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南平市级51位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研究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现状折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建立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这项制度在实践中也正不断地趋于完善。笔者调研了侗族地区在侗族非遗传承中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在传承人队伍建设、徒弟招收、传承环境营造和考评机制建设上尚有进一步细化之处。  相似文献   

3.
“抵杠”作为贵州布依族传统体育竞技,传承并凝聚着历代布依族人民的劳动智慧,张骋蓄发,容纳了力与劲的巧妙转换和运用,然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抵杠”一度被人们遗忘,直至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抵杠”才又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王焕德作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抵杠”的代表性传承人,常年在王官庄及周边村寨组织、传习本民族非遗文化抵杠竞技活动,对本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具有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5.
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实践与乡村社会发展等领域互嵌程度的不断加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性逐渐从单一文化事象的承载者、实践者和传授者向传统文化传承的引领者、乡村文化的代言人和社区秩序的调适者拓展,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文化引领型新乡贤的特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性递变与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开放性、非遗传承主体的价值追求以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关;也正是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体性递变背景下,不同文化群体在主体间性的观照中提升了文化自觉与自省,维系了非遗传承的有序状态,激发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法理分析,认为传承人和群体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二元主体,并结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群体立法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孝纪 《民族论坛》2010,(11):56-57
<正>相传,瑶族的祖先是盘王,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盘王节。旧时,每年农历十月到十二月,瑶族民间通常会举行最盛大的祭祀礼仪—"还盘王愿"。由于时代的变迁,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非遗保护工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旧不能摆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价值中空,失魂落魄依然是困境。要解决困境,首先需要明确精神与观念是非遗的内核,其次要面对传统变迁的现实。当今社会,新媒体提供了一种重育土壤的平台和契机。以裕固族为例,新媒体平台可以使民族文学走下庙堂,更接地气,使民族文化可以传递更远;网络化社区和网络化兴趣人的骤增,使跨时空非遗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追随成为可能。新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有助于非遗价值回归,使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9.
10.
王彦 《民族学刊》2012,3(2):17-22,9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非遗"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创造出新的情境,技艺传承渠道、制品内容、形式功能等都发生着变化。这一方面拓展了技艺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得马尾绣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削弱。但我们不应该夸大这种削弱的消极意义,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传承状态。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的支撑与引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乡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与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文以素有“拉萨的手工作坊”之称的西藏尼木地区为田野调查点,探究了传统手工艺在当地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发展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和改善乡村民生,并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本文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同创新培养的必要性与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应从增强传承人传承意愿、提升传承人传承能力、优化传承的外部环境三方面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苏峥 《中国民族博览》2022,(11):133-13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人文结晶,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深具象征意义。秉承“非遗”传承的初心和使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融进幼儿教育,从娃娃抓起,引导他们以亲身体验、参与互动的方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树立其对家乡、民族、国家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意识,是文化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为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广泛开展,本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加以辨析的基础上,以龙岩新罗区文化馆在幼儿园开展的特色活动为分析案例,对在幼儿园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的可实施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建立在对其生存机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汕尾妈祖信仰的生存机制十分优越,进入到可持续的运作态势.其表现在既不断涌现妈祖显灵的辉煌事迹,又将妈祖信仰融入国家主流话语体系,民间信众和政府共同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参与到非遗记录、保存、传播等各个方面。我国非遗非物质遗产数字化目前处于“在场”阶段,非遗数字化更加注重文化与不同领域的交流和互动。以民族服饰艺术类节目《丝路云裳》为例,非遗数字化在内容与面向呈现出多领域、多学科、多渠道与多群体的相互融合,在文化共享的整体期望中产生出更多面向的转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正>吴念姬,侗族,1962年出生于湘、桂、黔交界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陈团村。"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一次次从县文化局领导手里接过由相关部门颁发的证书,吴念姬怎么也想不到:短短3年间,流传千年的侗家山寨织锦技术竟然一跃成为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也因为擅长织锦而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候选人。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样本,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致力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高,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湘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样本,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致力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高,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湘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