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传播技术和出版技术的发展,文学经典文本经历了纸介质文本、影视文本、网络文本、手机文本等演变的多种形式.通过<三国演义>文本演变的轨迹及过程,探索"去经典化"的影响因素,探讨文学经典文本演变带来的启示,对已有经典的重塑和新经典的创造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不仅完全打破了有史以来纸介质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垄断格局,而且以其迥异于纸介质印刷文学的创作方式、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及价值取向,呈现出自由言说的快乐审美、虚拟世界的临场审美和读写交互的动态审美等审美特征,进而向传统文学发起了挑战。由“第四媒体”引发的文学革命,则有可能从整体上改变文学格局,乃至打造出崭新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美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为被传播对象而被传播,以及文学作为传播手段而传播其他社会意识。从发生顺序看,文学传播是源于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作家在思想深处从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作为文学活动的主体存在并充分发挥能动性。这样,就传播主体而言,作家就首先成为文学传播的主体。发展到后来,作家这种原创文学的传播主体逐渐表现出团体化倾向;另方面,文学传播还包括已经存在的文学的传播,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看,这类文学传播的主体主要有乐府及其嬗变的机构,即那些以学术或其他传播方式进行文学传播的组织机构或机关,如历代史馆、书院、书坊等。文学传播主体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因存在状态不同而有性质差异;文学传播主体具有不同影响力;文学传播主体所利用的媒体影响传播力度;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呈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4.
“洛阳纸贵”指左思《三都赋》经过名士序注后引起传抄热,名士品评加速《三都赋》的传播,即便是左思冒名自注也能达到竞相传抄的效果。“都下纸贵”指通过摹拟比附经典作品《二京赋》《三都赋》而产生的传播效应,摹拟京都赋导致千篇一律的问题也很严重,不利于文学的长期健康发展。“衡阳纸贵”是杜诗传播产生的文化叠加效应,文人墨客以衡阳纸写春兴诗,导致市面上的纸价上涨。“衡阳纸”“衡阳雁”的时空迁移使得“衡阳纸贵”具有伤春惜时、思归怀故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质上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物质、技术、符号和人;传播新闻的媒介是比较固定的和专门的,而传播文学的媒介则呈现为多样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学有时本身就是传播的媒介,而新闻不具备这方面功能。文学传播中,更多的是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往往表现为交叉关系。中国古代传播文学的媒介主要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石,以及写本文学媒介中的竹、木、帛、纸、雕版、墙壁等。  相似文献   

6.
李东阳具有自觉谨慎的文学传播意识。他注意作品传播的偶然性,更重视必然性及传播接受效果。其文学传播意识是一种既注重个体效应、又关注社会效应的精品意识:力求以精品传世,尽量避免不满意之作外流;若此类作品流入传播领域,便设法补救。但是,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其中有些情形是难以预料、不能预先控制的。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成为文学经典常青树,离不开不断改进和创新的传播技术的促进,尤其大众传媒使《红楼梦》的传播和扩散达到空前的高度。探索《红楼梦》的文本演变和传播规律,对当代传媒如何使现存的文学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树立新的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超文本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且形成了对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文学认知与阅读体验的不可避免的改变。超文本网络文学作为最具网络特征的网络文学形态,充分显示了它与传统纸媒体文学不同的诸多特点。本文力图疏理超文本网络文学的简短的发展历程,并阐明它与传统文学相较之下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学视角对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延安时期戏剧的发展和变革状况进行全景观照,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创作、传播活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延安文化构建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延安文学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该研究对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传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均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文学杂志的传播与文学生产同源同质。《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平面媒体之一,办刊30年为台湾文学写史。堪称文坛翘楚。《文讯》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完全市场化的经营过程,在营销策略、传播机制上积累实践经验.创设运动范式;从理论到战略努力建构文学传播学科,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了台湾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的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书籍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在当代面临着较为尴尬的传播阑境,其原因在于:狭窄单一的传播渠道导致古代散文至今只能在学术圈和学校教育中传播;大众消费主义带来的媒介化、功利化、跨边界特点导致古代散文的价值无法体现为社会“受欢迎程度”;古代散文强调思辨、反对直观,其远离现实的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致使自身被媒介社会边缘化;古代散文自相矛盾的传播功能和目的弱化了自身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传播再到文学接受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家地位和作品影响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在起作用。对于那些生前文学成就相差不远的作家来说,后来地位距离的逐渐拉大,传播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指挥棒。曹丕、曹植兄弟即是一例,二人生前各拥才赋,难分轩轾。但历代以来,二曹不再并肩驱驰,曹植风骚独步。这其中,文学传播对二人的地位差异之形成发挥了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图书是宋词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宋词的即时传播特别是流传后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别集、选本和词话是传播宋词的主要图书媒介。它们的传播方式不同,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也不同。别集传播宋词的数量最多,选本保存宋词精品及作者人数最多,词话则宣传宋词最力。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极大地加快了传播的速度,而相互传播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经济状态和人文观念。电子媒介使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便捷、多样与全面。广袤的地球缩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在争先恐后地奋进、碰撞与交流。在这种众多民族文化融汇与交流的发展过程中,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都是重要的沟通渠道,这些媒介积极推动着文化交流的速度与深度,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汇也反过来促进着媒介的互动互补与不断革新。在多种媒体并存、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是融合互补。这种以编辑为主导的多种媒介的互动互补既很好地以各种渠道传播了文化,又大力助推了出版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形势下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融合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的新闻传播学在20多年前就已出现,新闻传播学这一新的学科在中国经过了长期的孕育与发展。新闻学可以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重构体系,以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传播学理论对新闻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新闻传播学纳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通识课程,有利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既可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并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可以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主要有聚徒讲学、周游列国、谏诤与酬唱、行吟与吟游、游仙与隐逸、题壁与刻石、传抄与印刷等,而与之相关的传播思想则有:“大言不言”、“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再次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以幻为真、声律传文等。此外,作家人品与政治地位、作品形象与故事情节、语言与修辞则作为古代文学传播的辅助性要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方式经历了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和网络传播三个阶段,每一种传播方式都规定了特定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在口头传播阶段,作品通过口耳相传,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了面对面的接触关系,文学活动具有密切的人际交流性质,作品简单质朴,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变体。书面传播阶段,创作和接受都成为个体行为,作者有可能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极大发挥了语言的潜能,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文本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具有了较大稳定性,但读者的接受却体现出很大创造性。网络传播阶段,文学借助于网络广泛传播,扩大了文学的影响面,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接受都突破了传统文学体制的限制,体现出自由性和随意性,创造了特有网络文学文体——超文本。  相似文献   

18.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先进文化不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坚持向先进文化学习,同时以“文化的馈赠”的态度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才能葆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这不仅是文化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从事国学教育与传播应该持守的立场。国学教育和传播需要一种文化向度,其含义首先是在国学教育和传播过程中须要坚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其次,文化向度还包括国学教育和传播的目的或者取向,即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为目标,增加其心智结构中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底蕴;第三,国学教育和传播的方式应该具体化、生活化。国学教育和传播只有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它就永远只是书本上没有生命的死知识,或者硕儒大师们的高头讲章,而和继承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关。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对于语言的文化背案,特别是文化差异重视不够,致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存在很多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和胡适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大家。在政治、文化剧烈变化的时代,二人通过办报刊、著述、讲学对中国的舆论界、学术界和政界构成了重要影响。但二人对大众传播及文化传承中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与主张又有着明显区别,呈现出一个继承与超越的轨迹。时梁、胡二人传播思想的比较分析会给今天中国的新闻和文化传播实践及理论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