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归属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学校归属感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情绪及心理健康水平。在此从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切入,深入剖析研究生学校归属感淡漠产生的原因,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为增强研究生学校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提出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是大学生通过接触校园社会环境,逐步感受到被所属集体、学校所接受、尊重等心理体验,进而产生的自己成为学校一部分的身份认同且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的稳定情感.对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行理论分析,是有效提升其学校归属感,提高其大学学习和生活质量的前提工作.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社会性、互动性、过程性和稳定性等特性.宏观上看,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  相似文献   

3.
现今的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归属感差,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这种现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学校的,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等等。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乏、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入手,找出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要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归属感等素质的培养,大力引入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课程。二要努力构建良好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三要挖掘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均衡义务教育师资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流动"打破了校际壁垒,实现教师人事关系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但也对教师的精神世界造成很大的冲击,如削弱了教师的组织安全感、弱化了教师的群体归属感和降低了教师对流动学校的认同感等。为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流动教师物质保障制度,流入学校应切实解决流动教师的不适应问题,帮助流动教师实现"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身份转变;与此同时,流动教师也应正确认识"流动"的意义,重燃教育热情,积极强化自身对新学校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论社区归属感的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区建设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而要让社区在整个社会的转制中扮演起相称的角色 ,就必须强化人的社区意识 ,培育人们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归属感 ,就是人们对社区的认同和关联程度。但目前 ,城市市民的“社区归属感”淡薄 ,对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缺乏认同。主要原因是社区责任的无边际扩大 ,造成了社区职能的难以发挥 ,职能的淡化很难使人对其产生归属感。针对当前社区建设的问题 ,应该从解决社区建设的基础性障碍入手 ,培育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就是 :让政府的角色到位 ;从体制上明确社区地位和职责 ;面向大众 ,面向困难 ,培育社区的功能 ;解决不同人群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特别是调动有关系特权者 (包括社区单位 )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归属感的嬗变及其相关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逐步变迁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归属感不仅在心理预期、形成途径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不同社会阶层成员对社会的归属感在强弱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社会归属感的变化不仅对我国社会的整合方式、社区功能的完善以及公民意识的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社会心理层面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在城市归属问题上呈现出地域归属感、群体归属感、身份归属感等方面的不和谐。究其原因,既与我国体制性障碍、不合理制度、城市社会对农民工认同程度低、进城成本高等因素相关,也与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有很强的关联度。要实现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和谐健康发展,应以强化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为切入点,同时辅以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必要配套措施,为农民工归属城市社会构建和谐体制,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和人力资本条件,使农民工更好地走进城市、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8.
李炜 《东岳论丛》2002,23(2):46-48
社区建设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而要让社区在整个社会的转制中扮演起相称的角色,就必须强化人的社区意识,培育人们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归属感,就是人们对社区的认同和关联程度.但目前,城市市民的"社区归属感"淡薄,对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缺乏认同.主要原因是社区责任的无边际扩大,造成了社区职能的难以发挥,职能的淡化很难使人对其产生归属感.针对当前社区建设的问题,应该从解决社区建设的基础性障碍入手,培育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就是:让政府的角色到位;从体制上明确社区地位和职责;面向大众,面向困难,培育社区的功能;解决不同人群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有关系特权者(包括社区单位)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以成都市下岗女工的归属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初步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展示下岗女工的精神状况与生存状况,以便为寻求合理的社会支持对策和"人文关怀"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仝秋含 《天府新论》2020,(2):117-126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农村缺席社区归属感研究的背景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哪个会更高一些呢?从齐美尔、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的观点出发,假设农村的社区归属感高于城市,选择城市与农村各一个调查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个调查点社区归属感都处于较高水平,但未能证实假设,考虑到所有个人层面与社会互动等影响因素后,二者社区归属感并未有显著差距。另外,社区生活满意度、社区十年发展认知、社区中拥有亲戚与朋友的数量均能显著影响社区归属感。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1-216
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转型的深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心逐渐由"单位"转为"社区",社区成为城市的基层社会管理单元和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当前,城市社区居民异质性较强,相互联系松散,彼此缺乏基本的了解和信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介传播已成为建立、健全高效和互信社区传播系统的有力推手。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社区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有了认同、信任和不舍才会产生社区归属感。在社区组织传播中要积极培育、引导和规范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和行为。同时,建立相应的传播规范,完善个人意见表达的组织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2.
消费价值是顾客归属感的重要前提,提高顾客归属感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顾客的满意感和信任感。社交性价值对顾客的情感性归属感和持续性归属感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社会,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借助其未经分化的、直接性的社会关系使个体获得了精神依托.工业主义打破了共同体的封闭结构,将一个变幻莫测、神奇万象的大都市生活带到了现代社会之中.在货币支配下的都市中,人们进行着非个人的、表面的、短暂的,因而也是部分性的接触.大都市生活产生了原子化的人际关系,导致了人们内心的骚动和连续感的丧失.现代人需要在工业主义逻辑和骚动的都市生活中寻求稳固的"阿基米德点",以便克服精神上的不安,进而获得稳固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对农业生产活动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日渐陌生。进城务工之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经历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意识和行为看起来已接近于城市人,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认识、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都与城市人口有很大差别。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社会,解决他们的归属感问题变得就更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可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状况及影响因素,将组织归属感划分为身份意识、情感依恋、价值认同、行动担当等维度。采用访谈法,对G大学J学院的20名学生党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受访学生党员在价值认同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身份意识、情感依恋、行动担当等维度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为此,可从“树立关怀榜样、增强身份意识,开展关怀对话、促进情感认同,坚持关怀认可、铸牢价值认同,落实关怀实践、彰显行动担当”四个方面,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心理疏离与民工犯罪--城市化进程中民工犯罪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就了民工这一独立的社会单元。这部分人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在社会地位、社会权利、职业特征乃至居住地上都与城市人有着很大的差别,而正是这种隔膜所衍生出来的缺乏归属感、自律性以及对城市的敌视、冷漠是诱发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而在短期内,现有的户籍制度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从减少民工在城市中的权益损失着手改善民工的微观生存环境,应是减少民工犯罪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非艺术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非艺术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专业竞赛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所在学校传统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等方面提出了非艺术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方益权 《兰州学刊》2004,(5):176-178
高发的学生伤害事故是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因学校侵权所致之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 ,由于在学校应如何赔偿等问题上纠缠不清 ,学校与受害人之间经常陷于缠讼 ,严重损害了受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冲击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笔者认为 ,对于学生伤害事故 ,在学校责任被确定的情况下 ,为平衡社会利益等考虑 ,学校赔偿应当实现合理性 ;对于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为防止学校难堪重负等 ,则应依法坚持从严把握的原则 ;为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等考虑 ,学校赔偿应实现及时性。笔者强烈呼吁建立学校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设立学生伤害事故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9.
社区整合: 社会整合的重要方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认为整合是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社会整合机制一般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性整合.社区整合是社会整合的必然选择.社区整合的重点在于社区归属感的建立.建立社区归属感必须经过两个过程:第一过程是社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第二过程是社区的服务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孩子,无论你做什么事。我相信一定有你的理由,不过,能不能把你的理由告诉我,让我帮你分析一下? 当孩子犯错误时,比如撒谎或拿钱、破坏东西、旷课等,如果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否定,那么孩子将选择沉默或更大的较劲。研究发现,许多人爱占小便宜或喜欢饶舌、妒忌等,均与缺乏归属感有关。因此,接纳和理解是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