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俄狄浦斯王>凝结着作者关于人类理性的深刻思考,折射出富于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一方面,作品通过俄狄浦斯追查凶手的过程表现了人们对知识与真理的推崇和追求,尤其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与探究,从而肯定和张扬了人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品还揭示了世界的非理性以及人的激情、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通过俄狄浦斯最终毁于命运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非理性的贬抑和拒斥.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分析了人的德性来源,根据灵魂的"四元德"对理想城邦各阶层进行合理社会分工,采取公共教育、哲学王、废除统治阶层财产一系列措施,潜心勾勒了一幅理想国的美好政治蓝图。对当今人们关于什么是正义,怎么样建设正义、和谐的合理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梦湖 《理论界》2008,1(3):101-103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就是个人在服从各自天职的情况下“做自己的事”,其实质就是个人对某种国家秩序的自觉的遵守与维护;“节制”就是服从某种好的秩序,对个人来说就是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驾驭邪恶的一面,即要求“有分寸的欲望”;而“和谐”就是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由于遵守了“节制”的原则,从而在社会与国家的层面上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意志力以及情感与利益的一致性状态。其实质就是个人和国家通过“节制”的途径对“正义”的最大化趋近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之中显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的稳定状态和一致性的发展趋向。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和谐”就是“正义”的实现状态。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把“正义”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支柱,并将城邦正义之公共善的实现视为政治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个体善而言,“正义”是其灵魂的和谐,实质是激情与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就公共善而言,“正义”是社会各阶层成员各安其份、各尽其责,实质是生产者与护卫者服从统治者的领导.柏拉图按照灵魂素质的不同将人划分为三个等级,这暗含个体灵魂及境遇的不可改变性.而另一方面,柏拉图又注重体育、音乐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这说明人的灵魂的可变性及可塑性.这样,个体追求自身灵魂完善的可能性与遵从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守性互相矛盾,对灵魂完善的追求与对等级制度的服从形成悖论.柏拉图用个体善推导公共善的方式建构理想的政治管理模式,这种逻辑推演的合理性有待商榷.现代管理者在吸取传统思想之精华的同时应该注意其政治管理理念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李珠 《南方论刊》2008,(4):15-17
柏拉图的《理想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而正义的城邦则可以通过教育,哲学王等途径来实现。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追溯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源头要从其理论基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入手,而对此关系的探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发端。当时的思想家尤其强调"正义"和"善"在统治合法性中的基础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思想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追求的理想治国模式是哲学王成为统治者,在《政治家》中认为具有统治艺术的统治者优于法律之治,在《法律篇》中则提出法治优于人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所应追求的是"最高且最广善业",统治者"是否照顾公共利益"是评判政体的根本标准,"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西塞罗认为"公民权利"并不是公民能从国家索取什么,而是公民对于国家的义务和奉献,国家是基于公民同意而形成的集合体,自然法是政治合法性的源泉,也是一切权利和义务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2001,(4)
李容华在《理论与现代化》2 0 0 1年第 3期撰文《经济学的和哲学的理性之不同含义》指出 ,哲学的和经济学的理性之间有着一些显著的不同。仅从含义看 ,在哲学上所反映出来的理性概念主要是就能力这方面来说的 ,而且主要指人的道德评价能力。这种道德能力是要约束人对物质的过多需求而返回到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因而哲学上的理性往往具有形而上学的、先验的性质。经济学的理性 ,尤其是马歇尔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所包含的理性含义与哲学的理性的含义相去甚远。马歇尔认为 ,个人通过自己的理性进行选择来追求个人的利益 ,在给定偏好和约束的…  相似文献   

9.
科耶夫认为《精神现象学》讨论的是人和人所创造的历史,其中的自我意识就是人,对承认的欲望是使得人成为人的根本动力,主奴辩证法是理解《精神现象学》的枢纽.这种哲学人类学解读虽然不是一种文本解读,但仍然包含许多对黑格尔研究有价值的洞见.但他对主奴辩证法的讨论中对自我意识有两种不一样的理解:一方面他认为自我意识是”对于欲望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似乎也认为自我意识是对某种非生物性目的的欲望.本文试图揭示他对主奴辩证法的讨论中的张力及其对规范性的暗示.  相似文献   

