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兰 《理论界》2009,(1):152-153
<教坊记>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坊记>中"戏"字的多次出现,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从<教坊记>中"戏"的含义, <教坊记>与戏剧直接有关的内容, <教坊记>与戏剧间接有关的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教坊记>中的"戏".  相似文献   

2.
相较王子般的Nate和王者气的Buck,在《Gossip Girl》中,他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邻家男孩".也许正是再熟悉不过,在这个银幕上富二代男主满天飞的浮躁年代,我们已经遗忘他们太久.还好,Penn Badgley对Dan的本色出演,配合着用金钱堆砌的奢华背景,让我们有机会在"桃红配柳绿的参差对照"下,重新发现他们的魅力. 三岛由纪夫说,"男人的穷,有一种处女般可珍贵的含羞",这是一种微妙的东方式审美体验,用在一个西方男子身上未必那么恰当,不过,Dan的"害羞"的确最为女粉丝们津津乐道.究其原因,自信无疑是一种美,但有时候,一个男子在爱人面前自然流露出的"卑微",更值得玩味.S戏里戏外对Dan—或Penn,那份眼底溢出的满满爱意,正是对"羞涩"杀伤力的最佳印证.  相似文献   

3.
《快乐青春》2007,(9):89-90
《变形金刚》绝对是一枚重磅"炸弹".在各大影院"引爆"后,它已"震"得人合不拢嘴.不过,再卖痤的电影都有瑕疵,一些穿帮镜头更是让我们乐不可支.呵呵~~金刚的粉丝们不要朝我扔鸡蛋啊,允许你们为它辩解找"答案".  相似文献   

4.
安顺“地戏”与傩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戏"与"跳神" "地戏"一词,多见于近人文章之中,乃用以命名由古而今存活于贵州一带的某种民间现象.然一方面虽使用频繁,另方面却语焉不详.沈复馨的文章略有描述,其曰:"安顺地戏系指目前分布于安顺及邻近地区,即西起郎岱,东止花溪,北自普定,南迄紫云这片地区上的二百多堂面壳戏".其又曰;"安顺地戏是指目前保存在安顺地区及其周围上十个市县的近三百堂傩戏".二文互补,一曰"面壳戏",一曰"傩戏",试图对"地戏"进行界定,尽管尚看不出详细的分析,毕竟有所用心,表明论者对所述对象称谓的关注.不过倘深入考察便可看到无论是古代史料还是现实民间,对论者们所论述的这一现象均有两类划分,多种称法.一类代表"雅文化"观念且所出较晚.如《安平县志》:"元宵遍张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第八回有言:"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个家长,又唤做倒躇门.""倒蹉门"即"倒插门","俗称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并落户".其中"躇"普遍被释为"踩踏"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雨雪、泥水中)踩".<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为"踩;(在雨雪、泥水中)踏".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月园>第二折:"我如今躇着脚踪直到李庆安家."<汉语大词典>释为"踩;踏".上述工具书将"踸"读音皆注为cha.其实"躇"正确读法应为zha,兹有文献和汉语方言为证.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理论.当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来考察文学接受活动时,就会发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家族相似".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已经注意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家族相似"现象.康德的"共通感"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共通性"就涉及"家族相似"问题;而"审美移情说"、"心理距离说"、"俄狄浦斯情结"、"同形同构说"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家族相似".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文学接受中"家族相似"方面的论述.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可以是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可以是读者(包括批评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似性.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也带来了批评中的"偏袒".  相似文献   

7.
直观本体论把事物分割看做直观想象的纯几何过程,认为事物由无穷点组成,产生了还原论与构成论观念,因而遭遇了"芝诺悖论"和"发散困难"等一系列理论困境.量子力学将测量过程看成实验操作过程,它是事物普遍内在作用的特殊形式.因此,对空间的分辨率取决于不同分割的相互作用能量单元(能量子),它决定相应的不可分割"最小时空单元".不同的能量分割单位产生了事物的不同层级,造成了不同层次现象之间的"脱耦".同一相互作用则裂变为各个不同能级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形成了"尺度对称性--自相似性".各层次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耦合,产生了复杂性现象.量子力学由此用"层展论"取代了"还原论".  相似文献   

