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凸显出一种对传统视界理论话语的突破。借助理论涵义的突破与新媒介的合谋,文学理论实现了整体话语形态的颠覆。首先,文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化阐释,在体现当代人性本真与现实性统一的场域方面,完成了话语增殖。其次,在非意识形态的文学理论场域方面,通过"图像理论"、"叙事理论"、"意象理论"等的探索掘进,促成中国文学理论的本质、构成蕴涵的相应转换。总之,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针对现代性的理论症候,向后现代涵义的文学理论研究转换,这种转换注重宏观逻辑与文学自身话语身份的研究,注重文学理论的涵义研究,将深化和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形态学是关于文学理论的理论 ,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话语 ,研究客体是文学理论话语中的元话语。探讨文学理论形态的逻辑起点 ,是文学理论实践本身。以文学理论话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为视角 ,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形态主要有三种 :从上而下的观念演绎式、从下而上的经验总结式和方法互动的横向移植式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相继兴盛,使得20世纪上半叶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确立起来的纯粹文学理论的知识幻象破灭.文学知识界已经普遍接纳“理论”与文化研究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两次重大转型变迁.这就意味着文学理论必须放弃其原来的边界甚至学科自足性,成为一种新的跨界知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未来图景,或者将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称其为“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有着不同于西方文论的自己的话语形态 ,它在中西交融的语汇中蕴育 ,它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文学与政治、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是其永远的矛盾焦点。加上专业文学理论的缺席 ,使社会学话语和主体经验性话语成为其重要的叙述范式 ,作家作品论和创作经验谈为其主要的文本形式 ,批评性、零散性、感悟性为其独特的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5.
<正>一近年来,随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知识话语的文学理论也渐有移除“文学”、再造新质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文论界有不少学者都致力于祛除文学理论的工具论色彩,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可以无需文学经验的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不仅依靠自身生产知识(比如做某一文学理论知识的学理性阐发),而且还能借此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简言之,“文学理论无文学”的学术思潮,或者说“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业已改变了我们对理论和创作之关系的固有认知。从知识话语的自我增值来说,无文学的文学理论也确实有别于以文本解读为目标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一直充满了创新能力不足的焦虑,即如何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实践,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探寻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机制和路径。本文认为,应该从阐释学中的基本问题出发来认识这一问题。文学阐释作为联结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中介,既要在对中西文学理论的应用中检验其有效性,促进其合理转化,又要在对中国文学实践的阐释中创新理论。要创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应该从传统的立法型文学理论走向现代的阐释型文学理论,在对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学观念与当代文学现象的阐释中从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7.
由列宁于一九0五年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由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丰富,发展了的文学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精髓。它确定了无产阶级文学在党所领导的整个革命事业中的地位,规定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根本性质和指导思想,指明了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总方问和肩负的总任务,总结了无产阶级文学自身的独特规律,划清了无产阶级文学与资产阶级文学的界限,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对当时和后来的无产阶级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列宁和毛泽东同志,从各自的历史条件和革命斗争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文化研究不能替代也不会取消文学研究,我们应坚持开放吸收和以我为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保持本土文化的个性和价值的同时,谋求本土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清理自己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发挥话语主体的原创性,寻求外国文论中国化、古代文论现代化、当下文学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的正确途径,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性研究在60余年的探索、聚合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既兼顾社会历史语境又源自民族文学本体的行之有效的话语系统,其中诸如国家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民族身份、民间精神、现代性等话语方式,已经凝炼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话语范型。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对之进行逻辑梳理、类型阐释和语境分析,既是系统总结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话语形态的内在规定,也是持续推进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其学理阐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左翼十年的革命文学运动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这个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是以十月革命后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新的阐释与探讨为理论背景的。十月革命后至30年代初,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新的理论探讨大致经历了从新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直至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将其理论定型的发展过程。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点探讨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特征的基本格局影响规定着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格局。中国左翼十年的革命文学运动是  相似文献   

11.
徐仲佳 《东方论坛》2021,(2):141-149
张资平与无产阶级文学的真正相遇发生在1928年,恰是“革命+恋爱”小说模式风头正劲的时候,而恋爱小说又是张资平最主要的文学资本。因此,这种相遇原本应该是一出喜剧。不过,恋爱在“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中已经沦为革命的附属品,加之,张资平的怨恨情绪使得他的创作转向虽挂革命文学的旗号,却又与无产阶级文学形成了区隔。左翼文学阵营对张资平的“转向”也进行了自觉的区隔。“腰斩”事件虽非左翼阵营所主导,却有着左翼文学观念的影响。这种区隔行为除了主义之争,也有怨恨情绪存在。张资平的文学史地位与他的叙事主体合法性密切相关。随着张资平文学史自我叙事主体合法性的丧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事也逐渐将之视为他者。  相似文献   

