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个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国际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新冠病毒严重依赖一种名为"移码"的特殊机制调节病毒蛋白水平。他们成功揭示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和核糖体在"移码"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证明利用化合物抑制"移码"可以大幅减少病毒复制。病毒需要利用被感染细胞内的核糖体进行自我复制,然后感染更多健康细胞并转移到其他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被感染细胞的核糖体根据病毒基因组发出的指令生成新的病毒蛋白。  相似文献   

2.
正发表在《细胞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明,哺乳动物胰岛素能够激活蚊子的抗病毒免疫途径,从而增强其抑制西尼罗河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能力。研究人员称,该项发现有助于开发减少蚊媒传染病的干预措施。研究小组使用基因筛查方法,发现了一种胰岛素样受体,该受体是免疫系统对虫媒病毒感染的一  相似文献   

3.
云无心 《家庭科技》2010,(12):44-44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率很低的癌症。在欧美国家的发生率在十万分之一左右。但是,它却分外偏爱华南地区的人们。在广东的某些地区甚至高达十万分之五十。 1970年,有学者提出,这一现象可能是三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基因不同、过早感染病毒和食用咸鱼。前两种因素在随后的研究中被排除掉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了咸鱼身上。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一种"药片式"内服体温计,可随排泄物排出体外,已经在狗身上成功测试。日本东北大学发布新闻公报介绍,这种内服体温计直径约9毫米,厚约7毫米,只有一片药片大小,内含温度感应器和微型集成电路等,外表是树脂材料。它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纽扣电池,而是利用胃酸接触电极发电并存储在电容器  相似文献   

5.
正一些人看到黑白条纹相间的图案就会感到头疼不适。此前有研究显示,82%患有偏头痛的人对黑白条纹非常敏感。荷兰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之所以出现不适反应,是大脑中的伽马振荡加速导致的,而这种症状一般发生在光敏者身上。研究人员对一些光敏者给予黑白条纹刺激,同时检测其脑电波情况,发现这些人的脑电波出现了应激反  相似文献   

6.
对人的生存际遇的关注是萨特从事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前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在早期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思想中,"注视"是人与人之问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共同主体性的关系,而只能是交互主客体的关系,一种否定的主体间性关系.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所超越,被对象化为客体,于是,主体性在我身上脱落.为了回避这种被对象化的危险,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冲突与危险.这就是他所谓的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流行一种症状看似感冒,其实却是一种特殊病毒——EB病毒。EB病毒是什么?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俗称"亲吻病毒",以唾液传播为主,全年均有发病。这种病毒高发于4~6岁的孩子,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它会侵犯人体的各个脏器组织,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发多种并发症。EB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很容易被混淆。主要症状1.发烧。体温一般在39℃左右,吃退烧药也没用,发热持续1周左右,并伴有眼睑浮肿,有些儿童可  相似文献   

