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大队由十二个山庄组成。解放前,全村二百四十七户,其中贫下中农一百七十六户,中农六十一户,富裕中农十三户,小土地出租者四户,富农一户,地主十五户。(全村贫苦农民)共租种地主杨胜元、罗安邦等人的田地一百五十四亩,交租七百九十石,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穷人头上两把刀,租子重、利息高;穷人只有三条路:逃荒、上吊、坐监牢。这就是当时惨景的真实写照。地主掌握着大量的封建土地,对农民进行高利盘剥,手段是十分残酷的;租  相似文献   

2.
最毒不过地主心。在旧社会,万恶的地主阶级,在残酷地压迫和剥削着各族劳动人民的同时,还常常互相勾结,打着“民族”的旗号,制造纠纷,从中取利。俺家就是在地主制造的一场纠纷中倾家荡产的一户。  相似文献   

3.
我是个苗族贫农,解放前遭受地主残酷剥削,受尽了苦难.我家原来住在黃平县谷陇区黄泥坡,有七十挑薄田,靠我们一家老小的辛勤劳动,日子还可以过得去.丙寅年(1926年)大旱,灾荒严重,我家没吃的,向地主杨满公借得粮食四斗(每斗五十斤),地主说,秋后要还八斗.但是,只过了两个月,地主就来逼债了.他不等秋后要粮食,当前就要大洋买田,指头一掐,算盘一敲,一块大洋三碗米(六碗为一升,重五斤),  相似文献   

4.
漫话苗杉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绿色林海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占森林面积一半以上、伸延数百里的杉木林。这种杉木,由于生长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地区,所以又称“苗杉”或“苗木”;而当地苗族侗族人民则把它比作“黄金”。据《黎平府志》记载:“黎郡旧多杉,排山塞谷,价值巨万,居人命之日;‘积金满山’;及其伐之也,修皮涤节,黄明耀目,居人命之日:‘黄金晒日’。”关于苗杉,流传着一个这样的传说:在清水江畔,住着一个英俊的青年,因家贫无力娶妻。有一天,他在地里劳动,看见远远  相似文献   

5.
在著名绘画艺术大师叶浅予的很多名画中,相当部分是以贵州苗族生活和风情为题材的,如《贵州马帮图》、《苗家织女图》、《苗岭之春》等。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叶浅予既以漫画蜚声画坛,又是一个丘壑满怀的山水画家。他的舞蹈人物画,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他曾说:“我从漫画转向国画,宿愿已久。抗日战争推动了我,苗区之行是个机会。”此番话,道出了叶浅予的国画,尤其是舞蹈人物国画与贵州苗族人民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漫画、山水、人物齐备的绘画艺术大师,1940年的“苗区之行是个机会”,是一个关系到他艺术道路的颇为关键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6.
<正> 苗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几千年来,苗族人民从北面南,由东而西辗转流动,足迹遍于半个中国,他们每到一地,就以自己坚韧的劳动和罕见的吃苦精神,夺雾而出,戴月而归,披荆斩棘,开山辟土。在遭受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和扼制的艰难环境下,顽强斗争,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7.
在贵州等地的苗族人民中,有一种吃牯臟的陋俗.所谓吃牯脏,就是杀害大批耕牛祭鬼祀祖,乞求鬼神"保佑".这显然是一种封建迷信陋俗,是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用来剥削农民和束缚农民的一根绳索,它给劳动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谓"吃一年牯臟,背十年账",就是生动的说明.因此,这个不利于生产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封建迷信陋俗,  相似文献   

8.
<正> 贵州清水江施秉、台江地区的苗族每年农历五月都要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俗称龙舟节。据历史文献记载,苗族的先民为“三苗”,很早以前就劳动生息在江汉地区以及洞庭湖、鄱阳湖一带。他们生活在江河纵横,湖泊稠密的水乡泽国,在这种特定的生存环境中,三苗集团早在渔猎时代就创造了与水神(“龙”)交流的竞渡活动,足见龙舟竞渡由来已久。贵州台江施洞苗族对“龙舟节”的传说是杀龙及分食龙肉。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清水江边有父子俩以打鱼为生。有一天,父子正在江心打鱼,儿子突然被恶龙吞没,父亲潜水找到龙洞,儿子已被恶龙害死,父亲一气之下,放火烧了龙宫。此后,接连九天九  相似文献   