10.
霍布斯的激情说超越了传统的激情理论,在广度深度上将激情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激情在霍布斯那里第一次获得了本源性的地位.霍布斯列举了五十余种激情,大大细化和拓展了传统的激情谱系.霍布斯虽然注意到了激情与理性之间的悖论,但是,他误将激情的极端状态(虚荣自负与死亡恐惧)当作激情的常态,而没有看到比人的激情更为本源的是人的实践,最终沦为一种空洞的理论.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激情、理性、欲望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自然"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很多学者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借由理性发现的一个自然方案,与习俗性的事物无关,且知识作为一般性的真理,无涉经验性的事物;柏拉图的正义城邦也只是一个纯然的理想城邦。然而,从理想国的四个维度:自然、理性、知识、正义上来看,习俗始终循着柏拉图的脚步。由此整理出的习俗观点及其四个维度上的表现说明了柏拉图并不是全然的否定习俗。"理想"一词不是柏拉图的术语。虽然古典政治哲学依"自然"而论,但以柏拉图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政治现实的关怀绝不会因为对自然本性的理想追求而减弱。  相似文献   

12.
孔子生活在周王朝名存实亡、时局动荡、新旧交替之时代。面对翻天覆地之社会大变革,孔子从政治正义、经济正义、教育正义三方面之制度设计解决社会秩序问题。同时孔子具有社会正义之理想追求与情怀,他的“理想国”是个大一统的天下为公之尧舜时代。孔子社会正义观中的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教育公正等方面思想能够为当代中国以至世界的公平正义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爱弥尔》看卢梭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旷世教育名著《爱弥尔》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 ,影响深远。《爱弥尔》是一部教育小说 ,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 ,系统地表达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的追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柏拉图认为个人幸福是灵魂的和谐。正义——社会规范,是幸福的获得途径。按照幸福及其获取途径为基本线索来展开具体论述,深入探讨幸福观念的内涵和获取路径,并结合实际分析柏拉图的幸福观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想国》对教育的论述除学校教育外,字里行间渗透着公民教育思想。它以正义、善为终极目标,培养精英、教化公民,注意导引、尊重个性,注意节制、勇敢等美德的培养,它与共产共妻的制度一起成为理想国存在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是讨论正义问题最多的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国家篇》是西方古代正义论的典范之作.柏拉图在对话中概括了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正义观,并指出,这种观点把正义的本质规定为利益,把正义的起源归于人们为趋利避害所订立的契约.他对这种正义观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指出它使人为了利益而追求不正义,错置作为美德和智慧的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分裂、仇恨和争斗,最终将破坏不正义者的幸福.他认为,只有通过探寻正义的真正本质,才能最终驳倒功利主义.本文最后联系了麦金太尔、卡西尔、列奥·施特劳斯对柏拉图正义论的评价,将柏拉图的正义论概括为“本质主义的正义论”或“整体主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17.
韩素玲 《东岳论丛》2007,(5):152-154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集中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和谐理念。他以讨论国家的"正义"理念为主线,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国度中,治国者必须要有为国民大众谋福利的"正义观",必须要具备哲学家所特有的宏观视野、博大胸怀和透过表面现象准确把握事物永恒不变"理性"的气质和才能;国家必须要造成一种国民人人恪尽职守、高度和谐统一的"自制"系统;公民必须人人要有"自知"之明并根据社会的正确分工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守责;国家公务人员必须要公正选拔、精心培养并具有勤政廉明的职业操守;必须要重视普遍化的国民教育并因材施教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欲望"是乔治·巴塔耶最重要的文论术语和创作母题之一.首先,巴塔耶将色情视为神圣欲望.认为色情具有一种否定性的、突破性的力量;其次,欲望是"理性的他者"和"被诅咒的部分";最后,巴塔耶受到了色情作家萨德、超现实主义流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直觉主义等的共同影响.本论文认为,"欲望论"的提出是基于时理性和理性主体的批判,直接指向对自主权的吁求.但是,这一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尝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尚需辨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1]批判性地考察Bernard Williams对<理想国>中的城邦-灵魂类比的犀利批评,反思当代学者对其批评的回应,通过剖析其文中学者们所忽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即正义的分工定义,以此重构理性和正义在柏拉图道德心理学和政治理论两个层面上的紧密关联,进而重新确定城邦-灵魂类比的合法性及其局限性,对<理想国>整体论证框架作一种全新解读.  相似文献   

20.
张之锋 《晋阳学刊》2001,(5):106-108
20世纪初年 ,奥地利的心理医生弗洛依德创立了他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依德认为 ,人的精神世界由三部分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 ,是指人的最原始的本能欲望 ,这种欲望处于人意识的最深度 ,就像一锅沸腾的水一样动荡不安 ,而且唯我独尊 ,不受任何理性、道德、习俗、伦常的管束 ,它唯一遵循的原则就是寻求满足 ,获得快感。但“本我”的横冲直撞可能对个人造成伤害 ,就是说 ,追求快乐其结果反而会导致不快乐。于是 ,人就有了对“本我”加以约束的“自我”。如果说 ,“本我”像一匹盲目的野马 ;那么 ,“自我”就是为之配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