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然而,以往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本文尝试从资源配置和创新的视角提出“要素流动成本”概念,作为解释经济发展环境机制的基础,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要素流动成本是要素从一种均衡状态向另一种均衡状态转变所花费的成本,这种转变既可以是地点的变化,也可以是进步或者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由生产要素的弹性和经济发展环境要素流动成本的变动率共同决定;并对要素流动成本的内容和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5.
要素流动与区域非均衡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义旭东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5):94-96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生产要素效率和调动生产要素积极性已成为难点问题。要素流动是区域经济这个中观经济问题的一个微观基础,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关系。从一国之内的区域合作与竞争角度研究要素流动,实现要素的区域优化配置,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发要素具有自主性、 趋优性,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要素往往有扭曲现象.利用2009—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研发人员和研发资本要素的市场扭曲指数,并运用动态广义矩估计法实证分析研发要素市场扭曲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研发要素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态势,且研发人员要素市场扭曲水平大于研发资本市场扭曲水平;研发要素市场扭曲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拐点效应;研发要素市场扭曲有利于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7.
谢霖冰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25-30
近年来,创新意识不断融入社会生活,各类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创新能力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不断加大,使得在金融发展差异愈发明显的背景下研究地区创新要素流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成为了分析当下经济问题的重要课题.为此,利用2011—2018年相关省际面板数据从技术创新能力入手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对地区金融发展的作用,分析影响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对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其中东部主要依靠资金流入与技术产出,中部主要依靠人才投入,技术产出次之,西部则主要依靠技术产出,人才投入次之.结合上述结论提出了放宽金融市场管制、削弱地区保护壁垒以及各地区精准施策以促进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桂黄宝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51-53
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不足,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界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要素。采用规范分析法来探讨我国区域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期完善和发展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并给与一定的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并对不同俱乐部的经济增长动能进行探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log-t检验发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包含京、津、沪、苏、浙等13个省市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的经济高水平俱乐部,包含豫、晋、青、桂、川等18个省区,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及东北的经济低水平俱乐部。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看,需着力提升河北、安徽的经济增长水平,同时重视发挥湖北、重庆的经济辐射能力,并加大内蒙古、辽宁对东北地区的引领力度和带动作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工业发展给高水平俱乐部和低水平俱乐部带来的直接效应(系数)高达0.610和0.313且显著,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市场活力、物质资本、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给低水平俱乐部带来的总效应(系数)显著为正,是促进低水平俱乐部成员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陈钧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3):75-80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通过考察"金砖国家"外资流入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发现两者存在正相关性。在全球化经济下,对比较优势的把握应深入到要素层面,即要素质量、数量和要素组合共同决定比较优势。要素跨国流动对要素价格、质量、组合以及规模经济形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比较优势,由此,中国应立足提升要素质量的规划,参与全球化经济。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运用要素错配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市2010—2018年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区科技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存在显著差异,且科技创新资本要素配置较人力要素配置更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内部研发及城市化水平均有利于科技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而工业化水平不利于这一配置,各因素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财政政策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要素合理的空间配置,而对外开放程度仅通过本地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与资本要素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基于此,从积极采取差异化的要素配置模式、充分利用主要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姜彤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58-62,68
在价值链视角下,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活动可划分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基于1996—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实证评价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两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每一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原因、方向和趋势.在技术开发阶段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趋势明显,年均增长高达21.8%,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促进作用,但关键拉动因素还是技术进步;在成果转化阶段技术进步率降低而技术效率提升,结果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小幅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0.9%.提出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生产率的对策建议,包括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改变技术开发模式、鼓励发明创造、资助有市场前景产品等. 相似文献
13.
在考虑空间地理因素的基础上,运用2000—2014年中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考察回流留学生研发溢出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来估计回国留学生对回流地及回流地以外其他地区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留学生回流带来的研发溢出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回国留学生有助于回流地的技术进步,但对回流地以外其他地区的技术进步无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牛俊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3-148,189
卡斯特的空间理论包括早期的城市空间理论和后期的流动空间理论.在城市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城市作为一个空间片断,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它由劳动力再生产的集体消费过程所建构.在流动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是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支撑,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之时,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支配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性空间逻辑.从城市空间向流动空间转换意味着:分析视野从一元城市转向多元城市,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转向结构化,叙述逻辑从资本转向权力,理论立场则由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左派转向后现代主义的保守右派.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产业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方面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选取2006—2015年面板数据,研究创新要素集聚及其对高技术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明显;除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外,创新要素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创新要素集聚在省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省域内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Panel Data的中国区域人均GDP收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空间Panel Data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人均生产总值(GDP)的β收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在1996年至2005年期间存在扩散,1996年至2000年区域人均GDP为β收敛,2001年至2005年区间β扩散,β收敛理论实证研究受样本区间影响很大。在政策上提出国家对缩小国内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政策应根据国家长短期目标而调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金融科技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影响的异质性,在深入分析金融科技对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服务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收敛度模型,利用2015—2020年全国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金融科技推动下,全国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区域间服务水平差距缩小,但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未出现明显趋同。金融科技在不同地区间的作用效果不同,对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作用明显,对中西部不显著;对中西部金融服务提升影响较东部更加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有效促进了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而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明显,由此制约了地区金融发展趋同;金融科技发展产生的垄断效应限制了东部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提升,但能有效弥补中西部金融服务下沉不足的短板,成为促进区域间金融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刘战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12
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量2000—2009年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检验区域能源效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东、中、西部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存在差异,变化原因也各不相同;全国范围内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收敛趋势,后进区域的追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0.
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时使用"内部的钱"和"外部的钱",是否会影响创新质量?基于信号理论和心理账户理论,研究内部自有创新经费和外部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的影响.采用中国沪深A股2010—2017年面板数据,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和自有创新经费都促进了企业的实质性创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策略性创新有促进作用.两者显著的交互作用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对自有创新经费存在助推作用.更进一步研究表明,与自由竞争行业相比,垄断行业的政府研发补贴对自有创新经费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本研究从理论上对企业实行策略性创新进行了经费类型的解释,同时在实践中为政府创新经费的宏观布局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