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诗歌艺术形态的转换与变形是从“朦胧诗”的出现开始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以及粉粹“四人帮”后出现的一大批以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缅怀和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内容的作品大抵都是遵循传统的艺术形态的。这时诗歌履行的仍然是“炸弹和旗帜”的使命,注重诗歌的倾向性、战斗性、群众性。这同“文革”时期的诗歌除了在内容上截然不同或完全对立之外,在艺术形态上似乎仍属于同一传统。即使有的学者认为“文革”文艺属于古典主义范畴,新时期文学属于现实主义,但古典王义与现实主义仍然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前者更强调绝对理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些同志对我国诗坛上新出现的一批象征派诗歌(也有人称为朦胧诗)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出表现“自我”是“新的美学原则”,主张作家艺术家“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集中表现“个人的感情,个人的悲欢,个人的心灵世界”,或者说,“提倡个性、提倡自我意识,提倡自我表现,提倡个人主义”也是应该肯定的,因为“‘我’具有至高无上的独立价值”,而“文艺作品对人的存在与价值的态度,也决定了该文学流派的价值。”这些观点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牛殿庆 《学术交流》2002,(2):129-132
崛起于80年代的“朦胧诗”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朦胧诗”使用感觉和意象表达思想,对新中国以来的诗歌有重大突破。“朦胧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学习古代朦胧诗和现代象征的产物。从心理意义上看,它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主要来自诗人们富有个性的哲学思考,思考人的存在的强大灵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4.
于坚坚持以口语化作为诗歌理念和创作追求,在文本实践中拒绝隐喻,主张回到事物与存在现场,并采用了客观化、戏剧化的零度抒情的艺术方式,对抗包括朦胧诗在内的传统诗歌艺术,构成了一次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5.
袁红涛 《唐都学刊》2003,19(2):31-34
同是陕西作家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三部现实主义力作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 ,到《白鹿原》 ,其艺术风貌却有很大差异。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反映与作家看取现实的角度 ,与作家对政治、人性乃至历史等“现实”形态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密切相关。作家身处的文学时代变化了 ,作家的“现实观”改变了 ,“现实主义”的创作就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经典文本的歧义和缝隙之间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渐成气候,主要的诗歌流派有观念主义、后观念主义和元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诗人破除了传统诗歌的写作规范,大胆进行语言实验,把各种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纳入诗歌文本,使诗歌的话语方式、文本形式及文体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话语建构表现为口语和隐喻的交错互补,文本形式表现为拆解与再造的双重模式,文体特征表现为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多维联系。  相似文献   

7.
鲁贞银 《浙江学刊》2003,2(2):84-91
胡风创作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意识对于对象所起的积极作用。作为其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观战斗精神”概念的形成与胡风对鲁迅的人生和文艺实践的解读密切相关。胡风着重从“主观(心)”、从伦理层面(主观和心的发扬)接近鲁迅,在鲁迅身上深切感受到强烈的主体意识,并把这些作为鲁迅传统的核心基点,从中整合出一种精神力量,纳入到自己的艺术与人生一元化的整体艺术观之中,认为作家只要拥有战斗的主观精神,就能够通过艺术来追求人生的完美,进而构建起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继承和推进了“五四”的思想主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范围。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主义新诗的语言理解对于建立新诗语言的民族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新诗的"一意向外采辑",试图在现代白话语境下重现西方诗歌理念的诗歌策略,现实主义新诗则浸染着较为浓厚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色彩.无论是"类型化"的意象选择、寓"训诫"于"比兴"的语言架构还是叙事语态的繁华都鲜明地表明了彰显出现实主义新诗独特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卡夫卡的创作中表现出另类特征的“现代性”:一方面与现代理性精神大相径庭,表现出对“人的主体性”理念的质疑和颠覆;另一方面又与现代主义非理性格格不入,其对于“自由”理念的考量以及逼真的叙事风格,令人联想到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这种特征正是卡夫卡所接受的西方现代理性与其内在的犹太文化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不只以其辉煌的诗歌创作登上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创作的峰巅,成为“诗圣”;就是在诗歌美学探索上也取得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建树。本文试就杜甫“转益多师”和“健笔凌云”两个极富审美特色的诗学观点,研讨其诗学品格的审美取向,以就正于方家。一种诗学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陈新华 《学术交流》2006,(5):152-154
宇宙意识是一种宇宙化了的生命意识,它贯注于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内容。唐代诗歌中的“宇宙意识”,体现了老子“天人同构”的思想,流露出无限的惆怅,洋溢着青春气息,同时却又表现出了很幽深的困惑和孤独的特点。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自我意识的充分“扩张”,表现出了以我为“主”(主体)的新的“宇宙意识”。对人生的思考超越了感伤,在理性高度上给予观照。  相似文献   