8.
正据美国媒体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小鼠体内发现了一种分子"开关"——名为SIRT2的蛋白,它控制着引起身体慢性炎症的免疫机制。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研究有望带来新方法,阻止甚至逆转人类许多与老化有关的疾病。该团队研究了小鼠和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历史上,"文本中心论"研究范式,可以说由来已久.这种研究范式从"意义为文本所固有并被作者所赋予"观点出发,关注文本本义,把"文本"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心.在当代文本中心论研究范式不断遭到质疑和挑战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了一种新文化研究范式,即"相关性"范式.这种新研究范式的重心不在文本的本义,而在于文本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上,主张意义不是文本的固有特质而是被读者发现并生产出来的,一个文本只有进入社会和文化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能被激活.这种新研究范式具有开拓性意义,标志着当代文化研究从以往过于注重文本分析转向注重读者的文化实践.但另一方面,这种新范式也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历史语境,追踪觅源,析骨剖节,发现这一提法隐含着中国文化的三种痼疾:清谈性、复古性、僵滞性.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教学与普及,受此观念的束缚,产生了严重的弊端.唐诗宋词元曲,固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但绝不是"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唐诗宋词元曲被"捆绑"在一起,其弊端不仅是形成一个牢笼、一张帷幕,将普通读者捆绑或遮蔽于有限的作品,与深远博大的古典文学世界相阻隔.更重要的是,这种并称在塑造"经典性"的同时,也在塑造一种"隔绝性".不仅造成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元以后无曲;更造成诗只属于唐,词只属于宋,曲只属于元.这便割裂了传统的一贯性,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性精神,与当下的文化生活、文明建设隔离开来.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什么面对美食,很多人会"吃到撑"?德国研究人员日前发现,这不能怪他们太贪吃,而是跟大脑机制有关。享用美食的过程中,大脑会分别在食物入口和入胃时两次分泌多巴胺。这种机制可能增加对美食的渴望,并延迟大脑发出"吃饱"的信号。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传递兴奋和愉悦的信息,是大脑"奖赏效应"的关键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高振岗 《船山学刊》2010,(4):132-135
庄子是他所处那个年代的另类,这种超凡脱俗的另类人生以"心斋"为逻辑出发点,以"道"为心灵的归宿,在"体道"的过程中诠释了其达成"真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超越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脑“病毒”是一种专门设计的破坏性程序,它可以自动复制而且象瘟疫一样地在计算机网络扩散开。如同病毒悄悄侵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一样,被某些人偷偷存入网络的电脑“病毒”也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潜入某些计算机系统后为非作歹的。目前已发现多种电脑“病毒”。比如有一种“病毒”,可导致“白痴症”“它可将存贮的大量数据及程序瞬间被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进展》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干细胞,这种由人类脂肪细胞制成的诱导专能干细胞(iMS),可以像"变色龙"一样适应周围环境并修复一系列受损组织。研究人员称,这种干细胞的行为就像"变色龙"。"它们会循迹融合到需要愈合的组织中。"iMS细胞的潜在临床应用有两种主要选择:一种选择是将患者的脂肪细胞放入机器中,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今年65岁,最近感觉自己身上的味道变重了,尤其是出汗后味道更重。请问怎么减少这种"老人味"?湖北刘先生很多老人意识到,随着年龄增长,身上的味道变重了。这种特殊的气味,就是人们常说的"老人味"。通常情况下,体臭是汗水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气味。老年人由于代谢变慢,皮肤表层容易产生死  相似文献   

16.
汪精卫的《读陶随笔》堪为论陶经典之作。汪精卫认为,陶公有"人心良而风俗淳"的志向、有"伯夷之清"的胸次、有"无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汪氏着力于这三个层面展开剖析,以论证其"陶公为百世之师"的论断。汪精卫接受最为深刻的是陶渊明身上的"义"。陶公之"义"作为一种文化原初力,是汪精卫文化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义"被汪精卫异化了,它不再停留于心理层面,而是演变为一种疯狂地追求声誉与所谓"壮举"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次协调逻辑"的主要意思是指,在新逻辑中当矛盾律被削弱之后,仍要保持一种次于经典逻辑的新的协调性.它与数理逻辑、辩证逻辑都有密切的联系.它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在70-80年代吸引了大批的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目前已成为一个兴盛的研究领域,对逻辑学,数学与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巴西、澳大利亚、美国、苏联和东欧等国家或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势力.在我国,对这种新逻辑的研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8.
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不禁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是"母子连心"是一种客观的生理现象。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结果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发现,父母与婴儿可以通过眼睛实现"母子连心"。因为父母充满感情的  相似文献   

19.
<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继<回到马克思>之后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通过再一次的文本深度耕犁,张教授对列宁思想样貌进行了理论重塑,在这种重塑中所应用的新的文本研究方法("思想构境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诠释学与后文本学的文本解读方法论.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拟文本"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其在文本解读乃至思想史研究中的作用得以被初次发现.同时,以"思想构境论"的文本研究范式去分析"拟文本"的理论尝试也体现了张教授文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方法论上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0.
人类所能够创造的价值是支撑和促进个体和社会生存的目标、活动、特性、过程和品质。为了恰当地运用这种神奇的能力,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认识价值并付诸实践。"价值教育"在这一复杂过程中起基础作用。但迄今为止,有几种错误的学说在混淆视听,严重地影响着人类对良好的道德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探寻。因此,本文批判地辨析了鼓吹道德相对主义的八种论调,并把道德价值描述为可以被发现、了解、研究的事实,与该领域许多专家的主张大相径庭。人类的生活基于这些价值,它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我们提供清晰而有益的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