12.
辟失语论——对曹顺庆先生的学术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话语是在语言之中并由语言以其在历史进程里形成的语法规则及其历史语境所设定的。作为话语之一种的文学理论话语自然无法跃出其民族共同语所形成的规则系统。中国的文学理论话语是由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所设定的。具体而言:在古代中国,古代汉语设定了古代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在现代中国,现代汉语设定了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在最根本处,即从语言本体论的高度来看,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没有自己的话语。既然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没有自己的话语,那么何来失去话语一说.  相似文献   

13.
民国文论的体系建构负载着民国学人的历史想象与现实担当,砸破以往即兴体悟式的“私人话语”形态,在全面审视历史与时代的潮流中抒写社会的“公共话语”,发掘民族文化自信,民国文论展现出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恢宏气象。民国学人兼顾中西、古今文论的各自特质,确立文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与视角、探索可行的建设路径和策略,将错综复杂的民国文论现象纳入到民国文论的体系话语平台,展示民国文论继往开来的文化特质,它可以逐层解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诸多缠夹日久的学术命题,深远探究文论体系话语言说的基本规律。运用民国史视野来发掘民国文论资源,探究体系话语的言说模式与表达策略,具有范式重构和意义重释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围绕“人性”展开的。但由于社会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学语境不同,中国当代文学中这种围绕“人性”的自省话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十七年文学主要自省人性与政治性、革命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自省的是人性在非常政治境遇中的扭曲、异化和负面爆发;后新时期文学自省的主要是作为人性极端化形式的欲望与知识分子精神的背离,以及欲望造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一部载有丰富人民主体思想的经典著作。《宣言》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其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背离人民主体地位是其现实依据、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是其必然途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人民群众的地位是其理论根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其价值取向等方面阐明了其中蕴含的人民主体思想。新时代,学习《宣言》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党建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9,29(3):56-59
在文论"失语症"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已有现代文论新传统的"话语",所以,不存在"失语"问题。这一说法是难以立足的。第一,现代文论新传统所谓的"话语"与文论"失语症"所说的"失语"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二,五四以来是否形成了现代文论"新传统"是值得怀疑的。第三,真正的传统只有一个,新传统还是旧传统的延续,不可能以"新传统"作为重建的出发点。第四,用"新传统"来掩盖中西大传统的矛盾,只能起一种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与新文学派解释文学史的线性模式不同,学衡派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阐释是基于循环时间概念的。尽管其对线性进化文学史观进行了不少修正,丰富了文学发展理论的内涵,对中国文学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改革思路,但由于他们解释文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产生于古典时期,时间观念的古典性质也就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保守”属性。学衡派的文学发展观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是“时间的政治”宰制文学史和文学家历史地位的一个典型案例。反思这一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总结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经验及教训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的理论角度来说,以审美为价值标准的文学叙事体系是一种近代(现代)现象,大致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近代(现代)文学话语体系奠定了认识基础,一是审美视野的确立,二是历史理性观念的形成,三是近代知识学科的分化.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分析清楚构成现代文学叙事和批评的这三方面内容,有利于人们对"文学"这种话语体系的认识,从而也让人们清楚,当代解构思潮是在何种角度上切入文学话语并解构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9.
明治文学从1906年开始到1910年,呈现出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各自繁盛的局面。1912年前后,此局面逐渐崩溃,日本文学走入新的成熟与分化,到1923年9月左右即被一个新均衡替代——社会主义文学与新感觉派成为当时文坛引人瞩目的双璧,而1914年正是日本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重要一年。考察其前后文坛情况与社会风貌,可以发现,代表日本近代文学的自然主义文学与代表现代文学的社会主义文学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雪 《东方论坛》2011,(6):53-56,64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转变以及纯文学意义上散文概念的出现,使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由以往的多重社会身份向文学层面转变,这种特点在现代主要散文家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钱钟书、梁实秋等的文学身份中集中体现出来。由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成就可见,散文创作的风格和成就是和主体的文学身份质素密切相关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主体身份向文学层面的转变,是现代散文文学性增强、白话文语体魅力充分呈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