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个口号就是一面旗帜。口号提得恰不恰当,其作用是大相径庭的。因此,舍弃还是坚持“古为今用”的口号,并非无关紧要。列宁曾经指出:“每一个口号都应当根据一定政治局势的整个特点来提出。”(《列宁选集》第3卷,第107页)当前,我国“政治局势的整个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围绕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进行的两个文明建设,就是声势浩大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第一位的社会现实。然而,“古为今用”这个口号没有体现当前改革时  相似文献   

2.
这两年中,文艺界有关“干预生活”的提法有过争论。上海有一家报纸甚至为此写过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似乎事情告一段落,而今文艺界也几乎不提“干预生活”这个口号了。无奈客观现实的反映。官僚主义和特殊化必须大力揭露和反对,人民对官僚主义、特殊化、违法乱纪等不正之风有着强烈不满……显示出文艺界提出“干预生活”这个口号还是有客观据据的,虽则它不是包括一切的口号,但它却是吸引作家深入生活,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使他的作品拨动千百万群众心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正> 晁福林同志《关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文(见《历史研究》1978年第五期),批评了那种对这个口号任意解释、任意引申的作法,对问题的研究应当说是进了一步,他对“种”字的诠释,论定这个口号不反天命,我都不敢苟同,现就我所知写几点意见。(一)“种”字的训诂晁福林同志从《史记》中寻求内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探讨“种”字的含意,方法是正确的.他指出:“用‘种’来指人时,通常指人的族类,……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引申为后  相似文献   

4.
“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苏维埃共和国”,这是列宁在1917年4月所写的《四月提纲》中提出来的口号。他当时写道: “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大家都知道,列宁的《四月提纲》是以他的革命转变论为理论根据的。他提出这个口号的意思是说:革命不应当停顿,而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去。而过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就是首先使全部政权转入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列宁当时提出这一口号,是预计到革命按和平发展路线,建立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然后由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  相似文献   

5.
(口号诗》作者刘泉原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4期严格来说,口号诗并不能算是一种诗体,所谓“口号者,即口占也”。“号”和“吟”为同义词,故口号诗,即随口吟诵之诗。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将其列入“诗体”,是缺乏科学界说的。口号诗少则四句,多则八句。因为是随口而吟,草成急就,因此一般只求宣情达  相似文献   

6.
略论“为曹操翻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肯定郭老在1959年提出“为曹操翻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后指出“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作者认为,只有对“为曹操翻案”这个口号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才可能在曹操问题的认识上逐步地取得一致,从而更好地开展《三国演义》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表李步云同志的“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我觉得文中有几点值得商榷。一、资产阶级何时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它有没有革命的作用?李步云同志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它“曾经起过革命的作用”。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资产阶级的这个口号,是在其国家和法制建立以后提出来的。李步云同志混淆了“自由、平等、博爱”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中,大家颇多地注意了恩格斯关于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评价作品的论述,论证这种提法的科学性,这无疑都是很有意义的。刘绍智同志的《“历史观点”不就是历史真实——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学习札记》(载《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以下简称《历》文)一文明确指出,恩格斯所讲的“历史观点”不就是“历史真实”,不能把“历史观点”和历史题材作品本身的真实与否等同起来,并对“历史观点”的内涵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读了使人深受启发。作为文章题目的“‘历史观点’不就是历史真实”这个结论,我们是完全同意的,但在“历史观点”为什么不就是历史真实、历史真实性的要求是否应包含在历史观点的批评标准之内等重要问题上,同《历》文还存在较大分歧,这里陈述出来,以期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曾经把《资本论》称作“工人阶级的圣经”①,这个评价,生动地说明了《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说明了它对于无产阶级实现其自身的历史使命所具有的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本身是一种借喻,它丝毫也不意味着我们应当象基督徒对待《圣经》那样,用盲目的迷信、崇拜来对待《资本论》这一科学巨著。相反,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方法论原  相似文献   

10.
<正> 《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刊登了匡萃坚同志写的《马克思和“不断革命论”》一文。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只是一个“鼓动性的政治口号”,是一个“三言两语”的“内容贫乏的理论”,“它没有被证实”,“是一种失误”;它本身的“缺陷”,使它“没有能划清极左派和马克思派的界线”,它“很快就被马克思抛弃了”。对此,我认为是值得讨论的。作者否定“不断革命论”是马克思的理论,其  相似文献   

