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内外学术界历来把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改革统称为王安石变法.但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即闲居江宁,元丰新政完全是在神宗主持下推行的,理应视为神宗变法.事实上熙宁新法与元丰新政不仅主持者不同,而且指导思想亦大相径庭.本文深入解析了熙丰年间改革路线逐步变质的内在机制,指出关键在于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的价值取向不同,进而重新检讨了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现代化之路崎岖坎坷,济南清末新政和自开商埠前后的早期现代化之路呈现巨大反差,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结合近代中外大背景,探讨济南及中国清末新政前后早期现代化巨大反差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3.
警察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构件,警察形象是警察制度的组成部分。清末新政是一场以现代国家为取向的改革,警察制度的建立和警察形象的建塑是新政向西方学习的主要成果。因此,警察形象建塑不得不打上现代国家取向的印迹。官方和社会从多方面建塑警察形象,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警察形象发生了本质性变化。这些变化既是新政的结果,也为新政创造了条件,更为警察形象的持续向好,进而为警察制度和现代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后一次封建王朝的自救运动,它在军事、教育、经济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政治上主张革除专制主义制度的弊病,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由于不完全的政治市场的存在、政治制度具有自我强化的机制,以及收益递增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某种路径依赖,并使它处于毫无效率的"路径锁定"状态。清末新政因为在政制创新上毫无建树,不能打破专制主义的制度均衡,难以突破专制主义制度的"路径锁定",最终以失败收场。因此,从制度属性的特征分析,路径依赖是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整个中国近代,由统治层发动的应对西方文明挑战的重要变革有三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从转型社会理论研究范式看,近代中国的三次变革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构性。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三次变革的经验教训有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清代监察制度问题,论述了清代监察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分析其制度的得失,以揭示其制度演变的规律性,总结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城市间的"抢人大战"越来越激烈,本文利用70个大中城市的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人才新政对房价波动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能够带动城市房价上涨和经济增长;在人才新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房价存在中介效应,人才新政能间接通过影响房价上涨,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房价波动具有负向调节人才新政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当房价较低时,会增强人才新政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作用,当房价较高时,会减弱这种正向影响作用。因此,本文认为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权衡多种因素;实施差异化的人才新政,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完善人才制度,有效配置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外交家、诗人,也同样是出类拔萃的政治家、思想家.这主要表现在他担任湖南按察使、参与主持湖南新政之际.他首创了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在组织时务学堂、南学会中功不可没,而在鼓励实业、扶持民族资本的发展上,亦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湖南在新政年间,"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所谓“新政”的大环境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张荫棠和联豫在西藏实施各项新政措施,其中之一即“收回政权”,实行政教分离。这一措施使得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自救改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吏治腐败犹如政治之癌,在本来就已经腐朽的旧制度之上滋生蔓延,形成了一种积重难返的恶性循环,从而葬送了新政,加速了清王朝的败亡。清末新政的失败警示我们:改革时期,也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时期,必须处理好推进改革与治理腐败的关系,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会给改革44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反之,则会葬送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清朝在甲午之战中的惨败,使清朝由以“西人为师”转为向东方的邻国日本学习;日本从本国当前和长远利益考虑,也主动提出愿为清政府培养留学生;同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措施也促进了赴日留学热潮的形成;加之早期赴日留学生的宣传和鼓动,也带动了大批国内学子赴日留学。在上述这些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最终在清末形成了一个赴日留学的高潮。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是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与戊戌变法相比,除了因为政策上的相似和趋同,还因为两次改革都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改变,培养了资产阶级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及法制社会等理性精神,因此,被认为是戊戌变法的继续。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中国出版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完成其古今之变,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形成具有近代形态的新式出版。变革与转型的因素贯穿和渗透于晚清出版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从宏观上看,印刷技术、出版物形制、出版物内容、出版物类型、出版机构、出版观念、出版管理体制、著作群体、出版交流、出版社会作用等10方面的变革能够充分反映和印证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进化论”与“三世说”理论、“民约”与“民权”理念、“分权”与“集权”思想以及“立宪”与“法治”主张四个方面探讨晚清戊戌维新派的主要宪法思想,力图从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的差距中探索制度生成的历史逻辑,并由此揭示民主精神与共和制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朝鲜在清朝"三藩之乱"期间对清朝进行了广泛的情报搜集工作,其主要的搜集渠道有三条,即:"燕行使"的情报搜集、义州方面的情报搜集以及自日本对马藩获取清朝情报等。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朝鲜所获取的部分情报有"失真"的现象,但这些情报依然有着不容低估的价值,因为它们是朝鲜此时制定对清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背景与动因 ,发动者与主持者 ,形式与内容 ,影响与效果 ,性质与特点 ,以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集中论述了晚清三次变法新政 ,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清末改革之间的关系 ,指出它们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它们这间相互关联 ,不可割裂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及其主要历史人物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对所谓新历史观进行了回击。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因为改良社会的需要,《儒林外史》受到普遍的重视,对它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的研究也蔚然兴起。本文从宏观上扫描了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并归纳总结了其研究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20.
戊戌前后至清末十年,在"商战"、"学战"思潮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数种由各地商务局主办的"商务报",大力倡导振兴工商业,刊登清政府商业政策、消息和各种论说,译介国外商业章程、商业教育制度和商学书籍,在商业学校普遍出现以前,承担起传播国外现代"商学"思想和知识的重任,影响深远.本文对这一问题作出详细梳理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