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言学上说,对做生意的“圩市”和商业活动上的“买”、“卖”等名词,壮语都有自己的民族语称,如南部方言谓圩市为非(fei~4)、买为取(si:4)、卖为开(hai~4),北部方言叫作伟(wei~4)、初(Caw~4)、该(Ka:i)。不难看出,壮语的这些语音与汉语的读音是不同的。表明壮语的这些语音并非袭自汉语,壮族地区的商业活动,自古以来就有,壮族应是一个善事买卖、经商的民族,壮族并非是象一些史书所说的是个“不知商贾”的民族。历史上壮族地区“多妇人为市”就证明了这一点。但不容讳言,历史上壮族人经营商业  相似文献   

2.
壮族文化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日的壮族,人口一千多万,自古臼成聚落活动于南中国。她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即使是在群体生活的最原始状态中,防兽、御敌、充饥、运动,及其他一切生理上的、精神上的需要,就已经产生了文化,所谓“壮族无文化”之论是不经的。但壮族的文化如何?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中央民族学院八七届壮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八六届壮族文学研究生及中央民院几位教师就壮族文化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他们的议题是:(一) 壮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二) 壮族文化所存在的弊病及成因;(三) 壮族文化的振兴问题。在讨论  相似文献   

3.
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汉语“民族”一词的起源 ,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是梁启超从日文中借引过来的。梁氏 1 899年所著之《东籍月旦》中 ,出现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术语 ,这是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来源。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 ,中国古代虽有“族类”、“邦族”、“国族”、“部族”、“种族”等词语 ,但汉语“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 1 882年王韬所著之《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② 第三种观点认为 ,汉语“民族”一词的出现时间为 1 9世纪后半叶 ,而其普遍使用是 1 90 3年梁启超将瑞…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理论论民族与民族主义 〔英〕A·D·史密斯1·(8)民族关系在群众思想中的反映 〔苏〕A oJI。沃罗诺夫3·(1了)民族学者不了解“民族” 〔日〕续部恒雄5·(17)马来西亚的民族、民族关系和教育 〔美〕C oL·沙马3·(1)马来西亚的民族与政治 〔新西〕拉季·K,瓦西尔3·(12  相似文献   

5.
民族问题理论民族理论的展开与课题-一面对“民族复活” 〔日〕吉野耕作1·(13)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两国间的少数民族问题 〔荷〕F .H.波斯特玛1·(5)对少数民族实行国际保护的历史考察 〔日〕中谷武世2价(14)论劳动资源利用中的民族因素问题 〔苏〕A·B·帕佐夫1·(1)苏联民族关系四人谈2·(7)民族关系:改革的迫切问题 (苏〕B·米哈伊洛夫2·(1)民族与亚民族 〔苏〕刘克甫3·(1)关于民族问题的新的政治思维 〔苏〕3·塔杰沃相3,(9)1968~1986年苏联留居的和移居的犹太人 〔荷〕约仁·德烈森4·(15)克服教条,研究民族的实际状况 〔苏〕刘克甫4…  相似文献   

6.
我注释《黄金史》时,曾经设想蒙古语称呼贵族女婿的“塔布囊”源于汉语的“五王”,而“五王”之名来自元代的五投下。“塔布囊”,一般都作Tabunug或Tabunang,个别的作Tabun og,og是ong的误书,正确的写法应是Tabun ong—“五王”。稍后乌兰同志整理《蒙古源流》,似乎接受了这一说法。明人对此一词,写作它卜囊、倘不能、他  相似文献   

7.
闲话壮文     
我们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多通晓汉语,使用汉文,这是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结果,是可喜的。但在目前,许多壮族地区(主要是广西),尤其是山区壮族,由于交通不便,又长期聚居,仍然不能普及汉语。这样,符合我们民族的壮文就在介绍外界事物、传播信息等方面起着汉文起不到的作用。在南宋时,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自己的“土俗字”,它是利用汉字的形声、意和上下边旁构成的方块字。如“田”字,壮语叫“那”,“土俗字”写成“(?)”字。这种“土俗字”一直用来写经文、契约和作为民间记帐用。广西柳州地区就收集到用“土俗  相似文献   

8.
“影子语言”是壮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所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具有从学理上加以研究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 ,以双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为变形单位 ,通过交换两个音节的韵母对“母语”加以变形。被变形的“母语”在交换两个音节韵母的同时 ,往往还在声、韵、调和声韵组合规则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壮族创造“影子语言”的方法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它语种。本文以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 ,对“影子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桂西壮族原始婚姻形态残余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谷地,自古以来是壮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行的地方。解放前,由于“限以高山”,“车道不通”等原因,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缓慢,至今虽日换星移几度秋,其社会的方方面面仍存在着许多原始社会的残余,令人惊异其固有的稳定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桂西壮族地区原始婚姻家庭形态残余的剖析,探讨历史上壮族曾存在过的原始社会婚姻形态。一歌圩,壮语称为“窝坡”、“陇洞”。在桂西壮族中流行歌圩,因其以男女结交,寻觅情侣为主旨,封建统治者或观念变化了的壮族文人称为“风流圩”。歌圩这种以  相似文献   