9.
张胜兰 《民族学刊》2014,5(5):25-33,107-109
以贵州为中心,回顾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的苗族传统服饰所受的来自中央政权统治的影响,可以看出统治者所采取的改装政策,在不同程度上使苗族受到了一种来自“他者”的欺压,从而形成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历史背景,强化了作为个体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而中华民国的诞生给苗族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被卷入近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苗族,更深地陷入了对汉族的抵触感与不得不接受汉文化影响的无奈感的矛盾中。与此同时,新一代的苗族精英开始以超越地域局限的视角来思索自己的民族,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国家”、“苗族”、“不同地域的苗族支系”这样一种重层意识被强化,而苗族传统服饰的存在和变化加深了这种多重性的苗族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0.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1.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现有人口42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湖北、广东等省区。其中,黔东南和湘西为“大本营”,历史上有“千里苗疆”之称。苗族地区在经济上的重大特点之一,是桐油和杉木生产非常发达。自古以来,桐油和杉木的经营对苗族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貴州省劍河县苗岭山区的施洞人民公社,有六千八百六十八卢,三万一千六百二十三人,其中75%以上是苗族。这里的苗族人民在解放前連“斗大的字也認不到一升”。那时,能入学的兒童,仅占适龄兒童的5.9%,“八大印子”(八大恶霸地主的总称)是不准穷人的孩子讀書的。如平兆村初小,共十八个学生,十个是地主、五个是富农、三个是官僚的子女。从解放到1957年,学校敎育得到迅速發展,小学已增至三十六所,学生有二千一百六十人。苗家有这样一首山歌:“‘八大印子’狠心狼,不准娃仔入学堂;共产党来到苗岭山,苗家才有了入学权”。但是由于学校發展  相似文献   

14.
那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金黄季节里,王建林来到苗族寨子水塘村访问。苗家子弟到苗寨,自然是分外亲热。青年人找他问长问短,老年人又拉他到火塘边上“冲壳子”。他们语言无阻,感情无隔,越谈越高兴。谈到生产,就说起苗族撒种包谷,不如汉族产量高的事。老人们说:“唉!苗家生来命苦,生产永远也赶不上汉族。”王建林问大伙怎么不学习汉族的好种法?可是他们却说:“苗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嘛!”  相似文献   

15.
1934年冬,贵州边远山区剑河县,朔风凛冽,国民党抓兵派款,地主逼租要债,人民饥寒交迫。这时,中央红军长征到了此地。红军右路纵队行经剑河城附近一个苗族村寨时,看到一位60多岁的苗族老妈妈,身着单衣,怀中搂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小男孩,倒在路旁,瑟瑟发抖,已经气息奄奄。许多红军战士围在她身旁问长问短。这时,一位身材高大,态度谦和的红军首长来到这位老妈妈身边。身旁的战士告诉他,这位老妈妈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去,儿子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当兵,全家人没法活了,就  相似文献   

16.
<正> 靖州,是湘西南苗族聚居区之一。在历史进程中,靖州苗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团结战斗,曾多次起义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篇。本文就有关斗争史实简略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83年金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出一个新闻:苗族女助理农艺师吴池莲当选为古丈县县长。古丈县是湖南省驰名的穷县。清朝咸丰年间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吾地山多田少,土地瘠薄,五谷皆不能养活……”在这块94万亩的山地,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人民。吴池莲带着一股庄重的责任感走马上任了。一个有3个孩子的妈妈,能带领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贵州省镇宁县六马区简戛公社仡佬族社员朱应安同志的家史。这篇用血和泪写成的家史,不只是朱应安个人在解放前的悲惨遭遇的回忆,也是对整个吃人的旧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控诉;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进行阶级教育的一个生动材料,也是进行马列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一个活教材。在这篇回忆中,朱应安同志明确地揭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天下的狼都是吃人的。在旧社会,不管哪个民族的剥削阶级,对我们穷人都一样狠毒,就连本宗本家也不例外。”这是一个最普通的真理,但也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条真理。朱应安一家在解放前历受布依族土司、汉族地主和官僚以及本民族的富农(同时又是本家叔叔)残酷压迫剥削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民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说明了不论是其它民族的剥削阶级,或者是本民族的剥削阶级,或者甚至是本姓本家的剥削阶级,他们压榨劳动人民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任何民族的区分的。而这也就不难懂得,一切民族的反动剥削阶级,打着民族的招牌,打着同姓同支的招牌,来挑拨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不过是麻痹劳动人民阶级意识、分裂他们在阶级斗争中紧密团结的一种欺骗手段而已。朱应安同志的家史,只是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劳动人民血海深仇中的一个点滴。那些在解放前长期生活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下的人们,他们所受的压迫和痛苦,更是骇人听闻。本刊还将继续发表这方面的材料,以便通过大量的回忆对比,对广大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在解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进行具体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以及马列主义民族观的教育。并殷切希望各有关方面和读者向本刊大量提供这方面的典型材料。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苗族兄弟聚居的黔西南山区,是“夜郎古国”故地,曾以妄自尊大而载入史册。时移世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有些什么变化呢?这里能否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呢?在今年初夏我踏上了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穷则思变,夜郎不可自小“想起贵州,就想起六山。”记得这是一首诗里的第一句,我真为这位诗人的联想叫绝。是的,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的贵州,哪儿不是山呢?在这十七万六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山地丘陵竟占了97%。正是因为这山,千百年来遮障了各族山民的视野。他们世世代代守着宝山受穷。直到现在,贵州仍是全国最穷的省份,而黔西南州则是贵州最贫困的地区,被视为“干人”中的“干人”。到1985年,黔西南州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254元,只  相似文献   

20.
古代苗族社会的经济发展苗族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曾经过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再逐步进到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根据现有的史料和一些苗族古代传说,大致可以看出它发展的粗浅的轮廓。从后汉书记载有关“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苗族在内)在原始社会时期,曾经有过图腾崇拜的信仰。直到晋代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