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不只是一部伟大的美学和美育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教育哲学著作:它从人的天性出发,对“人如何成其为人”及人自身的规定性(我们能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能期待什么)等一系列教育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席勒以审美游戏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审美游戏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将审美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三是将审美游戏作为人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命活动,它根源于人的生命活动,起源于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发展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并以审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把人的发展实现为一种为满足审美需要而存在的自由自觉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维持人类生命活动而展开的,审美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但审美活动是否有直接维持或开发生命的价值,美学家们的见解并不一致。许多人习惯把审美活动看作是道德、法律、政治、宗教、科学等人类诸方面文化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它通过对上层建筑和其它意识形态施加影响而参与生命活动;反对者则认为,审美直接参与人的生命活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这两种看法各有缺憾,前者使审美缺少独立的价值,后者则可引申为审美是生理感官欲求的缓解,其价值同样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认为,审美在参与其它文化活动时,其出发点是人的生存需要,使这些活动更贴近于人的生存努力;另一方面,审美把作为人类文化精粹的理性品质贯彻到感官的直观特质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语文审美教育是建立在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性、语文的本质规定性以及人的发展和内在需要基础之上的。其内涵是主体在一切言语实践中,运用强有力的言语材料,直接对个体或类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瓦尔登湖并不是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不过是一个象征 ,象征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 ,所以不必到外界去寻找。一颗满足的心灵才是最富有的 ,他什么也不欠缺。我们的心灵背负着许多沉重的欲望 ,这欲望使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 ,得不到心灵的宁静 ;使我们过不上简单幸福的生活 ,失去了生命的自由 ,得不到生命对于世界美的感受 ;使我们成为生命世界中一种因自我的折磨而愚蠢的动物。梭罗的境界和瓦尔登湖所象征的生存方式 ,远在存在主义之上  相似文献   

6.
人们关于艺术和游戏的公共经验是:艺术是美的事物,游戏是自由的活动;艺术是具有人的能力的可审美性的人为事物,游戏是自足(因而整体自由)的生命活动.能力审美论视野中的广义艺术与游戏是部分交叉关系;惯例艺术与游戏是交叉或从属关系;非本质论意义上的艺术游戏论具有片面的合理性;本质论意义上的艺术游戏论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伦理视野来规范悲剧的基本内涵,这对西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尼采在反对西方传统道德观念的同时,把悲剧理解为出自生命形而上学的生存游戏.在尼采看来,亚里士多德把悲剧这种伟大艺术定位为一种审美的摹仿活动,导致了西方悲剧精神的没落.尼采认为,真正的悲剧艺术不是人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所进行的审美摹仿活动,而是在生存痛苦的深刻体验中出自生命整体的万物欢唱.  相似文献   

8.
瓦尔登湖并不是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不过是一个象征,象征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所以不必到外界去寻找.一颗满足的心灵才是最富有的,他什么也不欠缺.我们的心灵背负着许多沉重的欲望,这欲望使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得不到心灵的宁静;使我们过不上简单幸福的生活,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得不到生命对于世界美的感受;使我们成为生命世界中一种因自我的折磨而愚蠢的动物.梭罗的境界和瓦尔登湖所象征的生存方式,远在存在主义之上.  相似文献   

9.
在现象学美学的理论视阈下来重新审视电子游戏的审美特质,可将游戏描述为文本意义的建构.游戏软件并非静寂、孤立的客观实体而是使用上手的存在,游戏文本所体现的视物如己、视人如己的交互性,以及游戏活动所开启和呈现的审美世界,使人们在游戏活动中实现了主体与主体之间在虚拟空间中的充分对话和和谐交往,从而使游戏活动成为超越现实之自由的生存方式和领悟生存意义的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06,26(4):50-55
以往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美学存在诸多局限,新的现实需要新的理论,因此应建立新的以人类本体论为哲学基础的文艺美学。如果说认识论文艺美学把审美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那么,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则认为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形态。文艺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创造的特定形式,也就是由作家和艺术家所进行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和创造活动。文艺欣赏主要是由读者和观众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但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认识或反映活动,而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活动;文艺欣赏过程其实是审美生命的双重生产、创造过程———既是作者所创造的审美生命得以再生产、再创造,也是欣赏者以作品本文为触媒、为引火进行新的、即时的审美生命的生产、创造。  相似文献   

11.
教育创造的本质是人的创造,而人是艺术和诗意的存在,人不可以对象化,也不可以客观化,因而人的创造也不同于知识创造和技艺的创造,人的创造只能是诗性的、艺术的创造,只有审美性的创造才是教育创造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的教育创造最终要依托于教师的审美创造力,从这一理解出发,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关键不是培养教师的知识创造力和技艺创...  相似文献   

12.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重视脑科学发展的成果,并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命题。他认为美育在各育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劳动实践的成果,是人类掌握现实的特殊形式之一,它将人原始本能的冲动升华为更高境界。他的中和美育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关系到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善和文明的创造。曾繁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提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关于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一直是美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审美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是审美性趣的培养 ;其次是审美观念的培养 ;再次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美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和掌握美和审美的规律 ,更重要还在于按照美和审美的规律来促进世界的美化。要能实现这一任务 ,就必须借助于美育 ,只有通过美的人和他们的审美活动 ,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 ,世界更美和人更美。  相似文献   

14.
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审美的游戏性可以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的态度,促进个体获得完整而和谐的发展;超越精神既可以使人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上,又可以使人重返现实世界,以更高的美学视野来塑造现实世界,提升个体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品质。因此,美学精神及其指导下的美育对于解决德育面临的德育理论与德育效果之间的失衡、日常生活的功利性与道德的利他性之间的对立等德育难题无疑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育过程是人类知性探索的求真趣美过程。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指导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理论精髓,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要素,团结协作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严谨规范是科学精神的伦理基础。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和灵魂,它在工程教育过程中深化人对自然的认识,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境界,从而在内化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精神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康德美学受机械自然观的影响,通过共通感解释人类美学鉴赏能力,作为主体的人在以康德美学为理论基础的音乐审美哲学中被迫缺席,于是,音乐成为自主拥有审美特征的客体。诞生康德美学的社会阶层环境使音乐审美哲学赋予欧洲古典音乐关的典范和化身的角色。实践音乐哲学从音乐实践性的特征出发,将音乐看作是一种人类的活动,从而将音乐纳入到人类文化的系统中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重要元素,音乐教育从而被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音乐主体获得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审美探索是当前高校德育改革的趋势.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美学思想以"和谐"为核心,在人生境界上强调物我交融,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以"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为依据进行德育审美探索,通过审美主体的内化和外化以实现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教育目的的一个重大变化,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因此语文美育首先不但要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等近期的现实的教育目标,而且一定要有终极目的:形成审美人格,体验生命愉悦,追求美丽人生。其次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语文美育理念:让生命焕发出活力,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体验生命美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思想,以趣味即美感为逻辑起点,论述了美育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强调文艺的审美价值和情感特征,旨在构建真善美相统一的"趣味生活"和理想的人生境界.这一理论内涵丰富且独具创见,对于美育的内在本质和特殊规律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促进了中国近代美育的诞生,即使是到了近百年后的今天,他所倡导的 "吸收趣味的营养"、"增进自己生活的康健"的美育理念和人生理想,仍具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迪性.  相似文献   

20.
道家美育思想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作为中国的美育流派之一,建立了以“自然”为核心,以“反观内省”为手段,以颐养生命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但它一直作为美育潜流存在,学术界对此关注甚少。本文试从人格美的评价标准、塑造人的美的措施和途径三个方面对道家美育思想进行现代阐释,以期给予现代美育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