规训与惩罚: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逻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促进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形成。这一环节的设立,不仅需要外部政府环境管理制度的支持,还应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关系、集体经济等来对村民分类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正是根据上述要求,浙江中部农村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建立起符合当地农村社会特点的垃圾分类机制,村民也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与环境保护合作行为的逻辑关系已经成为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基于219户城镇居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除了年龄、受教育年限和中共党员身份外,以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为要素的社会资本,对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社会网络能够降低居民机会主义和“搭便车”的行为倾向;社会规范能够提高居民行为的可预测性,增强居民投资环境保护集体行动的信心;社会信任则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自主合作行为。为从源头上化解我国生态环境管理面临的“垃圾围城”困境,政府应积极促进居民间的网络互动,完善互惠共享的社会规范,提升居民间的普遍信任,同时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和技巧的宣传力度、发挥党员在遵守社会规范中的带头作用,通过社会资本发展促进公众的自主环境保护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建设宜居城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省政府专门下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11]26号文件)。为贯彻省政府的意见精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工作的通知》(建城  相似文献   

6.
使用填埋法处理农村垃圾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解决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垃圾从源头分类。垃圾分类在农村切实可行,最主要因素是责任主体明确:垃圾产生者、垃圾收集者、分类监督者的责任都明确。把农村垃圾分为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是适合农村的垃圾分类方法,这使得垃圾分类在农村简便易行。政府及时跟上"垃圾分类后续处理工程"的建设,才能确保农村垃圾分类真正推行。农村垃圾分类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的生活垃圾总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而目前城市垃圾处理采用的主要方式仍是露天堆放和卫生填埋,这必然要带来垃圾污染、资源浪费和垃圾处理场地紧张等问题.垃圾分类回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出路.中国的垃圾分类回收难以实施的症结主要表现在观念滞后、理论研究缺乏和政府的工作力度不够.日本具有很好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经验,即国家政府重视、地方政府统计数据完备、有切实可行的削减目标以及对居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教育等,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治理是多方主体不断互动、反复磨合的复杂协商过程。浙中农村垃圾分类机制的建设在地方政府行政命令的影响下开始实施,符合国家环境治理的大政方针,却不一定满足农民的“口味”。在村干部等地方精英的支持与引导下,通过村庄内部的组织引导与管理方式创新,促进农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并根据实践经验来调整地方政府的垃圾分类政策,最终形成一些符合农村社会、具有操作性的垃圾分类制度。浙中农村垃圾分类机制的建设,不仅是地方社会垃圾分类机制设立、调适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农民在垃圾分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塑造分类行为的过程,还是地方政府、村干部、村民在权力关系与社会关系作用下相互妥协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指出科学分类是垃圾资源化利用首要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自身的变化规律、处理技术要求和居民的可接受程度,指出应将垃圾干湿分类收集,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的构想,即设立干垃圾、湿垃圾和有害垃圾三个子系统和相应的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是破解“垃圾围城”和提升城市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对垃圾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武汉市近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调查发现,尽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进入强制分类时代,但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仍然存在体系运行不畅通、强制政策难以有效落地以及社区居民行动意识匮乏等实践困境。因此,完善垃圾分类运行体系,逐步推进源头垃圾分类;细化垃圾分类政策内容,丰富垃圾分类管理手段;发挥社会文明引领作用,提高居民自愿分类动力;真正构建科学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正经历着巨大变化,乡村社会认同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在乡村文化重构的过程中,乡村档案因为其原始记录性而更易唤醒乡民共同的价值、信仰和行动取向。在社会认同的理念下,需要将乡村文化建设与档案文化发展有机结合,寻求持久有效的档案支持方式。构建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在更新文化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民间力量参与、统筹乡村档案资源的建设,并尝试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来丰富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基层建设年活动”,已经基本结束,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整个活动行将结束之际,通过什么方式巩固已有的成绩,进一步健全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成为了此次活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有效的财政支持体系是推进安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立足当前安徽农村实际,从财政补贴、财政税收、公共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等方面,探索构建财政支持安徽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安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河北省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就村民对其设施了解度、拥有情况和使用率、阅读情况和阅读需求等进行详尽分析,参考馆藏相关研究文献,从宣传、资金、设施、人才、管理、服务和评价等方面,对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长效运行机制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认为在实践活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部分同学走过场;二是实践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三是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老化,缺乏吸引力;四是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并从思想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等六大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以嘉兴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载体,得到大学生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它在服务农村、农民和在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目前嘉兴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从项目设计不够创新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嘉兴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嘉兴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村庄非农化、社会资本与农民家庭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焦于社会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家庭—村庄”两个层次的交互模型,考察了不同生产情景下社会资本效用的差异性以及村庄非农化过程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微观层面,家庭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张能够同时提高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而社会网络结构异质性的提高只有利于非农收入的增长;并且随着村庄非农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网络的效应对于农业收入逐步减弱,而对于非农收入的影响则逐步增强。在宏观层面,村庄社会融合程度的提高仅有利于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但随着非农化进程的推进,村庄集体社会资本在农业生产中所凸显的优势将会逐渐削弱。这预示着,中国农村非农经济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乡村社会资本的经济意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从多个维度而不是单一的收入维度来测量贫困和缓解贫困是学术界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少从制度构建上来关注除了收入贫困之外的其他贫困群体,这显然忽视了不同贫困类型群体间的差异性,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构中引入多维贫困视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多维贫困理论及其衡量维度和指标对我国当前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构建我国农村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