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已有数十年,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结论,更缺乏对影响两者关系的权变因素和中间变量的探讨。为了深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内在联系,研究以2013-2015年501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竞争力视角出发,选择营销这一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首次将营销竞争力作为中介变量展开分析,同时检验了企业提高顾客意识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作用机理的概念模型,并使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正向相关,而营销竞争力在两者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顾客意识正向调节了CSR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但这种效应仅在广告强度代理顾客意识时体现。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现顾客忠诚度与营销竞争力的提升,经济与社会共享价值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以201 0—201 9年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规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股东责任在二者间关系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可以促进企业价值显著提升;股东责任在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起中介作用,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可以通过履行股东责任提升企业价值;股东责任在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调节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顾客满意度与企业股东价值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客满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一直是研究者和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制订了顾客满意战略以提高企业绩效.如果不能对顾客满意度增加企业绩效的机制进行深刻的把握,企业就难以制定出准确的营销战略导向和营销资源分配方案.本研究采用中国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顾客满意度与企业股东价值之间的多层线形模型,探讨了顾客满意度对企业股东价值的影响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特征和企业特征所发生的具体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顾客满意对企业股东价值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还分解出在企业股东价值形成的过程中企业特征和行业特征发挥的作用比例,同时证明了行业特征对顾客满意与股东价值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3个层面对品牌关系进行测量,结合感知价值和网络互动的相关理论,以微博为研究载体,探究品牌关系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构建44个测量指标,验证各变量对消费者行为意向影响的非均衡性;承诺、工具互动和功能价值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指标;目前企业运用社交媒体的营销效果不够理想。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公司内部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职能为出发点,运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指标,回顾和分析公司营销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营销状况,并选取机构投资者作为营销对象,通过中介变量法对公司营销的作用路径和价值效应进行深入探究.实证研究表明,以互动沟通为核心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通过对机构投资者的营销可以显著影响公司的股票换手率和公司价值,公司营销的价值效应显著;机构投资者作为重要的营销中介,对公司营销的作用路径产生显著的中介效应,机构投资者的价值贡献率占公司营销价值的一半.机构投资者应该是互动沟通的主要对象,是公司营销的重要中介,应该作为公司营销的核心,该研究结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中的上市公司管理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在研究创新导向和企业绩效间关系时结论出现了分歧,有学者认为创新导向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创新导向对企业绩效有负面影响。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突破性营销创新作为创新导向和企业绩效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将突破性营销创新划分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性产品创新、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和突破性价值网创新,构建了创新导向-突破性营销创新-企业绩效的连锁关系模型,并以湖北省236家企业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导向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突破性产品创新、以市场为基础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和突破性价值网创新有正向的积极影响,创新导向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不显著,但可以通过突破性营销创新间接对企业绩效施加正向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近年来多元化战略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将成本效率作为中国上市物流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绩效的中介变量,检验了其是否发挥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多元化战略对成本效率和企业绩效都有显著的影响;成本效率对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是通过成本效率实现的,研究结果支持企业的成本效率是多元化战略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的假说,为探索多元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暗箱"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论文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奢侈品牌消费中参照群体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奢侈品具有的象征价值和符号价值使奢侈品牌消费中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显著。以427位路易威登消费者为样本,实证分析奢侈品牌消费中参照群体影响、奢侈品牌购买价值与消费者忠诚的关系。研究表明,参照群体的3类影响(推荐意愿、品牌知识和重购意愿)对消费者忠诚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性影响和价值表达性影响对奢侈品牌社会导向和个人导向购买价值有正向影响,但功利性影响只对社会导向购买价值有正向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奢侈品牌购买价值对参照群体影响与消费者忠诚存在部分或完全中介过程。该结论对于奢侈品行业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验证了在奢侈品牌消费中参照群体影响是消费者奢侈品牌忠诚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了消费者感知的奢侈品牌购买价值对重购和口碑营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优惠券是企业常用的营销工具,已有研究一般隐含着低外在风险的常态市场环境设定,鲜有探究在高外在风险下优惠券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新冠疫情对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激发消费活力,中国很多企业都推出优惠券活动,但在新冠疫情这一高外在风险背景下,优惠券究竟如何影响消费者决策值得进一步探索。基于信任理论,探索在新冠疫情下消费者对企业优惠券的兑换意愿,并探究消费者对企业的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的中介作用,引入信任线索作为调节变量,考察企业应该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优惠券的感知和态度。通过新冠疫情期间真实的企业优惠券发放和兑换数据,初步检验消费者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优惠券使用情况,结合情景实验明确新冠疫情风险对优惠券兑换意愿的影响机制以及信任线索的调节作用。运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采用bootstraping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以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风险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优惠券活动的信任水平和优惠券的兑换意愿。研究1a通过二手数据为新冠疫情风险负面影响优惠券兑换率提供了初步证据;研究1b结合情景实验再次发现,在新冠疫情风险下消费者对企业优惠券的信任水平和兑换意愿下降,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B2B网站营销策略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站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根据地,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网络营销工具,离开了它许多网络营销将无用武之地。作为B2B网站——未来电子商务的主体,网站营销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效果。本文通过B2B网站营销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B2B网站营销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研究了现代企业B2B网站的营销策略,旨在使企业B2B网站营销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使企业拥有可观的销售业绩,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丰富的客户资料积累,潜在客户群的掌握与开发等等。  相似文献   

11.
品牌权益及其测评体系分析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46  
创建品牌权益是品牌建设的核心任务.品牌权益是企业以往营销努力的积淀,它反映了企业品牌建设的成效和品牌的价值.本文结合国外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品牌权益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品牌权益三维度模型,并据此探讨了对品牌权益的测评.  相似文献   

