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体肠道内有大量的细菌生存,故有人形容胃肠道是细菌的"大仓库"。在许多人的意识中,细菌是非常有害的"小东西",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躲避它。那么,肠道内细菌究竟是有害还是有益,对人体的影响有哪些?  相似文献   

2.
正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研究人员确认,婴儿出生后是否过敏与母体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正是孕妇肠道菌群中存在的人体普氏菌,让婴儿出生后第一年发生食物过敏的风险下降。研究团队发现,携带人体普氏菌的孕妇生出的孩子,发生食物过敏的可能性较低,而且这种保护性关联在摄入高脂高纤维饮食的孕妇中最明显。家庭规模较大和妊娠晚期缺少对抗  相似文献   

3.
正以往的研究认为,婴儿出生时是无菌的,其肠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影响。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研究成果破解了母婴间菌群传递机制,或将重新定义和解释人体肠道微生物的起源问题。研究团队采用三代测序与微滴式数字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相结合的技术,以41对母婴志愿者胎粪、母亲粪便、羊水、产道液体、母乳和母亲唾液样品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系统观的旅游业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 《社会科学家》2005,(6):110-111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旅游业是一个新的尝试,旅游业具有类似生态系统的本质,旅游业的生态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对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旅游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多会表现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症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多发,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如果患者发病时未满65岁则称作早老性痴呆,如果患者发病时超过65岁则为老年性痴呆.调查显示,该病已经成为导致全球老年人残疾和痴呆的主要原因,患上该病后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特别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我国超过65岁的老年人将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0.8%,而随着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患上该病的患者人数也会不断增加,必须积极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一、两个被混淆了的概念在真理有无阶级性的讨论中,争论的各方实际 上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真理”一词的。认为真理无阶级性的人实际上是说,一种认识到底真不真同阶级性无关。这是把真理理解为“认识的真”。认为真理有阶级性的人实际上是说,对同一  相似文献   

7.
何为认识的本质?目前,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试图从一种新的角度来对此问题发表一点看法,希祈引起多向度思考。一、模型、模型化方法与认识模型近年来,哲学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认识论的深化关键在于方法论模式的转换。至今,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控制方法、黑箱方法、发生学方法等基本上都被研究者们确认为探索认识论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模型化方法在认识论研究中尚少见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经济基础是由和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和谐的交换关系和和谐的分配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要构建和谐的经济基础,需要扬弃传统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的观念,需要建立适应和谐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所需要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王维国 《社会科学》2002,42(12):35-38
近代西方哲学既是主体性哲学 ,也是认识论。由于其忽视了生活认识对于理论认识的基础作用 ,因而不仅未能解决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 ,而且还陷入了自身不可克服的困境。在我们看来 ,人类认识有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之分 ,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的经验 ,而且还为理论对自身困难的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参照。当我们这样看待人类认识时 ,就可以克服近代认识论的困境 ,实现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颇为流行。这里需要弄清楚的是,“再认识”的基础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再认识,,认识的目的是什么。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正是利用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方励之就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过去的东西……它象一件穿旧的衣服一样,必须把它脱下来。”显然,他们所谓的“再认识,,只不过是马列主义“过时论”的代名词,是要用他们那套“新理论”取而代之,进而达到他们否定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金融危机的快速扩散和蔓延,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进一步深刻认识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安全的重要性、面临的时代课题、新要求,对于增强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安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现有国际法体系及其运行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全球治理的现实需求,国际法基本范畴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亦面临时代性挑战。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体系化变革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为系统论在国际法学语境下的适用奠定了基础,国际法的关联论、主体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等基本范畴在系统论的分析框架下得以重新阐释和建构。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传统国际社会基础日趋瓦解,基于国家中心主义的国际法范式无法在效力范围、价值取向和制度基础层面实现国际法理论系统化和实效化。作为规范主体行为的规则体系,国际法自身的效力层级以及其与国内法的复杂动态关系,也揭示了系统化的效力体系在国际法本体适用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基于系统发展的目的性,国际法价值体系的急速变迁而导致的动态失衡亟须通过系统化重构予以缓解。鉴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国内法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中国应当以负责任的大国角色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法域外适用体系与方法,进而为全人类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认识的功用在于指导实践。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由于它们对事物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因而对实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经验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反映直接观察到的事实,但不能解释这些事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反映因果联系,但不能区分根据和条件,必然和偶然;它反映现象间联系的共性,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理论认识相比,经验认识是一种较低水平的认识。人类对世界以及世界各个领域的认识,在形成理论认识之前,首先形成和积累了经验认识,并用其指导实践。例如农牧业生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实践,在没有形成或掌握生物学科  相似文献   

