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情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11,(13):15-15
最近.四川省出台《就业和失业登记暂行办法》,今年起在全省施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除城镇失业人员外.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也办理就业登记。目前.该省正建立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系统.将实现全省信息共享,联网查询。  相似文献   

2.
《领导决策信息》2011,(7):18-18
成都市近日宣布.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和相应的就业配套制度体系.城乡劳动者将享受完全相同的就业失业登记和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09,(1):9-9
2008年,我国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工作进展好于预期。1-9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9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0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82%;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11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119%。9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0%,与去年底持平。  相似文献   

4.
1900万人口失业 据多方面估计,1998年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指登记失业人员、下岗人员、农民失业人员三部分之和)在1540-1600万之间,实际失业率在8%左右,比登记失业率3.1%高出1倍多。1998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比上年减少了1700万人。又一资料,近三年来,乡镇企业减少了300万家,从业人员减少了2000万人。1999年登记失业人数为650万人,还有900万劳动力无法安排,2000年就业压力:1999年下岗未安排的900万人;登记失业估计700万人;新下岗可能300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350万人;控制下的农转非300万人。几项合计2250万人。2000年GDP增长…  相似文献   

5.
春节刚过,成都市就宣布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和相应的就业配套制度体系.这意味着今后在成都市行政范围内,农村居民将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虽然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小步,但其标志性意义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3,(7):28-31
北京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帮扶21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 确保新建、收购16万套,竣工史用7万套保障房。完成1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16万,  相似文献   

7.
1月26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促进17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1人就业,并实现6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3,(35):27-27
河南省人社厅消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2647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515万人,占转移总量的57%。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6.0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6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2%,低于4.5%的控制目标,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9.
袁晓斌 《经营管理者》2009,(15):186-186
一、我国目前失业状况我国目前失业人口的基本状况是:至2008年末,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74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4.7%。在统计数字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我国的隐性失业情况:(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5亿人以上并以每年500到600万人在急剧增加。(2)存在大量没有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8年》,1996年和1997年的调查失业人数与登记失业之差分别为262.2万人和410万人,由此造成的可能的登记遗漏占登记失业率比重的47.4%和71.9%。(3)下岗职工,下岗职工是指在企业无工作岗位3个月以上,但并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未在社会上有其他职业的人员,  相似文献   

10.
数据快递     
人保部统计公报称。2008年末,登记失业人数增加56万人。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反而减少25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人数仅占登记失业人员2914%。同比下降4.9%。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每个人都有可能被社会推到失业的风口浪尖上,置于失业的风险中。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引导、调适和推进就业的大任。本文从政府与失业风险关系的视角,探讨了政府在失业风险中的自我期待,实际行动中民众对其行为的评价实态,并用回归的方法试图找出失业风险认知与政府就业作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意味着失业存在的普遍性,大学毕业生最常遇到的就是结构性失业。为应对结构性失业,文章提出毕业生应尽快改变自我主观意识,调整就业心态,充实专业知识,收集就业信息,以及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等等。  相似文献   

13.
刘振  陈波 《经营管理者》2011,(9):149+146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发展、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未来,影响深远,然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探究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对策,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会议指出,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99万人,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将从六大方面推进今年的就业工作:落实现有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公平. 今年年初我国确定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困难群体就业1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不会有太大问题,但绝不能对就业掉以轻心,因为目前就业正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国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报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失业与宏观调控及财政政策的关系,揭示当前我国政府及财政促进就业政策的成效和问题,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近期我国缓解失业压力、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宏观对策思路和财政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6.
隐性就业是登记失业者实际上却拥有工作的现象,在转型经济中尤为普遍。了解隐性就业的规模和特征对于准确地测度失业率和识别真正的失业者,从而有效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2005年上海市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有关隐性就业的发现:(1)隐性就业的比例非常高,保守的估计是超过40%的显性失业(下岗)者实际上拥有能够获得一定收入的工作;(2)与就业人群相比,中年人、具有较低文化程度以及已婚或离异(丧偶)的个体更有可能从事隐性就业,而青年人、文化程度较高的个体、中共党员、未婚人员更不倾向于隐瞒就业状态,性别和健康特征对于个体是否隐瞒就业状态的影响并不显著;(3)如果考虑到隐性就业者是并非真正的失业者,那么,真正失业的困难群体更多地是女性和健康状态较差的人群;(4)从就业状态来看,隐性就业者更多地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社会服务业等行业,更多地就业于私营企业,更多以商业服务业人员为职业,更有可能采取自我雇佣的就业形式;(5)相对于显性就业来说,隐性就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等。  相似文献   

17.
<正> 失业就业 就业是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的前提。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表明,我国已经连续3年未能实现当年下岗和就业平衡目标。一项调查表明,54.4%的城镇居民对于下岗失业表示担忧,失业已成为人们最揪心的事。从2002年开始,全国大约有40%的人将陆续离开再就业服务中心而走向社会自谋职业,一旦找不到工作,又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全家生计将成问题,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形成不稳定因素,对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有专家预计,今年信息、保险、家教、中介、休闲、娱乐、体育、社区、报刊、民企、轻纺等发展势头较好,就业机会将有所增加,但就业条件水涨船高,对文化低、技术差的下岗人员就业仍然不利。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失业保障在维持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反思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波 《经营管理者》2011,(22):146-14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成为社会的一个新的群体。本文以广西桂林、广州番禺与无锡市锡山区三个地区的个案为研究分析的对象,从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现状、失地农民失业的原因以及对策为分析的突破点,得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以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着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对有效减轻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失业与职位空缺长期并存现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搜寻—匹配"理论为基础,从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角度探寻它对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