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身体的空间性与"环境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梅洛-庞蒂,身体的空间性不同于外部物体的空间性或空间感觉的空间性那样的一种位置的空间性,而是一种"处境的空间性".身体的空间性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正是活动使身体的空间性处境化和环境化,使人成为被生活世界的境域所标识的环境人.但人的活动不只是一种身体的自然的活动,它还是一种精神的社会的活动.因而作为一个环境人,人总是生活在身体的处境空间性(自然性)与体制(制度化)空间性的矛盾与冲突之中.  相似文献   

2.
视频博客是人们记录自我的方式,也是分享和刺激消费欲望的手段。作为视频博客视觉主体的身体,在日常生活记录和展演的背后,隐藏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塑造着新的媒介视觉秩序。在消费主义背景之下,通过身体传播理论和消费社会理论,探讨媒介技术迭代下身体形态的演进规律,剖析商业资本刺激身体欲望生产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消费社会载体的身体,呈现出真实与虚拟、显性表达与隐形消费、治愈功能与焦虑传播等多重特征,因此聚焦新型身体景观所建构的网络消费新生态,研究视频博客中的身体传播策略,有利于建构更加健康向上而有活力的媒介景象,也可以引导受众厘清身体景观背后的商业动因和运营逻辑。  相似文献   

3.
元整体的身体观是中国人对身体的基本认识,它强调在身体本原性和精神衍生性的基础上,又与其他个体、社会、自然联系在一起.个体可以通过这种无所不含的身体感知和体验他人、社会甚至天地,同时也能用身体表达对人与事物的感受.元整体身体观还塑造了“形神共治”的诊疗观与“情境指向”的行为心理模式.“形神共治”的诊疗观形成了精神能跟随身体一起治愈的观点,“情境指向”强调身体的共生性与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弱化自我感受,导致心理不适只能从关系或躯体上找原因.种种原因表明躯体化是中国人正常的表达方式,不应该被看成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环境体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验活动,它是由"审美融合"这一术语描述得最佳、最清楚、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经验之一.在体验环境时,审美融合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于艺术语境之外,这一事实必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扩展到艺术领域之外,从而扩展到广泛的环境情境;审美融合也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等构成了重新修正和反思.从理论上说,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城市环境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人建环境,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大于通常说的"城市美".更进一步说,城市美学也必须考虑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消极审美价值"可以启发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否定美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今天的城市美学.同时,在研究城市美学问题时应将生态学与"融合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富有人性且功能正常的审美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并非外在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认真考虑审美融合,将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身体美学与美学史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格 《中州学刊》2005,(3):245-246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界定时指出:"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①但鲍姆嘉通这里所讲的感性并不包含人的身体.他在论述中所罗列的现象中不但不包括身体,而且在提到身体时将其等同于"性欲"、"欲望"等.显然,身体的自然属性没有被他作为一种感性纳入到美学研究的对象中.事实上,人虽然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和社会存在,而从更为根本的层面来讲,人的身体具有自然属性,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这与作为感性认识的学科--美学,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相反,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当下倡导建构身体美学在学理上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古典美学史也为身体美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我们不能因为身体在鲍姆嘉通美学中的缺失而断言身体现象在美学史上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如果我们对中西方古典美学史进行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身体都曾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6.
就符号是人类实践及思维创造的一种最抽象和最丰富多彩的特殊实体而言,尽管人是创造符号和使用符号的唯一动物,但人的认知和符号化作用归根结底也是源自人的身体行为;是产生于身体活动获得的感觉、知觉和悟性;是作为认知和实践主体的身体对认知对象、作用对象、审美对象发出的认知意向以及由此获得的总体上的知觉、顿悟、灵感和想象力的结果;是人之身体所拥有的兴趣、欲求、目的和智能共同作用于认知活动的结果,不是单纯的大脑活动.尤其是技艺一类的认知、技巧、技能以及其中包含的智慧及其符号化、形式化、公式化和数学化过程,都主要是通过身体行为、身体实践和身体思维而获得的.没有人的特殊身体,就不会有现实中的人以及人的认知和整个世界;更不会有符号的产生、利用和整个符号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美的本体——景观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观是环境美学的核心范畴。环境美美在景观。景观是环境美的存在方式,也是环境美的本体。自然与人的共同作用创造了环境,环境具有丰富的审美潜能,这些潜能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文、科技三要素之中。当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环境作审美诠释时,环境就成为审美对象被转化成景观。主体的艺术、哲学、政治、道德等修养在审美诠释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环境改造成景观,是环境美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身体成为符号的集散地,其将自身打造成一道道亮丽的景观——"身体景观"。作为景观,身体需要进行表演,同时也需要被观看,但进行表演的身体似乎不具有主体性,其受到物的引诱和鼓动:一方面体现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自决权,另一方面是身体对意识形态的主动迎合。身体景观具有符号化、美学化和色情化的特征,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传统形而上学对真理的无限追求之路被颠倒为对快乐的无限渴望,这是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9.
男男女女的身体处于特定的时空之中,符号编码赋予其活生生的意义。人是文化的动物,不同的文化逻辑下,身体呈现出不同的生存样态,也折射出各异的身份认同。大众传媒、消费社会孕育了泛滥成灾的娱乐文化,这一文化境遇生发出繁复的身体景观。消费的身体、享乐的身体、性感的身体、表演的身体愈演愈烈,同时,狂欢的身体、反抗的身体亦暗涌如潮。它们被纳入多重的意义体系中,生产出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意识形态综合体。  相似文献   

