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智慧结晶。如今,地方性儒学思想的发展与传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围绕地方性文化中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与现代价值进行阐述,详细的分析儒学思想的发展与传承,旨在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苗族贾理的传承提供了反思少数民族原生形态教育的新视角。在主流文化尚未大规模进入前,西南少数民族有各自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本文基于黔东南州丹寨县的田野考察,在历史语境背景下、从苗族贾理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论证其补充儒学教化而成为苗族传统社会内部的“官学”,尤其是贾师办班授贾形式因其正式性、目的性可视作苗族特色“私塾”雏形。西南与中原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贾理融通转化儒家思想,在育人、传承地方性知识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重审典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段吉福  刘英 《民族学刊》2022,13(2):105-117, 144
彝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其民族精神、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有密切关系,更与儒学的影响、彝族对儒学的自觉选择有密切联系。儒学在彝族中的传播、影响历史久远,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阶段性演进的特点。彝族哲学思想一方面是彝族先民基于自身社会生产力水平、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的结晶,因而深深烙下了彝族鲜明的印记;但另一方面,在彝族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交融激荡,彝族对儒学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及民族间哲学和思想文化的输入交融,提升了彝族哲学文化思想的理论水平。彝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成为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这充分体现了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彝族先民通过吸取儒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的开放品格。  相似文献   

4.
就仁学起源于东夷族,孔孟思想是对先秦时期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总结;儒学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孔子没有删<诗>、<书>,作<春秋>等三个问题作了论述.认为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当前儒学文化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汉族移民的文化教育需要而广播儒学,以儒学为中介的文化交流,中原政权开疆拓土过程中推行府县儒学,在少数民族土司贵族群体中推广儒学,著名儒生、地方官员及谪臣等推行儒学,以及以儒学思想影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等,都是儒学在青藏地区传播的重要方式.儒学及其文化传统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促进了这一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风 尚的优化,是该地区构建文化认同意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罗胜 《民族论坛》2022,(4):80-91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儒家文化发挥了重大的聚合作用。廉希宪的儒家信仰与其“夷夏民族命运共同体”践行紧密相联,这种践行一方面与廉希宪坚定的孔孟信仰和推崇复三代之治的儒学理想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元儒的道统思想紧密相联,特别是与许衡、郝经等基于儒家道统思想倡导的“用贤图治”“敬天勤民”“行道济时”,以及“以身任道”“康济斯民”等夷夏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范畴紧密切合。同时,应该指出,廉希宪这种践行方式与元代高昌世族内迁,接受中原儒学息息相关。由于儒家文化影响的深入,大量的高昌世族纷纷与汉地各族通婚,并形成了一个个“夷夏命运共同体家庭组合”,这可能是影响廉希宪以儒学践行夷夏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7.
夷族是夏、商、周三代活动于北方的我国古代重要的少数民族。古代夷族有高度发展的文化 ,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主源之一 ,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孟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 ,儒学思想源于华夏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可以“把玩”且穿过时间的遗存,栲栳是黄河宁夏段贺兰县传统乡土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解读和振兴属地乡村的重要工具,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人类学文化记忆等理论的综合视角在对其保护传承实践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现实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策略,希望在实现栲栳生命“游戏-非遗-生活”回归的同时,也为他者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一种地方性经验与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4,5(2):20-27,115-116
儒学与藏传佛教曾长期在藏汉两地之间进行互动传播,彼此影响。这既有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交通、人口迁徙以及儒学和藏传佛教各自的特质等方面的根据,又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与彼此影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上,且形成一种以形式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的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结构模式。其实际效用是多方面的:拓展了藏区藏民族和汉地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视野,丰富发展了汉地和藏区的思想文化内涵;促进了藏区和汉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11.
陈潇 《民族论坛》2010,(2):11-12
<正>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围绕"文化湘西"、"文化大州"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努力推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一是制定颁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制定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上海城市文化最初是中国一种地方性的文化从上海培育、发展起来,并且主要与上海开埠有关,渐渐地作为一种现代中华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蔓延传承。海派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并且是处于流变之中的文化,具有较强较广的历史包容性。它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西方文化的嫁接,是指一种产生于近代以后的上海城市之中,最为典型反映上海这一独特的工商业大都市文化风格的特点和个性的城市文化,在形式上既表现为历史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如历史建筑、名人故居、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也表现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和制度文化,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海派文化”的内在容量及其发展变动的历程体现了时代变化、社会生活与制度的变迁,呈现出地域人群的人文传统、精神理念、伦理道德、价值追求等,对该地域大学生思想念、社会行为、品格塑造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音作为地方性文化,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更凸显其地方性文化的魅力与地位。笔者将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先生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从其内涵、外延、价值逐层深入论述,以“地方性知识”研究视角来分析南音的生存现状、文化形态等方面问题。最后,回归文化生存现状,讨论南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梳理龙脊古壮寨社区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地区贫困村寨的参与式发展问题,认为整体贫困制约着龙脊村民自主参与古壮寨旅游开发,社区主体居民参与程度不够,非物态的当地社区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较少,龙脊古壮寨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可能路径是延伸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消化农闲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社区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现代生产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全球文化协商与地方性传统生态知识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范小青 《民族学刊》2020,11(3):73-79, 137-138
在传统的实地社区难以发挥既有作用时,新媒体和网络社群在凝聚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的田野调查发现,网络社群已成为传播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不仅传播传承民族文化,还传承红色文化、家教文化;网络社群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生产性保护、促进社会参与和年轻人参与的重要力量,有望与政府行为形成合力;但要让兴趣转化为传承,仍然任重道远。为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从思想上充分重视网络社群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动群众参与传承,同时培育“新乡贤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网红”,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品牌,借助新媒体平台全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6.
郎玉屏  刘毅 《民族学刊》2022,13(1):73-81, 139
中央王朝在清代雍正朝改土归流以前从未对西南边疆实现过直接统治,导致儒学教化长期缺位而使西南边疆的大部分区域仍然处于“化外”阶段。清朝入关以后,“华夷一体、天下一统”的大一统政治思想逐渐形成并在西南边疆得以政治实践,西南边疆因此具有了和内地一样实施儒学教化的条件。清政府把儒学教化思想与西南边疆治理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体系,铸就了西南边疆与祖国内地持久的、稳定的、多民族的大一统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旅游社会的存在使得个体与地方性社会在转变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成为个体建构休闲情境的一种方式,亦成为地方性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旅游社会改变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往方式,旅游者休闲情境的建构满足的是个体的非物质性需求与感官体验,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彰显自我文化价值的手段.旅游社会使得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现代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是个体对自我体闲权力重视的结果,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对自我发展权力重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成果根本的创造力,同时也是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及艺术传承的总体,也被成为华夏文明,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由中华儿女不断完善发展的优良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经久不衰,内涵丰富。群众文化即指把群众作为主体的并且始终在群众中传播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加快并稳定社会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传统文化传承和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秦汉以来,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就在思想文化上不同程度地受到孔孟儒学的影响,无论是契丹、女真族,还是满族等少数民族,都有选择地接受或尊崇儒学中的三纲五常、仁学、理学、心学、气学、天命观、人生哲学等思想,使其成为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儒家思想文化在东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对提高该地区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战略的政策下,全国各大公共文化机构,如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充分发挥了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用。各级各类展览层出不穷,这些文化窗口的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被大力弘扬,并为其走向国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各种艺术展览中,美术创作展在展次与数量上占据重要地位,有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国画、油画、年画等不同画种的,不同地域内容的,老、中、少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等多种。然而,近年来美术创作中的"工匠"制作层面被大力推崇,值得美术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