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进而点明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融突和合、化解矛盾、张扬个性、创造新生之特征。因此以和合思想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符合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背景、新发展观和发展规律。和合思想可以作为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的方法论,以和合的时空结构思想来指导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化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中国本土设计文化与全球设计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实现中西设计文化差异的协调与传统设计文化的现代转换,为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作出最优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已然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心间,建立在和合思想、人伦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思想和无为思想等传统中国文化和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管理,符合中国管理实际,能够很好地弥补西方管理缺陷。以集权型组织和权威型领导为特点的中国式管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但所有的组织风险都由管理人员承担,不仅增加了管理者的压力,也会降低创新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庙会是举办方与参与者依某寺庙场地,怀着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构起来的具有信仰性思想情感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内中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庙会祭祀是一种和合的表现。人们祈望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将矛盾冲突协调化解,实现人神天地新的融合。庙会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敬畏倾诉的平台,体现了民族传人循礼遵规的道德情怀。传统庙会为民众提供了多种愿景实现的文化场域,是一种地域生活的“和合”。  相似文献   

5.
一般圣经汉译学者认为,圣经和合本的成功在于其采用了倾向于源语的"字句切合"的翻译策略。此外,和合本也尽量贴近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一些哲学思想方面的处理融合进了东方式的思维,以使圣经思想更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约翰福音中将Word译为"道",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及圣经中的Word的分析,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尝试证明圣经中译本的归化翻译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管理理论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管理精神相结合,并吸收东西方企业管理文化中的优质成分,相互融突而和合,从而建构中国自己的社会、企事业管理文化精神—和合管理学。完整地理解和合管理学概念,可从和合管理学的原理、控制理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合管理学的企业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同时,和合管理学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医学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为中国文化的开创与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医学道德 ,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 ,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尤其是儒道思想中的人本思想与和合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医学道德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和合翻译思想渊源于中西方哲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天人合一论"是和合翻译思想的理论基石,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庸之道"是其行为依据;西方文化的心理结构"存在实体说"是和合翻译思想系统科学性的源泉,西方文化的工作机制"四因说"则是其范式构建性的动因.同时,兼容中国人文精神和西方理性分析方法的和合翻译思想亦是中国译论"‘质'中兼‘效'、人文调和"的传统宗旨和西方译论"'效'中见‘质'、目的协和"的主流主旨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映现.  相似文献   

9.
从外交哲学的视角理解"和谐世界"理念能够使人们更深入地解释"和谐世界"的内涵.新中国的外交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进步思想三个来源,其中和合文化是其根源与核心.中国外交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这是外交哲学与外交实践互动的逻辑必然."和谐世界"是和合精神的时代反映,也是对"求同存异"思想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0.
"尚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多次阐述,特别是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外交活动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合"外交思想:一是用中国传统的重"和"思想丰富和平发展思想与"和而不同"思想;二是把中国传统"合"的思想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合作共赢思想。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对社会的追求和认识,它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非常丰富,按其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七大部分,即生态和谐思想、政治和谐思想、经济和谐思想、文化和谐思想、社会和谐思想、人伦和谐、世界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2.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而和谐社会观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中。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首先从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观。其次从个人自身和谐、社会内部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大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最后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两个关键内容,官民和谐观和价值和谐观。  相似文献   

14.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成果的相互融合,这既是对传统思想文化成果进行现代转换的需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周易》对于人生行为的教化意义,是《周易》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核。以"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人生的敦淳启喻的教化作用,是这种哲理思想的生动的社会显现,也是《周易》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周易》还进一步从道德教化的范畴,提供了一个"圣人"教化的遵循模式。《周易》中的"圣人"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所决定的,"圣人"与"天"的和谐一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此外,《周易》还提出了个人自我道德约束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着悠久的“和合”文化传统,主张“和谐”的同时,更强调“和而不同”,这种观念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且影响深广,其合理成分与现实价值对探索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实现模式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立足于以人为本,崇尚和谐,追求天人合一,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与之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的尚俭戒奢伦理,可以增进人的德性,提高文明水平;可以持家、兴国;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从而构成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伦理表现出鲜明的东方特色,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善待生命,关爱万物;道法自然等,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极富启迪意义的思考.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中国传统伦理的绝对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思想对当今中国外交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当今中国对外以“共建和谐世界”为目标,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倡导通过协商和平方式解决国际纠纷,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由此可见,当今中国外交带有中国特色,鲜明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母体。它将最高的和谐"太和"作为自己的美学理想,以"贵时通变"的审美态度,在对生命本体的殷殷关注中体认出生生不已的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20.
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绘画将不成其为中国绘画;无视中国绘画固有的创造法则,对中国绘画的任何触摸和探讨,无异于缘木求鱼,徒劳无益。如果说西方绘画的哲学源头是"本体论",那么,中国绘画的哲学源头则是"和谐论"。"本体论"催生了西方绘画的"摹仿论","和谐论"催生了中国绘画的经典论题"意象论"。正是通过"意象",中国绘画的形象创造才实现了物我在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形与神等诸多方面的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