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影响最大,它的创始人、编辑、主要撰稿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以及胡适等,又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因此,一般均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许多研究或回忆新文化运动的著作,也就往往围绕着《新青年》杂志和这些主将们而展开。这是符台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在《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之际,近代以来逐渐被“博物馆化”的儒教与曾推动儒教“博物馆化”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知识空间中却似乎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命运逆转。对《新青年》涉及宗教认知、社会进化论等理念的价值重估,与对曾由新民主主义论的革命史观主导的新文化“故事”的历史重写,两种互惠的历史动力,促使新文化运动某种程度被反向“博物馆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书写逐渐从“典型的历史”走向“真实的历史”。《新青年》以个体自主为核心价值,绝对肯定人的意志和能力。它不仅呼应、承接了儒学近代转型、朝向人性回归的根本命题,也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从新文化运动开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而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青年学生的毛泽东十分仰慕年轻的教授胡适;五四时期,毛泽东与胡适在反对中国旧势力、旧思想、旧军阀等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与胡适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清末至新文化运动前的新史学以西方历史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科学实证为基本方法,它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变革和深入发展的奠基石。本文对这一时期新史学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新史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三大表现形式,新史学的三个特征,即科学性、民主性和民族性,及其重大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受了外国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昔日学界论述此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追避或忽略中国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日本影响”因素,这是悻于历史研究穷源竟委精神的。本文试图从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留学日本所接受的文化内容及中国新文化运动“过滤”日本近代文化两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并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留日时接受的思想文化内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指导者名存史册的不少,但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创、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吴虞等。上述人物…  相似文献   

6.
戴季陶早期文化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党的思想家戴季陶曾有过一段“热心于革命、正义与改革”的历史,即青年戴季陶时期,这主要是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的文化问题的论战中(主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曾提出一些比较进步的主张。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对戴季陶的早期文化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化郑万鹏“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学习西方的运动,它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运动引向一个极端。早在明末清初,西主传教士带来了一些实用性的科学技术,明人也翻译了一些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这些都属于理智层面的。变法运动失败,...  相似文献   

8.
在《圣经》汉译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三次高潮,而晚清以狄考文为首的一批新教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主持翻译的《圣经》官话和合译本则达到了顶峰。其目的虽在于宣传宗教,然而由于《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成功的白话翻译,因而在客观上奠定了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其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轫的催化和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9.
《经学辞典》指瑕丁鼎经学自汉代以来就一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干地位。历史上,它曾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美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发生过多方位的深刻影响。本世纪初叶,随着封建王权的被推翻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经学被逐出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正...  相似文献   

10.
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近年来的吴宓研究成绩巨大,使人们认清了吴宓的真实面目。吴宓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有某些合理的因素,但新文化运动伟大历史功绩不容抹煞,这个运动也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优秀传统文化遭受践踏。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是腰斩了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结出的硕果?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五四运动既没有腰斩新文化运动,亦非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两者是中国近代救亡大树上同一花期开出的并蒂双花,在难得的自由里竞相盛放,终因救亡的急迫而此长彼消。五四运动成就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让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文化运动亦极大滋养了五四运动。百年之际,重温"五四",是希望在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此消彼长中乞得宝贵的历史经验,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贻误时机,以回应"五四"的早期诉求,实现当代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语]一百年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们针对的问题、倡导的观念、提出的规划,却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今天的社会生活,也影响着今天每个中国人的言与行。当代中国人不仅生活在当下,更一直  相似文献   

13.
论及《甲寅》,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章士钊在1925年创办的《甲寅》周刊,该刊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攻击已为众所熟知。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了对于作为该刊前身的《甲寅》月刊的研究。《甲寅》月刊是1914年5月由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办,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周刊迥异。它不仅在组织上同《新青年》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思想上对于《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有着很大影响,《新青年》的许多思想都可以在《甲寅》月刊中找到它的原型。正是由于这两份刊物之间存在着不可割断的密切关系,以至于有人称《甲寅》月刊为新文化运动的鼻祖。那么,《甲寅》月刊在思想理论上究竟对《新青年》产生了什么影响,它在新文化运动酝酿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对本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变革历史的逻辑整合孔范今在对从梁启超倡导三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开始前的一段文学变革历史的许多描述与阐释中,迄今仍存在着许多粗疏甚至模糊不清之处。对这一段历史重作审察并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逻辑整合,对于深化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还...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的推行,使中国对西方戏剧的接受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西方戏剧与中国有了更广泛层面的接触。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推动西方戏剧的接受,是因为它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思想启蒙为目的掀起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西方戏剧的接受,应被视为新文化运动者在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中采取的重要策略,它也现实地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以民主和科学为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中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体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对我国的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体育文化理论的宝贵财富,对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中国人似乎无可置疑地陷入了一种进退维谷之境。一方面对现代性的追求、历史脚步的前行与进化使人们不断失去对传统的记忆,传统的生命理想和道德理念被虚无主义的景象替代了,人们处于前所未有的无归属感和荒谬感之中。另一方面人们又不能放弃对现代性的追求,现代化使劳动过程愈加合理化印机械化,它以无与伦比的加速度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换而言之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本世纪末年的中国人是矛盾的、焦虑的。中国本世纪初的激进的全盘否定传统对西方式的现代化充满信心的新文化运动已经成为历史往事,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18.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语文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是促进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二是推进了汉字改革运动的发展,三是确定了新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基本方向。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语文现代化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发挥着长远的、不可低估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百年之际,在充分肯定我国语文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要重视和思考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要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更好地继承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遗产;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要处理好民族共同语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问题;要重视缩小两岸语文差异,突破语言文字信息化瓶颈;要理性对待汉字,珍惜汉字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重评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萧心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旗手,这似已成为共识,然而这一论断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才能成立呢?本文试图对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作一重新探讨。一“五·四”运动期间,就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者为学生运动奋力奔...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五四”运动是一个爱国反帝运动,又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它的最大功绩是在中国形成了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新启蒙运动的高潮,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