11.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受到林彪、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伙的斥责和批判。在他们横行的日子里,从文件到讲话,从报刊到电台,都对这个所谓“反动口号”进行了口诛笔伐。对坚持和赞成这个口号的同志,实行法西斯的残酷镇压。这个口号究竟“反动”在哪里?林彪、陈伯达、“四人帮”一伙为什么那么憎恶这个口号?应该不应该为这个口号来一个“平反昭雪”,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现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赛金花》的主题统一:以一个风尘女子的所作所为表现“国境以内的国防”;主人公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委身于八国联军统帅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的尴尬处境和因意识形态变化而得到的不公正评价,并不符合作品本身的艺术实际.  相似文献   

13.
首先,谈谈“哲学现代化”的名实问题。对于“哲学现代化”的口号,目前国内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观肯定地认为需要搞哲学现代化,并认为这个口号是科学的。这主要有两个理由。一个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些理论观点已经过时,应该抛弃,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现代化。另一个是,要概括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新成就、新成果,借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须提现代化。还有一个没有公开表露而实际上又是存在的理由,即认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见的工具书和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和流通”(《辞海》上卷505页),“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分配,调节商品的流通”(《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168页),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农村集市贸易上……价值规律仍然自发地调节生产和流通”(同上)。其实,把“自发”二字加在价值规律的头上,是很不科学的。首先,任何规律本身都不具有自发的属性。所谓“自发”,是指人们还未认识和掌握客  相似文献   

15.
韩秦  曾毅 《南方论刊》2005,(1):65-66
邓小平同志曾说:“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拿笔杆实际上是指写作能力。要求领导者善于写文章,并能用文章来启人明智、领导部属、指导工作。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成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写文章是被视为一件大事。唐代刘禹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头第一句话,即《原道》的“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里就提出文德.这个文德称为大,大到包括两方面:一是“道之文”,一是“自然之道”。先说“德”包括“道之文”,这个“德”指什么,即韩愈《原道》里讲的“足乎己天待于外之为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所以说“与天地并生”。有了天地,就有“玄黄色杂,方圆体分”,即有天地的色,天玄地黄,即有天地的形,天圆地方(这是古人不正确的看法),即有了一样东西,即有它的形状和色彩,形和色是每样东西本身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第二期登载的孔幼贞同志的《论“度”》,读了很有教益,但也有些不同看法。为了弄清这个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古老的概念”,这里也谈一点肤浅的看法,并与孔幼贞同志商榷。 一个事物的“度”要从这个事物本身去找 度,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它不存在于事物之外,而存在于事物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和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黑格尔为世界哲学史留下了极为丰硕的遗产。如果从历史效应的角度看,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无疑是这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当代相关性的一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的圣经”。因此,凡是希望挖掘黑格尔哲学活的精神的哲学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目光投向《精神现象学》。狄尔泰、卢卡奇、海德格尔、柯热夫、伊波利特、马尔库塞、阿多诺、伽达默尔……许多彪炳史册的20世纪大哲学家在自己思想发展的重要时刻都曾深入研究、解读过《精神现象学》,并留下极具哲学价值的文献,这就使得《精神现象学》具有了一种明确的当代相关性。这在黑格尔全部哲学遗产中是极为独特的。为了纪念《精神现象学》出版200周年,本刊特别编发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的《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文。张先生是我国当代最重要的黑格尔哲学专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黑格尔哲学研究。早在1962年,他就出版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述评》一书,并在2001年出版了《自我实现的历程》,对《精神现象学》进行详细的导读与诠释。在本文中,张先生围绕“面向事情本身”这一口号,对《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这一重大然而长期少有人问津的课题进行了重新审理。张先生的研究结论及其面对哲学史的态度,是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19.
严昭柱在《求是》第3期著文认为“文学多元化”口号有三大破坏作用。1、它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近两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受到了全面“爆破”,主要有: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等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没有哪一条能得以幸免。2、它在文学领域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这个口号的纵容下,几乎将西方资产阶级文学思想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全盘搬进当代中国文坛,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主客体的双重双向统一。第一重统一是主体统一于客体,即主体对规律的认识和顺应,也就是知与行的“合规律性”。第二重统一是客体统一于主体,即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去改造客体,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实践活动和实践成果的“合目的性”。因此,自由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这个观点的详细阐述,可见拙作《自由的结构性分析》,载《厦大学报》1992年第3期)。“合规律性”是主体的认识和行为对客体规律的符合与顺应,因而是“真”。有的学者把真等同于规律本身,这是不妥当的。真是主客观的统一,包含有主观因素,因而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