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京剧武术、围棋古琴、青花瓷和清明节等今天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更具有"文化"含金量的是唐诗宋词、中医中药、金石碑帖和音韵目录等有深厚学问根基的东西。这当然没错,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都是为中国所独有而至今仍然鲜活地绽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但是,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些东西的相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原有三个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一定要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联系起来。文化自信必须以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强力为支撑。文化自信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恢复文化自信应是传承发展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密相关的,具有互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实践进程,二者互为资源支撑,互相促进、保持持续性的共生,互为因果、互相提供真理性的确证。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忠实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觉意识与行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规律,健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机制,建设党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形成有机融入和有效融入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5.
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京剧武术、围棋古琴、青花瓷和清明节等今天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更具有“文化”含金量的是唐诗宋词、中医中药、金石碑帖和音韵目录等有深厚学问根基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正>周发源:《船山学刊》是1915年8月创刊的,2015年是创刊100周年。我们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走访了解到,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学术史上,出版时间如此之长,始终如一地坚守学术文化的家园,《船山学刊》是较少的硕果之一。近代中国著名学者王闿运、文廷式、赵启霖、陈三立、欧阳中鹄、周逸、杨昌济都曾为该刊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教育有着潜在的、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一方面,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的传承,并推动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又是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供教育资源并制约教育的发展。因此,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在迎接新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挑战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在人才培养上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泳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发掘、整理、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以之作为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一月份,…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1.
程华薇 《天府新论》2024,(1):146-15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传播路径和方式也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深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和方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共同富裕思想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本文从“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天道均平”的分配正义、“民为邦本”的发展理念、“博施众利”的价值取向、“德法共治”的治理方式五个维度,论述了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而且历经百年历久弥新。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与深厚的软实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化自信,对于多维度的价值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以此融入社会与国家,将其精华渗透在学校教育和家风传承中,系统谋划,久久为功,这样才能够筑牢思想上的根基,从而为实现中国梦以及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树立文化自信要在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三个重要维度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秉持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教育中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交流互鉴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重点转换那些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转换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国两制"构想正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结果。"一国两制"中所蕴含的和合理念、实事求是、爱国主义的中华文化传统,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价值归宿,对促进祖国统一有着积极作用。在发展两岸关系中,增强文化认同,加强文化交流,最终走向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依托,历史、全面地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一系列既有批判又有继承、既有创新,又有发展;既有变革,又有运用,反映中国历史前进步伐,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发展要求,融入厚时代要求和精神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及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民崇礼、礼法合用、和合以求、经世致用等有益成分的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归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历史实践,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其提供有益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层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意义,主张针对种种关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引导公民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