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中若干问题之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法律制度,公众参与是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有效推行以及公共环境纠纷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有立法难以有效保障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权的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的范围和类型,扩大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效力。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一直被认为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虽然一直在研究公众参与,并不断实践,但对于具体操作却没有详细规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区、城市交通主干道,环境影响的范围较广,受影响的人口数量较多,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均应比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的要求高,因此,重视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信息馈给和反馈,可以有效利用公众资源,进一步优化规划方案,促进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众参与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新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公众参与的内容和程序方面的规定明显不足 ,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 ,设计尽可能明确具体的公众参与程序 ,尤其是相当重要的信息公开程序、说明会程序、听证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程序等 ,并辅之以司法审查的保障机制 ,才能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从而使环境影响评价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众是公众参与中的前设性的基础问题。谁是“公众”?具体参与事件中公众的范围该多大?如何确定?这是关系公众权利真正落实、参与不流于形式而必须予以解决的前提性问题。本文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为文本,通过法语义学的法律解释方法解读公众在两个层面的应用,厘清公众的范围及其确定,并结合价值研究提出现行立法的不足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颁布施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当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民参与权的内容还不具体,并且没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应明确公民参与权的性质、内容和程序,扩大公众可以参与评价的范围,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平等参与,保障公民参与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石油云南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事件”引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并针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立法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希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能尽快完善,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的评价导则或规范,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并注重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公众参与中对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主体、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中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细化的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主体的确定重要而复杂,一般可以采取计划单位识别、第三方识别和公布有关消息由公众自我识别三种方法;公众对一个计划的介入可以分为知道、介入和参与三个水平,可以按公众参与的程度,将公众参与划分成从完全没有参与、有所参与、平等地分享计划权力到完全控制计划过程的不同等级;公众参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必须与整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文化、公众素质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众是环境影响评价主体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由环境价值与评价的性质决定的;参与环境管理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公众参与是公众实现环境权的一种具体方式。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提高决策质量和项目的可接受性,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的有效性,有利于将潜在的社会冲突显化并使之得到及时的识别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程序性环境权——公民在环境事务方面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救济的权利是实现实体性环境权的最重要途径。《奥胡斯公约》是迄今为止程序性环境权最完善的条约,从比较法的角度,以该公约为蓝本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程序性环境权的主要不足。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公民的程序性环境权:制定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或者在《环境保护法》中专章规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公众参与的范围,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重点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公民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的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开发资源和工程建设项目之前,预测这些活动对环境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破坏,提出可以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和办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公众参与实行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然而目前,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程度和范围都很不够,使得管理部门在决策中无法实现科学、民主和客观。本文对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内涵、意义和法律依据,论述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实施中存在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支持、调查对象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保政务的透明度较差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态度逐渐受到开发方和环保主管部门的关注。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机制为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一个利益博弈机制和平台。文章以近期典型的环境群体性为例,简要分析了公众参与环评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程序,从公众参与的主体、信息公开、反馈机制和司法救济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现行公众参与环评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应从扩大公众的主体,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完善环评信息公开制度,强化舆论监督;构建和完善环评的司法审查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真正落实环评的预防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法治发展40年,也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发展和建设的40年。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由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构成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权利体系和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规则。总结经验,公众参与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公民环境权利的题中之义,是提升环境决策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调动公众环保力量的必然路径。面向未来,广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注重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狭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通过完善主体界定、推动信息流动、推进协商参与和加强社会监督等实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治理过程中,公众通过参与政府特许经营PPP项目的决策和执行表达意见并对政府的最终决定产生影响。然而,在政府决策或执行过程中,公众参与不足、参与效力低等问题常常使得公众参与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界定参与过程中一般社会公众、专家、利害关系人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类型PPP项目参与方式的适用和参与效力的等级划分标准,以及建立参与效力保障和责任追究机制,给公众参与以法律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主体困境与制度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9月1日正式生效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对环境治理参与面进行了最高位阶的特别法设计,回应了学界对于环境治理理论研究的制度需求.经过理顺环境治理的形成逻辑,可以发现“参与”是“治理”区别于“统治”与“管理”的关键所在,其优势在于可以为弥补环境决策者构制失位提供有效矫正方案.通过对参与者的人格重塑,公民、市民与消费者在环境治理中的身份得以明确,它们分而为国家、社会和市场的主体,合而为环境治理者中的重要组成,也就是“公众”.现实所面临的合法性困境也由此而生,主要表现为决策者失位、参与者身份虚化等.为此,从决策、执行、监督环节分别予以完善才是现实困境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确立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核心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是我国三十余年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制度性总结,但在实践中存在着“执行率高但法律实效差”的现象。导致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不稳定的国家环境政策;二是形式化的公众参与制度;三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这三方面的因素极大地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功能的实现。因此,我国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法律措施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实效。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中的骨干力量、普通参与者和旁观者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策略选择和心态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将小事闹大来实现维权的目的、借机敛财和对社会进行仇视是群体性事件骨干力量抱持的三种基本心态。普通参与者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目的并不像骨干力量那样明确,从众和搭便车心理等往往是他们的心态。作为旁观者而存在的某些境外媒体抱持一种唯恐中国不乱、别有用心的心态。极少数不具有利害关系的普通民众以及没有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利害关系人也会表现出一种兴灾乐祸的心态。既然中国当下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态是多元化的,政府在群体性事件的解决过程应当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具体心态,建立一套以分类管理为核心的规则治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法》修订案首次明确将公众参与确认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原则之一并确认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一项程序性权利。然而,《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并未就公众参与制度作出框架性规定,而是将完善公众参与程序的义务施加给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鉴于我国环境决策中公众参与制度的上述立法进展,本文将结合国际公约及域外立法经验,从微观层面着手纵向分析我国在不同的环境公共决策层次上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现状。此外,本文也将横向分析我国地方法规、规章和部门规章中公众参与制度发育和形成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厘清新法和既有法律法规所形成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框架,进而对《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中涉及公众参与的条文进行评述,更加明确地识别我国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相关立法方面的进步与不足,以便在“查漏”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补缺”。  相似文献   

20.
公众有效参与立法活动能够促进立法的民主性,提高法律规则的可实施性。2018年12月,美国《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实施细则)》公布于世。除具体条文外,另有详尽的公众参与制定该规则的全过程记录同时发布。通过对美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全阶段进行分析发现,其公众参与立法程序较为完善且公众参与性强。结合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提出引入“立法预先公告”程序,扩大公众参与主体范围、增加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适当延长公众评议时间、完善公众评议反馈制度、进行充分的立法信息公开等具体建议,切实保证公众在参与立法过程中获得现实参与感,以促进立法民主化、科学化,为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