14.
事实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内部联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事实为根据,从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价值认识是对客观世界与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即人们基于对自我的认识,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标准,从人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判断和推理。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是一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认识论范筹。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出发点不同;事实认识具有客观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主观性;事实认识具有不变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历史性;事实认识具有单一性,而价值认识则具有多样性。事实认识是价值认识的起点和基础,价值认识是事实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相互斗争,共同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主要有三重职能——审美、认识和教育。审美职能:使人感情激动,产生心灵的震撼,得到美感享受;教育职能:把人推到感奋的十字路口,使人做出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心灵向更高的境界飞跃;然而,艺术的认识职能却不是如此明确的,有歧义之解。艺术的认识职能究竟要叫欣赏者认识什么呢?认识生活吗?不错,是这样。但认识什么样的生活呢?事实上,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会按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所达到的高度去认识“应当如此”的生活,而且还会有意无意地去认识凝含于艺术作品中的各种生活现象。前一种认识本质上是带感情的,是和艺术的审美职能和教育职能共同发生作用的;后一种认识本质上则是冷静的、以理性认识为主的活动,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认识职能,而把后者称为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缘何是法律方法——基于中国正名观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的正名观来看,"名"有区分与规范的作用。学界对法律适用方法的正名,可使该方法的研究与其他法学问题的研究相区分,以获得独立的学术地位,并可借此累积形成与之相符的稳定的学术规范。正名之时,应遵循如下三条原则:平顺易呼;中文的直观语义与西文的本意最为相近;在目前学界被最多数人所使用。以此为标准,中国宜采用法律方法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7.
关思甲 《理论界》2013,(12):114-117
“如何摆脱认识的局限性”,不仅是一个学术范畴,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它是个人一生乃至人类存在的特有追求;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维护人民的利益,造福自己、造福人类。本文基于当前中国认识混乱的局面、及其衍生的诸多不良社会风气、甚至造成的隐患,从投入一产出角度运用多学科探讨认识局限性的成因、产物及解决措施。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仅有个人的原因,还有社会的成因,但却可以在有限的区间内扩展;远比市场上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更趋复杂的认识所生产的言行充斥着劣货,无怪乎现实中人们各执一端盛行;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判断正确认识的唯一标准,在摆脱认识的局限性上,规则制定者的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按照传统的说法,一个理论、一种认识正确与否,这在它产生和确立的当时,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解决的,真理之所以是真理,不在于它被发现的时候,而在于它被实践证实的时候。(见上海、福建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云南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真理与价值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存在着一种与事实真理不同的价值真理,并试图证明价值真理的概念是一个科学概念。凡是主张把真理划分为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同志,都以这样一种观点作为前提,即认识可以划分为反映性认识(或事实认识)和评价性认识(或价值认识)。正因为如此,这些同志才不得不花颇多的精力来论证这个前提的真实性。在这方面,赖金良同志的文章《评价性认识简论》(载《人文杂志》1985年第4期,以下简称《简论》)很有代表性。细读了全文以后虽有所启发,但总觉得其立论的基本依据并不充分,因而由这种基本依据所导出的结论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认识的特性应为认识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有的属性,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观念反映性和观念创造性是认识的特性,这样的特性,实践活动及动物活动都不具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由实践的需要和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目标确定、认知理解、调节引导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