12.
张峰 《管理学报》2011,8(4):552-558,576
在分析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划分和理清品牌资产的不同研究视角及其关系,重点选择在根本上决定品牌资产价值、影响企业营销决策的顾客认知视角,对品牌资产的构成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基于心理学态度理论重构出了一项整合的品牌资产逻辑模型;最后,提出了企业建立强势品牌资产的若干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营销伦理对品牌重生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非营销伦理行为、品脾资产衰减和品牌重生难度三个变量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来自教育培训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非利他主义营销行为和非社会公正营销行为直接影响品牌重生难度;利己主义营销行为对品牌衰减影响显著,并对品牌重生难度产生间接影响;非经典效用营销行为对品牌资产衰减和品牌重生难度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并对品牌重生难度产生间接效应;品牌资产衰减对品牌重生难度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消费者从不同视角感知到的企业非营销伦理行为越严重,企业品牌重生的可能性就越小。  相似文献   

14.
品牌延伸对品牌权益影响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品牌延伸是企业在推出新产品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营销策略,也是提升品牌权益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于品牌纵向延伸策略对其品牌权益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品牌向下延伸会对基于消费者的品牌权益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关于品牌向上延伸对基于消费者的品牌权益产生正面影响的假设得到部分证实.最后,进一步讨论了研究结论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conceptualize the term “masstige” (Mass Prestige) marketing, develop a masstige model for brand management, and extend the use of the Masstige Mean Scale (MM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600 individual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and India using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factors/sources of brand equity, such as mass prestige, brand knowledge, and perceived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we establish that the greater the brand's Masstige Mean Index (MMI) value (“MMIV”), the higher the potential customers' top-of-mind brand awareness. Low MMIVs imply that firms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build their brands. We argue that MMI may allow firms to measure brand equ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within a country or in foreign countries, to derive insights into the popularity of their brands. We posit thre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and develop two theoretical models (i) a hexagon model and (ii) a three-stage model for masstige marketing to define, reconceptualize, and explain the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6.
We present resource‐based and capability‐based arguments of marketing investment intensity to offer a strategic view of marketing as an investment in shareholder value. We find that marketing investment intensity has a U‐shaped quadratic effect on shareholder value creation (Tobin's q) that calls for marketing investment to be protected and increased, not surrendered. We show how marketing investments interact with investments in R&D, human capital and operations to reveal how strategic co‐investments can alter the shareholder value of marketing. Finally, we show how competitive intensity and failings in the firm's investment productivity (its ability to convert investment expenditure into sales) point to malaise in the firm's own strategic architecture as a fault for perceived poor returns from marketing investment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marketing investment should not be scapegoated when its contributions to shareholder value are not as expected. When invested in strategicall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investments, marketing can unlock exciting improvements in shareholder value.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中国民族品牌借全球金融危机之机,为加快其全球化的步伐,花费重金并购国外强势品牌。然而,"蛇吞象"式的跨国并购背后却是消费者的认知失调。同时,国内外现有研究针对改善该认知失调的品牌战略研究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基于认知一致性和顾客品牌资产(CBBE)理论,从弱势品牌视角出发,围绕如何有效减轻"蛇吞象"后消费者的认知失调,运用焦点小组、个人访谈、实验和LME模型,最终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品牌要素战略(名称变化)、营销支持战略(价格维持或降低)以及次级联想杠杆战略(原产地保留或去除)都对并后品牌绩效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消费者认知失调的改善机制,即品牌契合度在减轻消费者失调的并后品牌战略交互效应对品牌绩效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些成果既可以丰富现有品牌战略管理理论,也为民族品牌国际化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To deepe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luxury brands, prior marketing literature has investigated the financial, functional, individu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the luxury value construct. However, it has not considered the owners of luxury brands or detailed the moderated effects of luxury value on related attitudinal outcomes. To address this gap, this study draws on an existing second-order conceptualization of luxury value to introduce and empirically examine an extended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owner-based luxury value (OBLV) construct. The study draws on brand equity theory to offer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attitudinal outcomes of OBLV in terms of brand loyalty, brand attachment, brand community behavior, and brand engagement. Using unique data from 452 actual owners of three luxury brands (Cartier, Louis Vuitton, and Prada), the authors confirm the predicted attitudinal outcomes of OBLV and reveal moderating effects of awareness of counterfeit existence. Their findings provide new insights and implications for luxury brand research and luxury brand managers.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richer understanding of OBLV and yields important managerial insights into how to influence luxury-seeking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and attitudes to, luxury brands.  相似文献   

19.
根据品牌资产、品牌关系和目标理论,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价值作为品牌忠诚直接前置变量的作用,功能性、象征性价值对品牌忠诚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中得到支持,而且这种影响存在非线性的特征.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性别差异和品牌差异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象征性价值对品牌忠诚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作用女性强于男性;(2)随着品牌差异的提高,功能性、象征性价值对品牌忠诚的影响增强.  相似文献   

20.
在引入合谋薪酬的委托代理模型中,探究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作用机制,通过数值模拟与规范分析,从收入效应、风险效应以及身份转换效应三个层面阐释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路径,并以我国沪深A股2009年至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回归分析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存在抑制大股东掏空程度的作用;在股权集中度低、控股层级高和两权分离度大,以及市场化程度低、国有性质和集团控股的公司中,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显著,成为有助于投资者保护的内部治理机制;准自然实验的PSM-DID方法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了研究假设,并且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在滞后两年的抑制效应显著。研究揭示了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及情境差异,这为从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提出抑制大股东掏空的政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