10.
人的在世存在是一种身体性的存在.身体是一个包含肉体、心灵和世界的大系统.后现代身体观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打破意识哲学二元分裂的思维模式,强调整体性身体的观念.身体被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体现,是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主动性与被动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创造物与创造者、个体与类的具体统一.一切生命功能都必须在物质性、整体性的身体之上实现,正因为如此,后现代身体观积极倡导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身体智慧的洞察、对身体潜在创造力的挖掘和实现.  相似文献   

11.
“景观”是一个现代生活的常用词,也是景观学科的关键词.在现代旅游中,它成了游客、东道主对话的一个重要根据.“景观”包含诸如地理、时空、族群、文化、认知等多种因素,并成为游客在旅游实践中体验各种感受的纽带.作者将景观的这些特殊的功能、表述和意义归纳为“互视结构”,各种因素、要件、关系都在“互视结构”中实现聚集,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舒斯特曼认为,在古希腊和中国的传统中,美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含有一种伦理的成分。身体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一个拓展而不是解构。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一些观念的扬弃并不等于放弃美学全部的传统和结构。身体美学更大的想法是,它比整个人更宽,包含了整个社会、整个环境,因为我们从来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身体(body)。性经验不一定是对一件艺术品的经验,但符合最重要的审美经验概念的条件。曾繁仁等认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艺术化的生存、生存权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对身体的关注或者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审美的情欲与色情之间应该是有界限的,色情与健康的情欲的区别在于作者的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是为了表现情感还是有意宣扬某种生理欲望,以及作者对女性的态度是玩弄还是尊重。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它对文化和生活肩负着提升和评判责任,不应忽视这种责任。  相似文献   

13.
农业景观中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景观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传统对“高生产性”的片面追求已经造成了农业景观的破坏 ,要把农业环境作为一个生产、生态和审美和谐发展的统一体。要深化农业景观作为审美的对象所包含的主要因素 ,高度重视农业景观中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中,身体不仅包含作为人的存在形式的身体,同时还包含由身体所延伸出的欲望、知觉、感受、体验、情感等个人经验。从"身体"的哲学特征出发,选择"身体"作为现代文学的阐释视角,意味着对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寻求,对于"重写文学史"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身体叙事所具有的记忆和重构的功能,是对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和颠覆。  相似文献   

15.
刘文 《学术界》2007,1(4):140-144
身体与自我是不可分割的;身体在自我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社会、个体自我不仅与身体直接相关,与身体疾病以及两性关系也有着重要关系.身体上的疾病其病根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和调控,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外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潘孝泉 《学术探索》2012,(2):132-135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现代消费时代,文学不仅反映审美方式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更蕴涵了当下视觉文化特质的内涵意义能指。在现代语境以及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下,文学作品体现了视觉化的叙事倾向。从视觉文化视角阐释,现代语境下文学的视觉化叙事体现了消费时代的拟态狂欢,包含了叙事中的奇观效应与心理狂欢以及身体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基点,以人文主义的新视域阐释了身体培育的新内涵和"人文体育"的教育学本质.提出体育所育之"体",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全体"、"主体"、"本体".拓展了体育的内涵,更新了对体育的理解,也拓展了身体教育的内涵,体育教育不再仅仅是狭义的或文本意义上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是人的和谐发展的"运动",一个身体全面培育的动态过程.如果说体育不能与身体分离,那么教育也不能与体育分离.  相似文献   

18.
许总 《江淮论坛》2012,(3):5-1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观,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灵肉对立的二元思维,即使在生理意义上的身体,也不与心灵形成对立,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心”同样也是“体”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人体器官的性质并无不同。同时,由于中国人传统的“近取诸物”的思维习惯,通过联想、比喻的方式,由具象的事物引发抽象的思考,生理的身体,也就同时成为了意识的身体。中国古人的身体观不仅与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美学观相互交融,而且显现为整个传统文化结构的理论基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无论是儒家致力于对社会秩序的重建,还是道家致力于对自然之道的体悟,都是以自我身体的感性体验为起点的。儒家身体观中包含的家国同构、君民一体的认识,道家身体观中包含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都对当今世界在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生态问题上的关切有着极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迷文化(fans culture)已成为媒介化社会的绚丽景观之一.西方媒介文化研究领域对迷(fans)素来有两种分歧性的阐释取向:一种持负面评价,认为迷是病态、非理性的;另一种持正面态度,认为迷是富于创造力与辨识力的受众.随着媒介现实的改变以及文化研究中接受理论的转向,以德赛都、费斯克、詹金斯等人为代表的肯定性观点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在当下新媒介环境中,因新媒介具有的便利性、快捷性、交互性等特征,迷对文化的参与程度极大提高,迷文化也呈现以下三方面的新特征:迷的文本生产力的解放、迷更易形成网络社群认同、迷文化与文化工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因此,迷文化的重要性也应得到本土研究者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当今生态美学研究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无法对纯粹艺术品与处在空间环境中的自然美之间的差异做出有效而明确的区分.本文认为,生态审美哲学的逻辑起点源于身体与自然空间环境的审美关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身体是以此时此地的整体性来参与审美的,生态审美哲学就自然应该把"环境",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把"空间"引入知识体系,把处在"环境"与"空间"中的人的身体感觉作为基本对象.而且,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彼此之间是一种"共戏"、"同戏"的关系,在一种时间性的"同时性"中,形成对于生态空闻的审美意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