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未希 《家庭科技》2014,(5):10-12
正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原生家庭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氛围、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的互动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家是子女成长的场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深远。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好家风犹如土壤、阳光、雨露,可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家庭成员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和睦,而家庭和谐也能塑造更好的家风。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品行修养以及家庭的环境氛围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家庭伦理道德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为了把青少年培养成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家庭的道德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4.
社会环境、家庭及个体的道德体验是道德态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社会道德文化、道德教育、参照群体,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及其道德态度,对社会道德的观察学习及其达到的道德知觉水平、道德经验的情绪后果、需要的满足等因素会从不同角度影响个体道德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子女的社会化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子女的社会化环境彭渝,懋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当代中国家庭正趋向核心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带来家庭规模缩小,加上现代家庭功能趋向简化,关系趋向平权,家庭氛围的民主、亲情、和谐、满足度增加,为子女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难免有令他们生厌甚至反感的老毛病,只是出于长幼辈份、礼貌关系难以表白或“反击”,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7.
进入高职院校,高职学生需要适应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对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这些变化极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有诸多因素,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因素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因此,从原生家庭视角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原生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站,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关键场域。父母作为原生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其创设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和谐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易形成独立、健康、自信的人格,而畸形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易表现出脆弱、敏感、叛逆的特质。为了防止畸形家庭关系产生不良影响,社会、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国线上调查的644个样本,采用计量模型分析考察家庭发展能力和不同子女数量对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发展能力越低、家庭子女数越少,其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受益度越低.同时,还发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医疗服务的受益度高于参加其他医疗保险的居民.政府应把家庭整体作为基本对象,充分考虑不同家庭发展能力、不同子女数量家庭的需求差异,以此为依据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家庭对医疗服务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中国社会中的同性恋者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充满张力,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公开表达对同性恋子女的支持,并参与到为同性恋群体争取权益的公益行动中。基于对“出色伙伴”及其服务的同性恋者父母的研究,揭示了原生家庭从同性恋群体主要的压力来源,向接纳和支持同性恋群体的积极力量的转变。这种转变植根于中国家庭发生急剧变迁的背景之下,并与性别关系、代际互动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密切关联。相比西方社会基于个人主义的同性恋群体权利争取和实现模式,受到“新家庭主义”理论的启发,研究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社会融入的家庭主义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陶染子孙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尚和作风,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家风所营造的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道德氛围,对子女德操的培养和才智的开发,具有无形的推进力量,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都是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江泽民同志在与中国妇女八大代表座谈时提出,在当前,要努力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家风。他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大,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又说,家家家风好,就一定会促进社会气的好转…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力资本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选择以及进一步对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分不同地区来看,更高的人力资本不仅会显著提高家庭金融资产规模,而且提升了家庭对金融市场的参与从而提高家庭风险资产的比重。同时,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父代人力资本越高的家庭不仅提升了子女重点学校的入学机会,也提高了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家庭金融资产则强化了父代人力资本对子女重点学校入学机会的影响。家庭金融资产对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影响状况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家庭金融资产规模有助于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在中西部地区家庭风险资产比重提升了子女入读重点学校的机会,这也反映出不同地区教育机会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考察民营企业家子女的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两者间的关系.抽取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186名学生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发现:(1)民营企业家子女(中学生)在五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自我、朋友、居住、学校;不同性别、年级的民营企业家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男生的居住满意度高于女生;初一学生的家庭、学校、居住和总体生活满意度最高,高一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最低,高二学生的家庭满意度、居住满意度显著低于初一年级的学生.(2)民营企业家子女在社会支持三个分量表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朋友、家庭、其他;不同性别、年级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都未见显著差异.(3)民营企业家子女的社会支持各分量表与总体生活满意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对民企子女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家子女的领悟社会支持对总体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居民收入、支出不确定性的大小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密切相关。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储蓄决策中“缺乏耐心”的影响大于对“谨慎动机”的影响,总体效应体现为对家庭财富积累目标的负向效应;老人数量与子女数量的作用相反,体现为对家庭财富积累目标的正向效应。主要原因是子女消费被看成是家庭对未来的投资,与储蓄具有替代作用;而在既定社会保障制度下,老人数量与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相关,因此,老人消费不足与当前“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子女数量对家庭财富积累的影响在各分位数处均为显著负向效应,并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作用大小呈下降趋势;老人数量则在低分位数处不显著,在中、高分位数处为正,并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系数增大。其经济含义是无论家庭富裕程度如何,子女数量和家庭财富积累都具有相互替代效应,而只有当家庭达到一定富裕程度,老人数量对财富积累才能产生影响,并随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老人数量对财富积累的正向作用也越来越强。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家庭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子女数量则对城、乡家庭财富积累都具有负向效应,且对城镇家庭的作用效果更大;老人数量对城镇家庭财富积累有正向作用,而对农村家庭财富积累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点关注家庭背景对子女专业选择的影响这一研究问题。但已有研究多数只是停留在相关分析上,并未深入探讨子女受家庭背景变量影响而产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内在机制。有鉴于此,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背景等专业选择相关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进而获取子女专业选择相关影响因素的路径模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专业选择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并根据,分别统计家庭背景对上述四类专业选择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中国大学生现行的专业选择主要还是以"就业"导向为主,以个人"兴趣、能力"导向为辅。家庭背景通过专业选择动机会显著影响子女的专业选择,优势群体子女更有可能因为专业选择内在动机的水平更高,而选择人文、理科等基础理论型专业;弱势群体的子女更有可能因为外在动机水平更高,而选择社科、工农医等应用型专业。  相似文献   

16.
郭琳  车士义 《兰州学刊》2011,(3):107-114
文章把父母的工作状态分为在家务农、在外打工和本地非农就业三种,考察三者及其他家庭变量对子女教育获得(经济支持、家庭辅导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的影响。结论认为:一方面虽然不同职业状态的父母其子女的教育获得有很大差异,但和务农相比,外出打工和非农就业都会通过提高家庭收入增加对子女的经济支持,从而更有利于子女获得高中和大学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子女的教育获得极大地受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母亲拥有较高学历和非农工作的农村家庭,其子女会受到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家庭辅导。因此在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流动的同时,政府应该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并加快农村地区发展、鼓励农民本地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7.
家庭背景在初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职地位获得是社会分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展示了文革后三个时期城镇家庭背景对子女初职获得的影响及变迁.研究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在相同的教育资质下,职业地位的获得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在文革以后,非体力阶层家庭后代的优势表现为"跳级"和"保底"效应.其成因是什么我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国外学者所关注的家庭经济背景因素尤其是家庭收入水平对于子女的教育获得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早期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收入水平的影响,认为随着子女从低教育阶段向高教育阶段转变,家庭背景因素的作用会逐渐减弱.近年来,学者们侧重于采用较长时期内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大多数国家,收入水平对于教育获得的影响呈现出加强的趋势.在我国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趋势下,应密切关注收入水平对于不同阶层的子女的教育获得所产生的影响.这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阶段是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发展的形成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培养有重要影响。调查研究表明,朝、汉族小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显著,朝鲜族父母对子女给予了过多的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这决定了朝鲜族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发展水平不如汉族小学生高。因此,要注意营造朝鲜族家庭中的民主氛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良好的情绪,才能使其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相关调查,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成为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许多从事心理研究的专家在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或者犯罪案件时,都会追溯其原生家庭.当前许多大学生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往往一味地埋怨身边的人和事,很少有人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因此要鼓励大学生直面并深入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重视并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