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苗翠环  黄粹 《兰州学刊》2013,(7):114-117
我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最早开始于近代知识女性,她们的主体意识是在近代社会男性倡导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觉醒的。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女性的权利获得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保障,但由于女性缺乏对自身生活变化的反思,因此,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失落。当我国进入到社会转型期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利益结构的调整,为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提供了物质基础;市场经济的特征直接刺激了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了传统观念,为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在观念上创造了条件。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主要表现在她们在工作中和家庭中地位的改变,但知识女性发展的瓶颈要求国家和社会改善女性发展的环境,切实保障女性的权力。  相似文献   

2.
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力意识,也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欣赏、支配、享受的自由意志。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正是侧重从“赞美身体”、“支配身体”、“享受身体”等几个层面,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体主体意识进行前所未有的审美表现和文化透视。作为一种性别意识鲜明的“性别写作’’亦或“身体写作”,都市女作家对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审美表现和张扬,必将极大促动女性久被遮蔽、禁锢且多灾多难的身体走向解放和自由,并最终整体地促进和提升女性的性别觉醒和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3.
孙旋 《江汉论坛》2006,(8):129-131
方方、池莉20世纪80年代均以“新写实”作品轰动文坛,并逐渐成为当代特色各具的优秀作家。她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艺术个性一直为评论界关注。本文从两人以描写知识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入手,着重分析两位作家在展示女性生存境遇与女性情爱尴尬困惑的不谋而合及由此体现出的鲜明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梁惠娟 《河北学刊》2001,21(2):50-54
文学的演进,在某种意义上乃是人性不断争取和扩大自由的过程.而时于女性来说,人性的争取首先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五四时期,我国第一批女散文家登上文坛.她们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争得做人的权利。“爱情”作为代表人类最强烈、最个人化的情感,被极热切地给予强调与凸现。自然、童心、母爱成为女作家们的心灵依凭和慰藉。然而顽固强大的社会封建势力,使她们很快陷入“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茫然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5.
论蒋韵小说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蒋韵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上的书写策略,指出其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向梅林 《中州学刊》2007,(5):204-207
在男权文化语境中,李清照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通过自我形象的鲜活展示、夫妻情爱的坦荡抒写、女性生存困境的紧张思虑,把切实的生命体验升华成为一种生命的审美,超越了男权话语体系中女性只能作为世俗玩物和被观赏者的命运,由表现被物化的对象转化为表现血肉丰满、内心丰富、具有主体自我意识的大写的人。这是古代文学视阈中女性地位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对女性的关注建立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她的女性主体理想不是以取消男女性别差异为前提,而是在两性和谐共处的基点上获得各自自由。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主体表达既不符合主流文学,又与她本人的女性主体理想存在落差。这种"矛盾化"的女性主体书写,因根植于现实基础,富于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从而避免了虚幻的空洞论述,显得真切深刻。  相似文献   

8.
晚唐著名女诗人鱼玄机一生短暂、坎坷,她写了很多与以往女诗人相比很有个性的诗,并且女性主体意识在她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对鱼玄机及其诗歌的研究很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被学者关注,也有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消费文化随着西方商品渗透到中国社会.中国民众在“消费革命”过程中深受其影响,而中国传统消费文化观念却备受冷落,中国消费文化的断裂现象十分明显.在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建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应的具有审美情趣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并且符合道德规范、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当代消费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马俐荟 《理论界》2010,(12):134-135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2006年出版的长篇力作。作品以中国社会的变迁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来自乡间的平凡女子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在主人公王葡萄的身上鲜明地刻烙着女性作为主体所体现的自由、自主,她的性格、行事使她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成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践行者。本文通过从依附者到主宰者的身份置换、以顺从身体欲望为前提的情感选择、原生态的是非观和对社会历史及现实政治的自觉疏离四个方面的论述,浅析王葡萄身上的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赵志军 《社会科学》2002,(10):77-80
本文认为 ,元小说的出现是当代中国小说艺术类走向自觉的标志。当代中国元小说的自觉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传统的小说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其次是对自身所赖以进行叙述的叙述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也就是说在考验、质疑其他小说时也同时考验、质疑自己。元小说的这种质疑和自我质疑是为了探索小说叙述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主要取决于对核心主题的论证.追求人类解放(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的内核.围绕这一思想内核,其理论创造与发展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社会理想的构建及对社会理想实现的研究.面对当代实践与时代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核心主题日益彰显其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在理论上逐渐显示出"回归"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题的性质,而且以改革开放为有效实现机制;改革开放的根本价值在于使广大人民获得第二次解放,而有效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有西方学者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在分配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提出要重新寻找主体。这种观点正确注意到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淡化趋向,但试图在工人阶级以外去寻找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目前的国际经济危机表明,西方社会的根本性变革仍然要依靠工人阶级,但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必须唤醒和增强他们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这需要西方各国工人阶级政党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涂鸿 《社会科学研究》2004,2(5):138-144
20世纪 80年代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纳 ,是一次比中国汉语诗歌创作在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的现代化意义更为深远的交融。当时中国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青年诗人与全国其他地域的少数民族诗人一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步入诗坛的。他们以一种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感历程和特殊的艺术视野 ,以一种原生的文化形态和一种尚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艺术直觉 ,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照下 ,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 ,从而寻找民族生命本体里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 ,并透视了一种神奇的向往。他们在诗歌的主题、题材、手法、语言等方面都延展和更新了传统 ,以一种崭新的诗学观 ,开启了民族诗歌一种更高、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权利、法律权利作为法律的一种文化概念,它与一个社会流动的主流文化相结合而形成,是一个社会所流动的主流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力给与的定格.检讨中国30年改革开放法学发展的实际路径,它突破了国家至上主义和阶级斗争为纲的法文化.从整体至上价值理念走出来.由于权利、法律权利意识的变化,使法律改变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而在中国文化上人文精神的张扬所形成的文化力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但法学理论在其内部再造的过程又是充满着文化冲突,论文揭示了这种文化冲突的种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是社会问题剧,体现了剧作家对旧时代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以女性文学批评为视点,作者分析了剧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女性主体性的残缺才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周忠元 《齐鲁学刊》2012,(5):149-152
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建立是在20世纪上半叶各种文艺思潮论争中完成的。每一次现代文艺思潮的论争都影响着俗文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近代文学革新运动推动俗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新文化运动引导俗文学研究"走向民间";"文学大众化"思潮助推俗文学研究对象的本体回归;"文学民族形式"论争带来俗文学研究的繁荣;"民间文学主流论"思潮导致俗文学研究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试图探讨主体意识培养的前提条件,途径及应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以使素质教育这一思想与理念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19.
视觉快感与当前中国电影中的视觉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中州学刊》2005,(1):192-196
在视觉文化转向①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电影呈现出由以叙事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倾斜的趋势,观影的视觉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对于不同性别、种族、阶级、文化身份的观众来说,当前中国电影中的视觉景观引发了不同的观感,因此,观影的视觉快感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不同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多重的解读空间.当前中国电影还未能创造出真正本土化、多元化的视觉景观和快感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影像与叙事、影像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仍是中国电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矛盾.  相似文献   

20.
民主建设的重点,除了制度建设外,还应有主体的培养。民主主体培养的关键,在于民主意识的建构。在当前来说,民主意识培养主要应包括自由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等方面。其中,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社会的共同基础;自主和权利是民主社会的核心内容;责任和义务则是民主社会的基本保障。这六种意识既是民主社会共同的意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国民所普遍缺失,其培养因而也应成为民主建设必须关注的重点。它们的挺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民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