12.
“难懂”是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内容,也是诗歌的本体追求之一.诗歌的“难懂”延缓与拉长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造成了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成就了诗歌作为艺术的开放性.“难懂”的现代诗歌已经构成当下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当代诗歌最应值得重视的书写形式,它丰富、深化着现代人对自我、世界的存在性反思与主体建构.唯有尊重现代诗歌的“难懂”品质,我们才有可能在“难懂”的诗学基础上展开对现代诗歌的解读.这样的解读将推动当下汉语诗歌的积极书写.而读者对诗歌的表现形式的适当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诗歌——现代之维上的当代诗歌.  相似文献   

13.
周桂君  王萍 《求是学刊》2006,33(6):110-114
从语用学角度对诗歌进行解码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文章以济慈的诗《秋颂》为例,探讨了语境、语用主体与诗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秋颂》不仅颂赞了自然之美,也是一首故土之颂和生命赞美诗。对于语境和语用主体的灵活运用,又使得诗歌拥有了使其艺术之美任意驰骋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邓福舜 《求是学刊》2001,28(3):87-91
东晋兰亭诗的创作源于一种新的山水审美观念。山水之本体是“道” ,兰亭诗人以“玄”应对山水 ,把山水之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联系起来 ,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诗人的逍遥之趣。兰亭诗的审美经验主要表现在 :将身心共融于山水 ,求得身心俱畅的状态以及对山水景物的独特体悟。兰亭诗矫正了玄言诗理过其辞的情况 ,对山水美的进一步发现与开拓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在探索通过诗歌艺术在山水文学中表达情感和人生感受方面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5.
哀婉孤独的女性世界--解读阿赫玛托娃的爱情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爱情诗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超凡的欣赏趣味揭示出了哀婉孤独的女性心灵世界。本文通过解读她的爱情诗歌文本 ,力求展现这位赋予爱情以“女性发言权”的“俄罗斯诗歌女皇”在女性诗歌中独树一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6.
石兴泽 《学习与探索》2007,2(4):189-194
无论是作为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还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朦胧诗都是新时期重要而复杂的创作现象,研究者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我们看重的是朦胧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从整体上看,朦胧诗具有冷峻的格调和张扬的个性两大特点,因为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差异较大,其浪漫主义的表征也迥然不同,舒婷、顾城以及江河、杨炼等重要诗人的诗作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肖伟胜 《唐都学刊》2004,20(4):73-78
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看 ,张新泉的诗歌集中地体现了滋养他的巴蜀文化的精神特质 ,即在坚守边缘化的写作立场上创造出充满巴蜀传统感伤和温情的“新现实主义”诗篇 ,从而形成了文火般美丽而刚强的艺术风格和幽默隽永与新颖别致的诗风。这些特征一方面凸现出巴蜀文化“重实际 ,黜玄想”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又与川人面对矛盾的一贯策略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林逋谋官从政之举屡遭失败,谋隐揖退之道却大获成功,所以没有“谋官谋隐两无成”的痛苦;而作为诗人,他却抬起头来。他的诗虽多半描写山水景物,与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坚持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与“西昆体”对抗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斥候和先导,透露出宋代诗歌革新的消息,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9.
一在本文开始之前,我必须首先申明:诗歌不是一种存在。即使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也没有既定的诗歌形态存在,诗歌是诗人创造的结果。当诗歌没有被创造之前,它只是一些艺术的元素,艺术元素与艺术元素之间可能是毫不相关的内容。我们所说的“诗意”,如果放在诗歌的创造过程中来看待,应当是一个完成性的概念,它是与确定了的诗歌内容不可分割的。那么诗意的创造是诗人主观构拟的结果,它与客观现实世界有着天然的相悖性。作为一种文学文体,诗歌的主观构拟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个性,它有着比小说更激进的创造可能,小说在虚构中更重视反映生活的逻辑,而诗…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梅尧臣和苏舜钦的诗歌唱和是一种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十分深刻的“知己酬唱”.他们三人自觉地将七古大量用于知己酬唱,在七古艺术演变史和酬唱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三人七古酬唱的突出特点是轻松谐谑的情感交流、交流共同记忆及针对具体话题对话切磋观点,凭借这三方面的创新极大拓展了七古抒情、叙事、议论等表现功能.三人的七古知己酬唱体现了诗歌体制与诗歌表现功能、应用场合间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对庆历诗风的形成和后世七古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