11.
壮族师公又称“三元教”或“梅山教”,是一种在原始“越巫”的基础上整合傩、道教、 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因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老民间宗教。近年来,壮族师公以其独特的内隐意蕴和 外显形式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是作者为了揭开师公渡戒仪式的神秘面纱而实地考察的真实记 录。  相似文献   

12.
壮族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宋代(公元960~1126年)。这个时期正是南下的汉族人与越南人在壮族中心地带接连发生冲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不少壮族人曾奋起抵抗外国人的统治,争取持续自主。壮族祖先至少在新石器早期已经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许多学者认为,他们很早就移居被中原文化推进的南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风格(墓中尸体均呈屈蹲状,与越南墓葬特点吻合)亦表明壮族源于南方,并与越南的“霍宾人”(公元前9000~5600年)和“巴逊人”(公元前8300~5900年)的文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但在目前的中越政治气候中,这种可能性会给中国学者带来某些难题,也难于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据近编《壮族简史》载,“麻栏”、“干阑”是我国古代壮语词lα:n~2(家)的译音,这已为学术界普遍承认。古时候由于没有一套比较科学、准确的记音符号,更没有现代化的录音工具,因此,只能借助当时比较发达的汉语文字记录一些没有文字的语言。尽管这种记音方法缺乏一定的精确性,不能反映出记录对象的实际音值,但它仍可以近似地体现记录对象的语音面貌和语音结构。宋代汉文著作中的壮音词“麻栏”、“干阑”,就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壮语词汇中lα:n~2的语音形式,因此,这两个音译词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族群性的三种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族群性的三种概念〔荷〕尼科·基尔斯特拉高原译导言“族群性”(ethnicity)是个比较新的词,好像是在本世纪50年代先在美国英语中出现的。①19世纪以来,欧洲人谈起“少数民族”(nationalminorities)和中央国家之间的磨擦时,便会...  相似文献   

15.
一陆地是壮族作家中使小说创作发展成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壮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民歌民谣,壮族文人的文学创作则多是古体诗词和古文。本世纪初叶小说创作才成为壮族文学的一种样式,较早的小说家要算韦杰三。由于历史原因及作家本人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因素的限制,韦杰三的小说创作还处于萌芽和尝试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较为狭窄。除了反映“穷乡僻壤里小兄弟们的呼声与酸泪”外,较多地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作品仍然停留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语言学者认为,瑶族勉语(通称盘瑶语) 没有复辅音〔pl、Kl〕,因此,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峒乡的“勉”语语音为标准音设计的《瑶文方案》没有反映它们,这似乎是正确的。可是最近有些语言学家深入凋查,发现盘瑶话有复辅音。所谓复辅音,是指塞音音素〔p、K〕和边音音素〔l〕紧密地结合在一块儿构成的复合辅音〔pl、Kl〕,也叫塞边声母。中央民族学院陈其光副教授带研究生到金秀瑶族自治县调查实习时告诉我:“励语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皇大极1635年10月13日改“诸申”为“满洲”之谕进行了考述,指出“金”、“诸申”、“满洲”等词的内涵、演变及原因,尤其对“诸申”一词是建州部饮誉超墨尔根自称“女真”的汉语译音之观点做出了有力论证;用大量史料证明“满洲蔓遮说”实际上即为“满洲满饰说”的组成部分。“满洲”一词源于朝鲜人对我国吉林省集安沿鸭绿江上游地区原有部族、地名的称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阐述壮侗语民族先民磨石崇拜和葫芦崇拜的基础上,指出盘古一词源于壮族先民对磨刀石(咽盘)和葫芦(勒勾)的称呼,其意指兄妹进葫芦躲过洪水灾难后结婚生下形似磨刀石的内团,剁碎后撒向山野变成人.这些人长大后相互婚配,繁衍人类.盘古是壮语"盘勾"的汉字记音.  相似文献   

19.
试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到过内地的藏族称内地的道教的道上为“苯教”。18世纪,藏族学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其所著《土观宗派源流》中说:“道教的教主为老君,先师汤吉勤巴①说,‘老君与本教教主敦巴辛绕为一人”’。苯教是藏族固有的宗教,源于青海高原的原始“苯”术。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源于中原地方的原始巫术。本文试图探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上的足迹,以请教于方家。由于探索中涉及西藏苯教时,对苯教史有所叙述,但不是本文的重点。中原原始巫术与青藏高原的原始苯术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  相似文献   

20.
“歌”“圩”合称的历史推源及其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闻名遐迩的壮族歌圩,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活动,呈现的是一种复合型的民族文化形态(另详)。然而,从语言民族学的角度分解汉称“歌圩”一词,则可成“歌”和“圩”两个独立的字。壮称的“hawfwen”或“hangh sei”、“fawh 1wenx”等(意皆“歌圩”,但语序倒装),也可成“fwen”(歌)和“haw”(圩)或“sei”(歌)和“hang”(圩)。分解后的两个字,可说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