8.
在唯物史观视阈,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总问题".如果说"资本统治"属于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问题",那么,传统社会形成并作为残余遗留下来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则是属于中国特有的"中国总问题".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的哲学家们要有深邃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中国经验",建构"中国理论",破解"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9.
话语理论代表了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在话语理论中,解决行政问题需要在"公共能量场"上完成.对近年来我国18起典型"焦点事件"进行定类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后现代性在我国公共行政领域中已非常明显.但由于"拐点时期"管理情境的特殊性,话语理论在我国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即零星对话→公共能量场→公共能量束→公共行政议程→结果,根据该规律,我国"拐点行政"有两种走向,即"审议行政"与"民意数据挖掘".  相似文献   

10.
"临川四梦"中纪梦方式的运作,具有强烈的主动意识,执著的创新实践,也具有很纯熟的把握功力.幻梦特色之一构造独立的戏剧世界,提升戏剧的社会功用.特色之二多梦的生活多梦的戏,戏里戏外通用的表达方式.特色之三梦中之情是真情,梦是情的演绎和外化.特色之四注重戏剧主体,注重意趣神色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与院体画(或称作家画)相对的文人画或士人画体形成于北宋.北宋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在创造了"文章之余事"的"以文为诗"的宋诗体;同时也以书画为诗余,创造了以诗为画的"墨戏"一体.以苏轼为领袖的文人画群体超功利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活动,使"墨戏"形成北宋的士人画一体.  相似文献   

12.
论比较文学的"第三次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比较文学在其发展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危机".在突破"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束缚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又进行了"系统性"、"文学性"和"跨文化"三种限制,从而形成了比较文学的"第三次危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化"传真"是翻译的一大基本准则,接着着重阐述了在翻译中如何通过对文化"传真"度的把握,达到理想的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14.
又值"五四". 这是她的第九十个纪念日.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在风风雨雨中"五四"的背影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5.
传统叙事学认为,结尾是叙事线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上承他事,下无他事可继,是叙事线条的"打结".后经典叙事理论在承认"结尾"存在的同时认为叙事是开放的,因为,任何"结尾"都可能在读者的阅读中成为新的故事情节的起点,从而将已经打成的"结"再度打开,于是阅读成为"解结".本文梳理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关于"结尾"的论述,并进而结合个案论述了后经典叙事学关于"结尾"的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以"新"解"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核心是其哲学)的基本范式,不少人将其概括为三种,即以"西"(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他理论)解"马"(马克思主义),以"中"(儒学及中国传统哲学)解"马",以"马"解"马".本文提出以下思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的高度,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范式,可简称之为以"新"解"马".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很好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三重逻辑".一是"政治逻辑".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稳定和谐的政治经济环境;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国际视角等.二是"制度逻辑".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围绕这个价值导向,从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经济运行机制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三重架构",确立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逻辑".三是"经济逻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关系,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资本有机构成,推动中国经济朝向更高阶段前进.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初以来,中国书法经历了复苏期之后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恢复基础平台"的阶段和"回归、深化与活用古典"的阶段.2003年以来,中国书法正在迎接一个新时期"原创性时期".提倡"原创性时代",其实也是一种艺术意义上的"启蒙".在目前的普遍以"仿书"为能事的风气中,强调"原创性"精神,是对一个书法家的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对全国性展事的评选机制的挑战!更是对书法界全体"国民素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历史问题一直是阻碍和困扰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死结".近年来,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数次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两国的关系跌入谷底.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华展开"破冰之旅",打破了中日高层五年不会面的政治僵局,本文探究了中日关系能否以此为契机突破历史问题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美国推行的"大中亚"战略对我国在中亚的利益形成了一定的挑战.美国在中亚"颜色革命"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丢失了最重要的乌兹别克斯坦.从现实利益考虑,美国的"失"大于"得".作为美国中亚政策推手之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亚"民主化"、"西方化"的进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